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寻觅霍山古八景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2-07-21 09:54:13 【字体:

霍山古八景浮雕

故埠帆影

枕流亭

南岳山

潜台石碑

六万寨遗址

潜台寺古树

黑石渡大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大好的锦绣山川里,大凡县邑一般都有“八景”之说。

  比如六安,就有“钟楼远眺”“桃坞晴霞”“齐云拥雾”“赤壁渔歌”“九公耸秀”“龙穴返照”“嵩寮泻乳”和“武陟积雪”之八大名胜;比如舒城,就有“三堰余泽”“龙眠毓秀”“梅山晓烟”“飞霞晚照”“牧马旧市”“桃溪春浪”“金鸡古墩”和“鹿起晴岚”之龙舒八景;咱们霍山当然也不例外,“岳顶天池”“六万晴霞”“西山瀑布”“潜台赤壁”“故埠帆影”“黑石待渡”“会胜钟声”和“古城夜月”之八景盛名,更是相传日久,素有耳闻。

  今年四月,因新冠疫情,学校不能正常上课,且严格要求教师非必要不得出县。而我又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在这段时间里,除了上网课,我便在县城周边到处溜达,常在大街小巷,淠河两岸,漫无目的地走走看看,既为消磨时间,打发时光,也为自己的所谓创作,找点灵感。那天,我在衡山大桥桥头游园小广场“霍山古八景”浮雕墙前驻足时,突发奇想:何不利用这段“闲暇”时光,对霍山古八景来一次寻觅探访呢?

  于是,我便利用晚上时间在互联网上进行了详细的查询,为“探访”做了一些最基本的功课。接下来,便开始了我与“霍山古八景”的一次全景式近距离“亲密接触”。

  探访第一站,我选择了最熟悉的“潜台赤壁”。之所以最熟悉,一来是源于我家门前这条因“潜台赤壁”而得名的“潜台路”;二来是因为这里也是我晨练经常去到的地方。

  是日,正值春和景明,苍山滴翠,四野堆荫。从金色衡山小区出发沿着“潜台”这条大路向北行走大约10来分钟的样子,在衡山大桥头左转至外环路淠河绿道,然后向西走到柳林河与东淠河交汇处,便是“潜台寺”了。据史料记载,初汉时期,这里建有一座寺庙,叫做“潜台寺”,在寺后石磴上还修建了一座“观澜亭”,后改名为“枕流亭”。历经千年风雨,昔日茂林修竹掩映之下的寺庙早已销声匿迹,荡然不存,只有那棵挂满“钱串”的参天古树,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守护着这一方神圣。“串挂金钱问花柳,识得此树是枫杨。”我从“形色”上查到了古树之名,然后拍下一组图片,写上一段软文,“不失时机”地发了个朋友圈,一下赢得了众多朋友的秒赞。

  顺着小竹林旁的慢坡小路,继续向“石磴”前行,跨越二十余步简易的台阶,一尊高约130厘米的石碑映入眼帘。根据碑文记载,此碑初立于清康熙壬午年间,再立时,地方政府用汉白玉在原碑下方嵌上“潜台赤壁”四字,虽有画蛇添足之嫌,但也为此景亮明了身份。我立足碑前,仔细端详,碑上刻有上下排列的古体“潜台”二字,其字体硕大如斗,刚劲有力,然因年代久远,略显模糊。据资料所述,这是清朝庐州知府、书画家张纯修留下的珍贵墨迹,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早在1981年就被列为霍山县重点历史文化保护对象。

  在离石碑不远处的小山坡,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石磴”之上,确实建有一座亭子,六方六柱,飞檐翘首,朱红斑驳,半新半旧,看上去应该不是原貌,而是近年重修。经仔细查看,我发现亭上既无“观澜”,也无“枕流”,亭里亭外没有一言半语,可谓只字未留。因此,我姑且把它称作“未名亭”或者“无名亭”,倒还觉得很是应时应景。

  沿山坡人工步道绕行其后,我漫步走在“无名亭”下的柳林河滩边的栈道之上,举目望去,山虽不高,却是陡峭如削,绝似赤壁,草木葱茏,若隐若现。相传,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就有“赤壁”二字于山崖所闻;在《光绪·霍山县志》潜台篇中有记,清朝举人李公廉泉在绝壁之上书写并镌刻了“小赤壁”三字,其笔法俊逸端妍,刚毅遒劲,绝肖于东坡先生。明清年代,骚人墨客,官宦政绅,接踵篆咏其间,可谓一时极盛。“山山围水水围山,赤壁天然宛在间”,前人对“小赤壁”的形象描画,真是绘声绘色,精妙绝伦。然而,后因柳林河改道向南迁徙,上刻“小赤壁”的潜台石磴犹如“孤墩”一般,被半没在沙渚之中。据说,早些时候,还是有不少人看到过“小赤壁”的半面尊容。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因大规模筑坝防洪,改滩造田,“小赤壁”永沉沙底,不再复现。潜台对面当年的双眉山也早已没有了踪迹,漫漫黄沙中,再也看不见“双山桃浪”的旧时风景了。

  前世渊源,有证可考。诚然,关于“小赤壁”的诸多记载,在包括《霍山县志》在内的古籍资料里都是可以查到的。可是我在想,既然“小赤壁”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而且掩埋得也不是太深,那有关方面能不能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看是否可以沿“峭壁”向下开挖,通过降低河道出口或者采取围堰方式,来揭开“小赤壁”的神秘面纱,使其重见天日,再放光彩呢?按今天的条件,应该不成问题,但必须通过科学的论证和规划,必须综合利用,合理开发,否则就会破坏生态,违背初衷,那就适得其反了。

  临近晌午,从“小赤壁”返回,我稍弯了几步路程,便来到位于衡山大桥北侧的“故埠帆影”。这是一组预示着英雄的霍山人民以崭新的姿态,迎风舒展,扬帆远航的大型雕塑,也是霍山城北的一处新地标。

  史载,霍山从宋开宝年代起废县,归属六安县故埠镇。当时东淠河水道通畅,航运便利,是山区土特产流通的主要渠道。一时间,沿河帆墙林立,舟楫穿梭,故埠帆联,好一派繁忙景象。建国后,东淠河下游的横排头,兴修一座拦河坝,从此断航,帆联景色一去不返。2014年,为拦蓄河水、改善生态,促进旅游开发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霍山在东淠河上修建了高桥湾橡胶大坝。如今,这里湖面宽阔,碧波荡漾,双桥横跨,南北通达,良好的湿地生态吸引了众多南迁候鸟来此越冬。

  第二天,天气晴好,我决定去离家最远的“西山瀑布”看看。“西山瀑布”位于霍山城西诸佛庵镇桃源河上游,离县城约有30多公里。吃过早点,我驾上心爱的“宝马”,一路西行,直奔“西山”。非常不巧哈,此行正赶上桃源河水库施工,车辆往来穿梭,繁忙不闲,上山的公路间好间坏,时阻时断,我只得走走停停,歇歇让让,仅“最后一公里”就差不多走了一个小时,好在,最终还是顺利到达了。

  时届仲春,满山遍野,山花烂漫,鸟语啾啾,在那茫茫竹海之中,悬空峭崖之上,忽见一股瀑水清泉,从斧削般的青石陡壁上倏流跌落,纵身激下。在我看来,“西山瀑布”虽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如虹气势,蔚为壮观,但却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如临其境,感慨万千。

  从“西山瀑布”回来,因县里编写党史的需要,我居家办了两天公,为学校整理相关材料,完工交差后,又继续我的“探访”之行。这一天,我去的是“黑石待渡”。

  “黑石待渡”是东淠河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一处胜景。据清·光绪《霍山县志》记载:“天久晴欲雨,久雨欲晴,登高眺望,有黑石如牛如豕,数百成群,浮没于上下。”传说古时候有外藩封王谋反,上遣将军征讨,其时王妃有孕,乘夜出逃,行至黑石渡口,无船可渡,后有追兵将至,王妃急登黑石之上,忽石动将王妃送渡对岸,因名“黑石待渡”。

  上世纪六十年代,修筑霍(山)英(山)公路,在宽阔的东淠河上架起了一座大桥,名曰黑石渡大桥。现在,当年的老桥已被拆除重新修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自此,“黑石待渡”真真正正地成为了过去,成为了历史,那段精美的传说故事被这条绚烂多姿的“卧波长虹”所取代。

  我顺着大河西岸来回踱了两趟,既没看到“如牛如豕的黑石”,也未见昔日“渡口”的踪影,正当我深感一无所获、失望至极的时候,在黑石渡镇新街入口处,我忽然发现一块巨大的黑色景观石,“黑石待渡”四个大字,端庄醒目,赫然其上。“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待渡黑石?”我知道它不是,但我还是对它抱有很大幻想,总觉得还有“一线希望”。

  由黑石渡向西再行四五公里,转过落儿岭上的一个小山嘴,但见一座峰峦巍耸、势凌云霄的高山,这就是“六万寨”了。

  相传,南宋末年,爱国将领曹平章率领六万军民退守此地,抵抗元军,“六万寨”因此得名。说是“高山”,海拔仅有600多米的六万寨,在大别山区并不算太高,但其被群山环抱,地势十分险要,战时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一度被誉为“皖鄂襟喉,中原要冲”。南宋末年,驻守在霍山的爱国将领曹平章,得知南宋被元军战败,朝廷濒临灭亡,霍山附近的城池也相继被元军攻陷,遂命令霍山城内6万军民撤离霍山县城,在这座山上安营扎寨,抵抗元军,但因势孤援绝,兵败寨营。在倾覆之前,曹大将军命人将宫存珠宝埋藏在崖谷山间,其散发出来的珠光宝气聚成霞光,每至盛夏傍晚,确实能见到此景。《光绪县志》有云:久晴久阴,远观山际有火花如霞,闪烁散布崖谷间,近则无所觉。此后数百年来,英雄豪杰血洒寨前,不知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六万晴霞”因曹平章屯兵六万及霞映群山而流传古今。

  作为霍山古八景开发的一个成功范例,这里已经建成集登山探险、追古抚今、文化娱乐、休闲度假于一身的“民国风情电影小镇”,正式向游客开放,成为名副其实的“安徽小横店”。而昔日的“六万晴霞”为什么要更名为“六万情峡”呢?是追捧“时尚”,还是另有“隐情”,到底为什么?我真的是不得而知。

  话说至此,我匆匆回到了山城。隔夜后,我改变了晨练的路线,一大早便随晨跑大军一起,来到红源广场,在素有“霍山第一树”之美誉的九桠古枫附近,苦苦寻觅“会胜钟声”。时逢春夏之间,岚光掩霭,境极幽胜。这里原来建有一座寺庙,叫“会胜寺”,与九桠古树相邻。寺内悬有古钟一口,敲撞可发出八种音色,故名“八音钟”,其声波凝重,回荡四野,悦耳和声。聪明的前人把会胜寺与八音钟联名称为“会胜钟声”,作为霍山一景,绝无仅有,堪称奇胜。

  可是,1958年“大跃进”期间,“八音钟”却“无缘无故”被摧毁,“会胜寺”也在后期的新城建设中“莫名其妙”被拆除,改建成“南岳山庄”和“烈士陵园”,后又扩建为“红源广场”,而那棵饱含深情的古树——九桠红枫,却有幸被保存了下来,在林业部门的特殊护佑之下,青春焕发,容颜不改,“九桠”那段专一而感人的爱情故事已成为四方游客的眷恋和神往。

  经“九桠树”沿南岳山旅游通道上行几百米,在隐约的钟声里,我看到了一座新修的寺庙,因南岳山顶已有一座古庙,故被称作“南岳二庙”,简称“二庙”,也是霍山县佛教协会的办公地之所在。恍惚中,我好像来到了“会胜寺”,听到了当年的悦耳钟声。是的,我多想啊,多想把眼前的这座“二庙”变成“会胜寺”,多想再听一听那“八音合奏”的“会胜钟声”,听一听,再听一听。

  短暂停留之后,从土地堂沿登山步道,我快步登上了南岳山顶,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岳顶天池”。说是第一次,其实并不夸张,因为每次上来都是随人流直接去了南岳古刹,根本没把“天池”放在眼里,这次就截然不同了,我可是直奔“天池”而来的哦。南岳山,每年我都不止一次地上过,记得前年秋天持续干旱,山上用水十分困难,有心人士找来各式各样大小不等的水桶水壶,在山下装满清水,让登山游客带水上山,以解燃眉之急,我和夫人也曾为之做过一点点“爱心奉献”。当时虽遇大旱,岳顶天池却仍然是池水半满。一年多时间过去了,经过升级改造,多次升压供水,南岳山如今已经通上了自来水,山下那些壶壶桶桶再也派不上用场了。

  南岳山海拔也不高,只有四百零几米的样子。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冬,武帝南巡登临此山(《汉书·武帝纪》)。今岳顶古刹西门匾额上,尚嵌有“汉帝敕封”的碑刻。“岳顶天池”约7米见方,水深2米左右,相传,曾有一龙潜卧于此,常为百姓解除旱魅,护佑一方平安而兴云作雨,得道升天后留下一汪享有奇胜的“神水”,因位于南岳山顶,故美其名曰“岳顶天池”。

  作为霍山古八景之首,亘古久远的“岳顶天池”,如今仍是波涟映碧,晶莹如镜,游鱼戏水,秀色可餐,久旱不涸,久雨不溢,煞是神奇。风姿绰约,丰韵犹存,今日一见,如梦初醒。

  “古城夜月”是我这次探寻的最后一站。网络显示,在霍山城西两公里处,原有古潜县旧城址,古道边有一古井。传说,每逢天朗气清、明月高悬的夜晚,井水晶莹如镜,反射出的月光,分外皎洁,月光衬托下的古城夜色,更是清幽舒雅、优美恬静。如此美好的“古城月色”,怎能不被列为霍山一景呢?我想,作为霍山古八景之一,“古城夜月”应该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了。

  月色依旧在,古井今何存?带着疑问,在“知情人”的指点下,我去所有“可能的”地方默默找寻。最终,在记忆中的老电影院附近,南坛苑某小区一僻静处的貌似那个位置,我非常兴奋地找到了一处被枯枝落叶覆盖着的所谓“枯井”,虽然没有任何依据可以认定,但我还是愿意真的把它当作那口难觅的“古井”,因为,这好歹也算是找到了一个“根”。

  在寻寻觅觅中探访,在觅觅寻寻里发现。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抑或是未来前景,我想,“霍山古八景”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在今天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里,我们何不赋予“生命”以新的内涵和意义呢?既有文旅的创新,也有历史的传承。不管是哪里,凡此“全域旅游”就一定不能少了“古八景”。(程先畏/文 梅少武/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