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新视野 视观点】合六同城:双向奔赴 共赢未来

编辑:杨庆云 来源:皖西日报社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12-12 10:14:04 【字体: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要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指向明晰,是指引安徽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新征程上,推进合肥都市圈建设、推动合六同城化发展,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放眼合肥都市圈乃至全省发展大局,立足长远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健全合作机制,发挥好两地优势,统筹合肥中心城市地位和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转型、文旅融合等联动发展,这对加快合肥都市圈建设,加快提升六安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渊源深厚

  合肥、六安分别地处安徽的中部和西部,均位于江淮地区,两地中心城市相距不到百公里,六安靠近大别山脉腹地,合肥则属于大别山脉余脉。两地山水相连,地缘相接,人文相近,民风相通,感情相融,历史上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地理因素来看,合肥、六安两地山水相通,有着天然的地理因袭。古六安州与古庐州之间关系密切,境内行政区划分分合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几千年来行政区划虽有变化,但均是互有归属,形成了天然的血脉人缘。六安和合肥地域和水系紧密相连,历史上,水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两地交通的命脉。特别是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淠史杭工程,极大提高了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减少了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水资源约束。六安和合肥共用瓦埠湖,同饮丰乐河、杭埠河等,有着割不断的水缘。始建于1958年的舒庐干渠,历时十年完成,凝结了舒城和庐江两地人民的血汗,为后人树立了一座惊天动地的丰碑。

  从文化传承来看,合肥、六安两地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地区之一,同属一个方言区,可谓源远流长。近现代以来又共同创造了淮军文化、辛亥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庐剧等。大革命时期,合肥地区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创建人与六安革命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土地革命时期,合肥地区党组织属六安中心县委和皖西北特委领导。解放战争时期,皮定均指挥“皮旅”转战六安和合肥地区,千里奔袭,创造了我军军史上的一个奇迹;渡江战役期间,两地人民共同支援前线,为战役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1978年,时属六安地区的肥西小井庄创造的包产到户,更是开启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先声。

  二、同城化加速推进

  近年来,合肥与六安携手发展、联手共进,推动合作事项走深走实,在交通互联、产业协作、园区共建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随着合肥都市圈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合肥、六安主城区为核心,以合六经济走廊为主要空间载体的全方位共融共建共享格局。

  交通一体化加速推进。2024年2月,《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批,都市圈范围包括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根据规划,六安轨道1号线连接合肥轨道交通2号线未来将实现互通。合肥南二环、北二环西延等通道建设纳入初步规划。随着合安高铁、合六叶高速四改八、S329合六南通道、G312合六路快速化改造六安段相继建成通车,合肥与六安的同城化也在不断推进。

  产业合作深度链接。合肥充分发挥带动作用,正在迭代升级“城市创投计划”,聚焦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开展强链延链补链。支持六安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整车供应链体系、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等链接合肥,加强两地氢能及氢燃料电池产业融合发展,“合肥造”氢能公交在六安投入运营。近三年以来,六安已累计承接合肥亿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130余个、总投资700亿元,六安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已达58家。未来两地还要在电子信息、新型储能等产业继续深度合作。

  生态与文旅融合发展。2024年1月,总投资15.6亿元的龙河口引水工程正式通水,每年将为合肥市提供1.2亿立方米优质原水,这一工程体现了两地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的紧密合作与相互支持。随着合肥都市圈的快速发展和合六经济走廊的建设推进,六安的休闲农业、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业为合肥市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和消费选择。两地相继发布了多条文旅同城化精品旅游线路,在文化交流、项目谋划、产业协作、市场开发、政策互惠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

  三、未来前景展望

  放眼未来,合肥与六安一道,扎实推动规划协同编制、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奋力开创合六同城化发展、合肥都市圈建设新局面。

  加强区域联动发展。合肥在提升都市圈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上持续发力,提升合六经济走廊整体实力和发展活力,围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把合六经济走廊建成合肥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示范区。加强六安经济开发区等建设,全面对接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运河新城,打造先进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轴。充分利用合肥科创优势,提升六安科技创新能力,引导企业、科研院所之间深度合作,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深化公共服务资源合作共享。依托《安徽省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完善大别山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流域上下游落实生态保护主体责任,加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良性互动,实现水资源高效配置和水环境有效保护。推进优质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鼓励在肥省属高校与皖西学院等高校开展联合办学、课程互选、教师互聘、学科共教等多种形式交流和合作。建立跨区域、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促进医疗服务同城对接、高层次医疗人才共育共享。

  推动文化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共编文旅发展规划,共商重大文旅合作事项,建立区域联动、线路互推、客源互送、信息互通、市场互融的文旅合作新机制。开展文化交流研讨,挖掘整合人文历史资源。围绕旅游资源、名优特产等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和特色旅游精品线路,提高旅游供给品质。把六安的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与合肥的科普研学游、环巢湖文化游结合起来,构建国家级旅游区,形成错位发展、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旅发展新格局。

  (贾猛 作者系合肥市社科联副主席、合肥市委讲师团副团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