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托起贫困劳动者的“小康梦”
—市人社部门推进就业扶贫工作纪实

编辑:宋明俊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3-31 09:28:52 【字体:

  就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重要环节,其在解决贫困问题中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推进就业扶贫,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

  围绕帮助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贫困劳动者实现就业创业脱贫的目标,近年来,我市人社部门把就业扶贫摆在人社扶贫的突出位置,以增加贫困劳动者收入为核心,坚持帮扶贫困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和推动劳务输出并重的总思路,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就业扶贫工程,多种渠道精准帮扶贫困劳动者实现就业,为贫困户家庭收入持续增长进而摘帽稳定脱贫,提供了重要而坚实的保障。

  聚焦“四项清单”,夯实就业扶贫台账

  推进就业扶贫,要摸清贫困劳动力基本情况、就业意愿和就业服务需求,方能对症下药,实现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否则就会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再好的政策、花再大的力气也只能事倍功半。

  鉴于此,2016年起,我市人社部门建立了全面记载贫困劳动者基本信息、就业需求、就业帮扶情况及成效等情况的就业脱贫信息系统。通过不间断地开展摸底调查,及时了解并更新贫困劳动者的相关信息,实现了就业扶贫对象精准;通过全面调查梳理贫困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培训需求、岗位需求、创业意愿等43个需求,做到了就业扶贫需求精准掌握。

  以此为基础,人社部门明确了贫困劳动者和帮扶需求清单、脱贫目标和时限清单、扶贫措施清单、脱贫责任清单“四项清单”,成为落实就业扶贫系列政策及工作措施的主要依据。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劳务协作对外输出一批,组织就业脱贫专场招聘会就地就近吸纳一批,鼓励居家就业家门口灵活就业安置一批,开发公益性岗位稳定一批,推进行蓄洪区贫困劳动者劳务对接和定向招工工作等多重举措,全市就业扶贫工作有序推进、有效落实。

  聚焦转移就业,强化劳务输出对接

  劳务输出是增加收入的有效办法。我市是劳动力资源大市,也是劳务输出大市。把劳务输出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近年来,市人社部门利用部门优势、信息优势,积极加强与省会合肥、长三角等劳务输出地人社部门、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强化劳务输出协作,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确保让外出贫困劳动者有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持续的劳务收入。据统计,2019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动态人数共145.1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为19.6万人,占外出就业人数的13.5%。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针对节后大量返乡劳动者特别是贫困劳动者滞留在家、难以返岗的实情,市人社部门主动靠前服务,一方面,积极与上海、苏州、温州等长三角发达地区人社部门以及在外创业者协会、商会进行对接,采取“互联网+招聘”方式摸清省外、市外企业用工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基层平台将需求与本地有返岗意愿的返乡劳动者对接,重点聚焦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促进人岗信息精准对接。在此基础上,采取“点对点”包车运输的方式,“专人、专车、专厂、专线”,让外出务工人员“出家门上车门、下车门进厂门”,确保安全健康到岗、返岗。截至目前,全市通过“点对点”输送和自行外出的贫困劳动者外出务工达9.9万人。

  聚焦就近就业,推进扶贫车间建设

  针对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市人社部门大力拓宽就近就业渠道。近年来,每年都要组织开展“春风行动”、“2+N”主题招聘等一系列招聘对接活动,通过组织本地企业进场招聘,并鼓励引导优先吸纳贫困劳动者上岗,为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搭建了“桥梁”。

  为了帮助贫困劳动者实现灵活就业、居家就业,我市2016年拉开了集就业扶贫车间和公共就业社保服务中心的就业扶贫驿站建设序幕。就业扶贫驿站的建设模式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发展产业上,突出地域特色,实现“一站一业”;在制度规范上,明确建设范围和条件、建设方式和标准、运营和管理等内容,做到驿站名称统一、标识统一、制度统一、规范统一。在不具备建设就业扶贫驿站的地方,坚持因地制宜,建设就业扶贫车间。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就业扶贫驿站134个,就业扶贫车间156个,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488人,开发居家就业岗位吸纳贫困劳动者2.19万人就业。通过就业扶贫驿站、车间建设,形成了“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脱贫门路、人有就业岗位”的稳定就业脱贫模式,激发了贫困劳动者的内生动力,让贫困劳动者有了长期就业、稳定脱贫的平台,让贫困村有了固定收入、发展集体经济的渠道。

  聚焦补齐短板,大力开发公益岗位

  就业脱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人。针对部分贫困劳动者年龄大、技能低、家中有病人需要照顾等原因,导致难以通过市场就业的实际,我市积极围绕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脱贫攻坚工程,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补齐就业扶贫最后的“短板”。

  2019年,人社部门联合市扶贫开发局专门印发《六安市就业扶贫公益岗位开发管理暂行办法》,提出针对全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公共服务岗位方面的需求,结合农村重点工作和贫困劳动力实际工作能力,重点开发保洁、保绿、保安、护林、护路、护水、护光伏电站、防火、孤寡失能老人照料、留守儿童照料等10种就业扶贫公益岗位,定向用于本辖区户籍、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年龄在16—65岁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贫困弱劳动力就业的社会公益服务岗位。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又在原有公益岗位基础上,开发了公共卫生员、消毒保洁员、宣传员、管理员等临时公益性岗位,优先选聘贫困劳动者上岗。

  为增加贫困劳动者在公益岗位上的工资待遇,提高其就业的稳定性,我市完善补贴政策,对在公益岗位就业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贫困劳动者,给予贫困劳动者岗位补贴。据统计,2016年以来,全市人社部门开发公益性岗位5474个,累计发放岗位补贴1536万元。

  聚集就业提质,推动职业技能培训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提升就业质量为目标,推动“技能脱贫培训”民生工程实施,是我市人社部门近年来的工作重点之一。

  根据《技能脱贫培训实施办法》,我市在省就业技能培训工种目录的基础上,围绕本地企业和产业发展用工需求,开发了板鸭制作、童车组装、龙虾养殖、铅笔制作等培训工种目录,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的培训需求,促进技能培训与企业用工的匹配对接。人社部门还创新培训模式,广泛动员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农民合作组织、农技推广中心等各类培训机构,支持对贫困劳动者开展订单式、定向技能培训,鼓励将培训课堂开在车间、田间,多用现场观摩、案例教学方式,加大操作技能训练课时量,确保贫困劳动者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截至目前,全市开展技能脱贫培训3.23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2.19万人,就业率67.8%。

  为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在实施技能脱贫培训的同时,市人社部门积极引导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就读技工院校,实行免费就读政策,在落实国家资助政策、“雨露计划”基础上,再给子女就读技工院校贫困家庭3000元补助。截至2019年底,我市技工院校在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共1829人。各技工院校也纷纷制定校内资助政策,减免学杂费、书本费等费用,提供勤工俭学岗位,最大限度减轻贫困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例如,六安技师学院实行拎包入学,给予书本、学杂费全免等入学优惠政策,并通过推进校企合作,设立企业冠名班,实行订单定向培养,给予实习补贴,实现就学、就业、脱贫的无缝对接。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是脱贫攻坚决不能缓一缓、等一等。市人社部门已吹响了就业扶贫决胜“冲锋号”,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就业扶贫,咬定目标不变、靶心不散,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接下来,市人社部门将继续把贫困劳动者就业帮扶工作作为主攻点,围绕精准分类施策、整改突出问题、强化工作机制等方面发力,引导本地企业、合作社等主体充分吸纳贫困劳动者就近就业的,充分发挥扶贫驿站车间的带贫减贫作用以及公益岗位托底安置的作用,同时,实施包保督导机制,发动人社包保干部深入基层监督指导推进就业扶贫,层层传到工作压力,做到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确保贫困劳动者充分就业、稳定脱贫、持续增收。 (稿件由市人社局提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