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红土地】徐狩西烈士撰写红色对联的故事

编辑:杨庆云 来源:皖西日报社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11-07 10:31:18 【字体:

  徐狩西(1893-1931),又名徐石麟,安徽省霍山县燕子河镇红塘湾(今属金寨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传播者和践行者,被誉为皖西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1929年参与领导西镇暴动,先后任霍山县苏维埃常委、县独立营教导员,为保卫苏维埃、巩固根据地、推动教育工作、领导革命武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31年秋奉命率部攻打霍邱李家圩子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8岁,是皖西著名的革命烈士。

  1917年春,徐狩西在燕子河火神庙创办了燕溪小学,并被推举为校长。1920年10月,徐狩西在燕溪小学创建了霍山县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革命道理。燕溪小学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是皖西地区较早的进步青年组织,在这个学习小组的带动和影响下,鄂豫皖周边的笔架山农校、志成小学、明强小学等学校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读书会等组织也相继建立起来,为后来发动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和建立工农革命武装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培养了一批农民暴动和红军队伍的骨干力量和领导干部。

  1921年秋,徐狩西被黄栗杪霍山县第二高等小学聘任为校长。曾为改革校内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新的教学和管理秩序,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做了大量工作。后创办农民夜校、新衡书店和进步刊物《醒狮》,团结和教育了一大批进步师生和社会爱国青年。徐狩西思想进步,博学多才,善于言辞,受到青年学生和乡亲们的喜爱。他经常组织学生深入农村游行、演讲、贴标语、演活报剧等,发动农民向帝国主义、地主豪绅和反动宗教势力开展斗争。

  当时,燕子河街上有个法国人办的天主教堂,洋人神父和地方劣绅联手,利用宗教教义和当地教徒指责和干涉农民、学生的革命活动,迷惑人民群众。1921年5月4日,时任燕溪小学校长的徐狩西和刘长青、刘锡凡等教师组织学生举行纪念五四运动两周年的集会游行,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燕子河教堂神父、西班牙人白函雨及教徒对这一活动蛮横干涉,徐狩西对此严加痛斥,他说道:“我们师生在我们国家进行反帝反封建活动,你们有什么权利干涉?”一些学生出于义愤,用砖头瓦块等向白函雨投掷,并高呼口号“天主教是害人教,滚出中国去!”“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列强!”白函雨及教徒慑于师生人多势众,未敢对峙,只得龟缩回教堂,关上大门。徐狩西于是找来纸笔,挥毫撰写了一副对联,名为《骂燕子河天主教堂联》,贴在天主教堂的黑漆大门上。对联内容如下:

  什么天主教堂,自称天父天兄,伤天理,灭人伦,把青天白日,闹得天昏,迨他年,天讨天诛,天才有眼;

  这些地主豪绅,尽是地贼地寇,剥地财,竭地利,将宝地名胜,酿成地狱,看此日,地租地税,地也无皮。

  徐狩西烈士撰写的这副对联让洋神父和地主豪绅非常恼火,第二天,他们联合起来控告徐狩西和师生们是“敌视友邦,辱没天主”,要求霍山县政府查办徐狩西,解散燕溪小学。徐狩西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气愤,全校师生也义愤填膺。当天夜里,徐狩西带领三十多名燕溪小学学生同盟会的学生,趁着夜色的掩护,翻进教堂,把教堂里的门窗和桌椅砸得稀巴烂。洋神父和教徒吓得逃走,并再次向霍山县政府控告,但是由于缺乏确凿证据,又慑于革命形势的发展和燕溪小学师生的声威,霍山县政府不敢深究,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这副对联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人民、天主教堂和地主豪绅欺压中国人民的罪行,刻画洋神父和地主豪绅的丑恶嘴脸可谓入木三分,让广大群众认清了他们的本质,是一副反帝反封建、反压迫反剥削的红色对联,也是对清末发生在霍山县,震惊了朝廷和省府的张正金反教会斗争的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这副对联句子较多,上下联各9个小句38个字,共计18个小句76个字,是一副难得的长联。上下联对仗工整,句式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交错出现,整齐中有变化,显得错落有致。整副对联措辞尖锐,语言犀利,气势充沛,嬉笑怒骂,一气呵成,充满了揭露、讽刺和批判的力量。最值得称道的是,上联重复出现“天”字,下联重复出现“地”字,分别用来串联本句,再与对句相对,显得既自然,又工巧,突破了诗歌和对联尽量避免重复用字的格律规则,奇中见巧、险中求胜,显得大胆、奇妙,是其亮点所在。

  这副对联上下联结尾的点睛之笔“天才有眼”“地也无皮”源自宋代洪咨夔的《狐鼠》诗:“不论天有眼,但管地无皮。”“天有眼”“地无皮”后来成为讽刺贪官污吏的常用语,如清朝末年,某大贪官去任之时,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加以讽刺:“早去一天天有眼,再留此地地无皮。”

  这副对联形式独特,内容丰富,语言独出心裁,不拘一格,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鲜明,是一副名联,在皖西地区影响很大,流传广泛,因此在各类党史文献资料中引用得也比较多,但是在引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统一的地方。如这副对联的作者徐狩西有的写作“徐守西”;又名徐石麟,有的写作“徐世麟”;生卒年1893-1931有的写作“1894-1933”,出生地红塘湾有的写作“红云湾”;对联中的“天主教堂”有的写作“天主堂”,“自称”有的写作“自叫”,“天兄”有的写作“天儿”,“迨”有的写作“待”……还有的上联缺少“把青天白日”,下联缺少“将宝地名胜”。一副对联异文如此众多,在六安红色对联中实属少见。

  对联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因为保存不善、记忆不清、识别不准、抄写有误、方言有别、故意改动、积非成是等原因,常会出现文字的错误或增减,因此同一副对联就会有异文存在。如果能够找到原初的对联实物,或者查阅最早最确切的文字记载,或者进行专业的调查考证,还原对联的本来面目,则对对联的保存流传和正确认识有着直接的、积极的帮助。我们非常期待徐狩西烈士撰写的这副红色对联能够早日还原其本来的写法,以及调查清楚徐狩西烈士的生平事迹,这是对徐狩西烈士最好的怀念和敬仰的方式之一。  (马启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