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新视野 视观点】聚焦文化同心同城   推动合六“邻居”变“兄弟”

编辑:杨庆云 来源:皖西日报社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12-12 10:16:55 【字体: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区域协同发展的纽带,文化同心是发展同城的重要支撑和应有之义,合六同城化发展,必须增强两地文化同根、文脉同源、文心相通的理解把握,持续推动从地域相连的“邻居”变情同手足的“兄弟”,进一步夯实同城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主要从以下两个维度思考:

  一是合六文化为什么可以同心同城。

  合六同心同城有坚实的政治基础。合肥、六安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过的地方。2016年、2020年、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考察合肥,对安徽特别是合肥的科技创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大别山革命老区考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要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强调要做好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工作,把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让革命烈士含笑九泉。合肥、六安同心同城发展,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怀、办好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事,推动老区发展振兴的重要举措。合肥、六安两市完全能够在牢记嘱托上共情、在感恩关怀上共鸣、在奋进发展上共振,合力同心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合六同心同城发展、“感恩总书记、共赴现代化”就有了更深厚的思想政治基础。

  合六同心同城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总体看,合肥、六安两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从地理气候看,合肥、六安地理经纬度几乎相同,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江淮分水岭地区,同晴同雨、同热同冷、同旱同涝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几近相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相近的风俗习惯、趋同的社会文化心态,为文化同心同城提供了先天条件。从地域区划看,合肥、六安地处江淮之间,管辖区划长期犬牙交错,造就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兄弟关系,形成两地既地相接、路相交、渠相连,又人相熟、心相通、情相牵的情况,是文化同心同城的现实依托。从文化发展看,“何以合肥”与“何以六安”能形成最大的情感共鸣,有助于画出最大同心圆。如,两地共有的国家级非遗——庐剧,融合了大别山民歌、合肥门歌等艺术形式。六安皋陶法治文化、合肥的包公文化,在社会治理思想和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上相通等等,这些是文化同心同城的重要载体。

  合六同心同城有共同的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最深沉、最持久、最牢靠的力量,合六同城化不仅要目标路径的契合、产业发展的链合、基础设施的接合,更需要文化交流的融合、人文交往的意合、同心同城的耦合。总体来看,近现代以来,合肥、六安两地人民矢志追逐真理、推动社会进步,仁人志士辈出,始终立思想潮头、走在时代前列,为推动当时的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两地人民坚守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两地人民坚毅忠贞、追求进步、牺牲奉献的基因,李克农、洪学智等一大批革命先辈坚定不移循真理、强信念、跟党走,在大别山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发端孕育中作出突出贡献。两地人民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建设了举世瞩目的淠史杭工程,把来自大别山上的涓涓细流送到合肥、滁州等地,镌刻着合六兄弟一家亲的基因。两地人民勇于敢为人先、创新图强,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初,时属六安地区的肥西县山南区和六安县的三十铺、徐集区部分生产队就率先实行包产到户;1980年秋,霍邱县陈咀乡办起了我国第一个农民自主经营的拖拉机站,率先开启了农机产权制度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六安就举办省际物资交流会,并针对海外六安侨胞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等等。

  二是推动合六文化同心同城路径。

  在感恩奋进上携手同行。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主题,每年举办微宣讲竞赛、理论研讨、展演展览展示活动,生动展现习近平考察安徽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凝聚“身在合六地、心向党中央、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思想共识,切实以合六文化同心同城的实际成果回报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厚爱。

  在宣传推介上携手同行。进一步深入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元素,打造更多辨识度高、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宣传推广的文化名片、文化产品、文化IP。常态化组织合肥媒体开展“饮水思源”采风寻访活动。牢记总书记“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的重要指示,发挥合肥科技创新和人才优势,赋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科技+文化+旅游载体平台,特别是加强六安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保护利用,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特色产品、旅游路线和服务业态,把红色文化精品送到合肥人的“家门口”。

  在交往交流上携手同行。文化同心同城要遵循文化发展的逻辑,文化建设的规律,打造文化传承载体。探索运用歌曲、戏剧、文化活动、演示展出,合作开展文化文艺精品创作,如:共谱一首歌、共唱一台戏、共演一部剧等,以更多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文化同城、民心相通。(彭国印 作者系六安市委讲师团副团长、市社科联秘书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