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专题】说说“舒城小兰花”
自从到山区工作,我便和小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幸得到茶农的喜爱,致力于提升茶叶品质,普及茶叶知识,宣传推介舒城小兰花。
舒城历来是名茶之乡,产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从汉代开始舒城人就会制茶,舒城产的茶叶在大唐盛世闻名海内外,被列入贡品。但唐宋时期制茶的方法与今大不相同,舒城小兰花独特的兰花香气创制于清朝年间,这是《安徽茶经》里记述的,所以当初搜集整理兰花姑娘传说的时候,说它出生于清朝年间是有依据的。
“好山好水出好茶”,舒城的绿水青山孕好茶,说茶,首先就要说茶的生长环境,我特别喜欢这句话:神奇的北纬31°孕育了世界级兰香型茶叶“舒城小兰花”,舒城县地处北纬31°,是我国优质绿茶产区。很多人问我:都说是舒城小兰花,到底哪里才是正宗的舒城小兰花?
舒城小兰花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自舒城县山区,用传统工艺制作的茶叶都叫舒城小兰花,只是生长环境和采摘炒制工艺的不同,茶叶的品质不同而已。舒城县自然格局呈现为“五山一水二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晓天、汤池、庐镇、河棚、高峰,以及五显、春秋、南港、舒茶等乡镇种茶历史悠久。舒城的山区峰峦起伏,海拔多在200至700米,自然资源丰富,竹秀林茂,云雾缭绕,空气湿润,森林植被丰富,茶在林中,茶林共生。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讲:“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舒城著名的茶山有白桑园、珓子石、磨子园、龙眠山、小麦岭、古迹寨、滴水岩、天子寨、色树、石关、花岩山、黄土关、挂龙尖、黄沙冲等,以上地点本人大都去过多次,环境十分优美。
回想起2022年3月底,那是我经历的第一个茶季,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叶工作,提前谋划宣传推广活动,我出镜拍个宣传片,风风火火地跑到一片茶园,为了赶时间就在茶树丛中来回窜,枝叶乱飞。远远地跑过来一个茶农,挥手大呼,示意小心,此时才意识到身边那一簇簇茶树的精贵。
确实,茶树对山区人民十分重要,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茶叶长在树上是草,摘下来可以变成增收致富的“宝”。中国传统制茶技艺不仅有茶的制作和茶的饮用,也包含茶园管理,精心耕种,小心呵护,使得茶叶能够健康、无公害地生长出来。管理茶园主要有看长势、除草、施肥、除虫害等。茶园管理实行春中耕、夏浅锄、秋深挖、冬培土、建梯坎、打沙凼等技法,俗话说“七挖金、八挖银、九挖铜十挖铁,不是季节挖不得”。摘完春茶后要修剪茶树,修剪、施肥,茶园施用的几乎都是经腐熟的农家肥和有机肥,养树蓄势,休养生息,强壮枝条,为来年春茶品质打好基础。
修剪茶树通常在立夏前后,“立夏剪茶头,来年好收成!”晓天的茶农习惯将茶树剪成一齐的“平头”,且多数村有修剪过度的现象,这种过度修剪其实是错误的,会影响来年茶叶的产量。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晓天很少有修剪成圆球型的茶树,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同时兼具美观,岂不是更符合茶旅融合发展的要求?经过多方走访调研,才知道这个要求短期很难实现,比如六安地区产量最大的六安瓜片,与舒城小兰花的采摘制作工艺都不同,对茶树修剪的要求也不一样,茶农对发展旅游意识不够,加上传统习惯的影响,改变和提升需要过程。
在晓天工作期间,捕捉到几个与茶园管理有关的行为,个人觉得很有意思,值得分享。第一个是“转”,即到茶园里看茶叶的长势。农历二月,过完年还没进入农忙季节的山区人,即使没有需要在茶园干活,也会时常去茶园里转转,伸手摸摸茶树,看着茶树枝桠之间正萌动的新芽,期盼着它们尽快变成增收致富的“金叶子”,默念吉祥的祝福,祈求丰收的好兆头。树春来芽眼睁,茶农采摘喜丰年。
第二个是“翻”,即每天多次重复地翻看手机里的天气预报。整个茶季,茶农都十分揪心天气变化,天气多变不利于春茶采摘。早春时常有“倒春寒”,高海拔地区经常出现霜冻,霜冻天气过程对茶树叶片生长及鲜茶品质形成十分不利,刚萌出的嫩芽经不住低温冻害,很容易枯死,再萌发新芽,往往就错过了最佳采摘期。茶农经常说:茶叶是老天赏饭吃!如果茶季经常下雨,茶农只能望雨兴叹,多阴雨天气不仅影响茶叶采摘进度,也影响茶叶品质。每逢阴雨暂歇,不少急坏的茶农就匆忙出去及时采摘,甚至在下小雨的时候照常摘茶,其实雨天摘的茶品质会打折扣,沾了雨水的茶叶被捂到,出现叶片变红、叶梗会变黄的情况,颜色不好看,香味也变淡。
第三个是“捉”,即不嫌费事地在茶树上手工捉虫,这个现象在白桑园村多次看到。这个行为不懂的人听起来会觉得好笑甚至荒唐,那么多茶树那么多虫,真是闲工夫多!其实恰恰说明晓天茶农对茶叶品质愈发注重,去年4月在晓天开展了一系列茶文化旅游节活动,期间,在白桑园村随机选取五个点茶叶进行抽样调查,均未检测到农药的残留物。茶叶品质好才能卖上价,茶农更加坚持在茶园里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这是理想的良性循环,反之亦然。除了手工捉虫,还有诱虫灯、粘虫板等生物防治害虫手段,但安装使用也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总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痴心呵护“金叶子”,助茶农过“好日子”。(一)(杨爱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