【茶文化专题】情系家乡黄大茶
老家住在六安市金安区南部的山区,家乡盛产茶叶,可是,我们老家出产的茶品质并不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粗茶。因为我们这里是大别山的边缘地带,山比较低矮,多为土山,我们这里的茶叶被喜欢喝茶的人们称为外山茶,和那山高林密、整天雾气袅绕的大别山腹地所产的六安瓜片、霍山黄牙相比,无疑是小巫见大巫了。
我们家乡人称自己制作的茶为大茶,过去主要是自产自销,很少对外出售。这茶的显著特点是叶大梗长,汤色黄绿,味道浓烈。制作起来也比较粗糙。每年春茶上市季节,一般要等茶树长到一芽五六片叶时才开始采摘,因此新茶上市的时间比其它的茶要晚一些。那时我们家的茶叶都是自己手工制作,新茶上市季节,父亲白天上山采茶,采回来的鲜茶叶摊在院子里竹匾上晾晒,晚上便用自家做饭的铁锅开始炒茶。母亲在锅灶下烧火,父亲便把白天采摘的茶放在锅里均匀地翻炒,茶叶在锅里不停地冒着热气,渐渐地软了下去,然后再把它们倒在簸箕里,反复揉搓,最后将它们放在用竹子编成的烘篮中,用炭火烘烤,新茶就这样新鲜出炉了。每当此时,家里便弥漫着新茶的清香。采茶炒茶可是件辛苦的活,在新茶采摘的时节,父母每天晚上都要忙很久才能休息。炒制好的茶叶装在铁筒中,密封起来,可以喝一整年。多余的,还可以馈赠一点给亲戚朋友。
那时候我们家用来泡茶的是一把非常大的粗糙的瓦茶壶,放上一大把茶叶,冲满开水,满满的一大壶茶,有时候一家人可以喝上一整天。到了夏天,有时候就在瓦盆里放上茶叶,冲上开水,晾成凉茶,每次放学归来,我们就会拿起水瓢狂灌一气,或者对着茶壶嘴一顿猛喝,那才真的叫做鲸吞牛饮,觉得比现在的孩子喝冰镇饮料还要爽。
后来读书参加工作,我离开了家乡,父母亲也逐渐年老,相继离开了我们,我们老家的茶园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也陆续荒芜了。关于采茶炒茶的记忆逐渐模糊。去年清明节我回到老家,听说我们家乡黄大茶的制作工艺在2021年获得省级非遗项目,我的一位初中同学也成了六安黄大茶的非遗传承人。我们家乡古老的制茶工艺又一次焕发了新姿。
当我走进修建一新的茶园,做深入了解,我对六安黄大茶又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在我们家乡并不起眼的黄大茶却有着不寻常的历史。
六安黄大茶又被称为老火茶,在六安已传承400多年。我的这位陈姓同学就是出生在制作黄大茶的世家。早在晚清时期,他的曾祖父就是制茶行家,经过几代人的延续,六安黄大茶得以传承发展。六安黄大茶首先要选用大枝大杆,这就让它有别于一般茶叶在清明前后采摘的时间,而是要等到夏秋之间才开始采摘炒制。在制作工艺上黄大茶采用古法炒制,炭火烘烤,当茶叶经过杀青后,用炭火烘成六七成干的时候,再进行堆积,目的就是为了“闷黄”,根据茶叶的老嫩程度来决定堆积时间长短。在“闷黄”达到一定程度时,再烘中火,然后再拉老火。经过老火淬炼,黄大茶最终制成,这也是黄大茶又被称为老火茶的缘由。
六安黄大茶泡出来的汤汁是金黄色,喝到嘴里有一种焦香味,用我们当地的土话来说就是有锅巴香味。味道与绿茶和红茶有着明显的不同。过去,黄大茶在我们当地知名度并不高,产品大都销往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我们这里生产的黄大茶因为颜色好、口感上佳在那里广受欢迎。
六安黄大茶的成功申遗使它的知名度大幅提高。过去黄大茶是“平民茶”,包装简单,价格低廉,为了帮这个传统产业找到新出路,我们这里成立了六顺黄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公司开辟新茶园,建造茶厂,创立品牌并通过电商建立直播基地,利用直播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同时为黄大茶设计多款高端礼盒包装,并突出“非遗传承,健康生活”、“老味道”、“高爽焦香,浓厚醇和”等产品理念,迅速获得消费者的认可,系列产品网上销售额达百万元,远销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让黄大茶工艺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焕发光彩。
一片茶叶带动一个产业,更要富裕一方百姓。在公司的帮助和指导下,如今家乡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种植茶树,昔日那些荒废的茶园又种上了新茶树,乡亲们通过茶叶产业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如今讲好茶故事,发掘茶文化,提升制茶技艺,真正实现茶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乡亲们脱贫致富,将家乡的黄大茶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已经成为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使命。
坐在茶园边的凉亭中,抓一把新茶放在杯里,冲上开水,看着茶叶在杯中轻轻地舞动,从那袅袅上升的缕缕雾气中,我分明嗅到家乡泥土的芬芳。我仿佛又回到童年,看到父母亲在低矮的土灶前忙碌的身影。家乡的黄大茶,尽管其貌不扬,尽管朴实无华,但这是家乡味道,这是乡愁的味道,这味道,时间越久越清冽,离家越远越香醇。(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