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 开创老区高质量发展新篇
——邓小平对老区的深厚感情激励六安人民砥砺前行
淠水环绕、生态宜居的六安城区一角。 记者 田凯平 摄
8月的皖西大地,晴空熠熠,山清水秀,景美人和,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密码。
追寻伟人足迹,回望光辉岁月。
在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中,邓小平与六安结缘较早,感情甚深。战争年代,他转战大别山,足迹踏遍六安山山水水。和平年代,他心中牵挂革命老区人民,亲临六安视察,给予六安人民支持与关怀。他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对老区群众的深厚情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六安人接续奋斗、砥砺前行。
大无畏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无论是“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第一次消灭敌人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重大胜利”的张家店战斗,还是在千里跃进大别山时,“通过遍地积水污泥、横宽达20公里左右黄泛区”的艰苦行军,都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战争年代所展现出来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947年10月8日至10日,刘邓大军第三纵队在六安张家店,将国民党第八十八师师部及六十二旅包围,经过激烈战斗,毙伤国民党军副团长以下900多人,俘虏少将副旅长汤家辑以下4700多人。这是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以来,第一次消灭敌人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重大胜利,打开了皖西斗争的新局面。
至1948年年初,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先后歼敌6.9万人,解放2400万人口。邓小平致电中共中央、毛泽东:“大别山站稳了,实现了战略任务。”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吸引和调动国民党南线大量兵力,在大别山区重建了根据地,从根本上撼动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全国解放战争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刘邓大军真勇敢,渡河反攻鲁西大捷歼敌六七万;蒋介石正在手忙脚又乱,我们又挺进大别山。艰苦行军二十多天,南渡淮河胜利地到达了大别山;大别山好比一把剑,直插到敌人的心里面。”在刘邓大军前方指挥部纪念馆内,有一首刘邓大军指战员自编的歌曲。这首歌曲,既展现了当时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艰苦历程,也充分说明了这场千里跃进战略部署的重要意义。
“刘邓大军挺进与转战大别山,在战略全局上取得了完全的成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但自身也经历了解放战争史上可谓是最艰难的历程,全军上至统帅刘伯承、邓小平,下至普通战士都经受了比全国同一时期所有战场都要严峻的考验,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胡遵远在《纵横驰骋江淮间 逐鹿中原战在前——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苦难辉煌》一文中这样评价道。
为民情怀镌刻老区人民心中
热爱人民,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他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质朴的语言,集中表达了邓小平同志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邓小平同志对老区人民那份深厚的情怀始终如一。
为当地老百姓找回丢失的耕牛、给送鸡蛋的群众留下一块银元、嘱咐当地干部帮助群众医治病痛……在金寨县沙河乡楼房村,当年邓小平前方指挥部指挥战斗时的一个个动人的小故事流传至今,他深厚的为民情怀深深印刻在老区人民的心中。当时,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与群众同甘共苦,打成一片,是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一条铁令。也正因为此,部队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和拥护。在皖西转战期间,群众积极支援刘邓大军部队作战、送情报、当向导、运物资、捐粮捐物、救护伤员,成为人民军队的“坚强后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根本原因是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
和平年代,他也一直心系老区群众。1960年2月19日,带着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带着急切了解安徽发展情况的心情,邓小平首先来到当年战斗过的地方金寨。在梅山水库视察时,他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交谈时的话题也始终围绕老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还一再嘱咐,“办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到人民的利益”。后来,他又曾两度为六安题词,这些,都表明了邓小平同志对革命老区人民深厚的感情,以及对老区建设的关心与支持。
伟人精神引领前行之路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近年来,六安市史志部门十分重视邓小平与六安有关红色历史资源的挖掘研究,先后召开了纪念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暨张家店战斗胜利70周年座谈会,面向全市开展征文活动,编印了《刘邓大军在皖西》文集、画册,认真梳理了邓小平在六安的活动足迹,推动有关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着力讲好邓小平与六安的不解之缘。”市委史志室副主任苏明波说。
红色故事引人入胜,伟人嘱托催人奋进。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追寻红色记忆;张家店战斗纪念馆,重温革命岁月;梅山水库,领略“高峡出平湖”的壮美;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六霍起义纪念塔,感受深切关怀……六安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将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充分融合,有效保护和传承红色旅游资源和红色精神遗产,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互动融合式的可持续发展。
时光荏苒,曾经烽火连天的革命根据地,已蝶变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如今,沙河乡依托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线指挥部旧址,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红色基因传承基地,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红色文化教育、青少年研学旅行、学校国防和安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培训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每年来自邻近省份及合肥等地的游客达3万多人。同时,该乡将丰富的红色资源与推进乡村振兴相结合,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灵芝、黄精、天麻等中药材特色产业,当年刘邓大军鏖战过的大地上,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色彩斑斓。
赓续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发展。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六安考察,为老区振兴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擘画了美好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锐意拼搏、真抓实干,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与上海对口合作、合六同城化、中部崛起、大别山革命老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全面落实省委部署要求,发挥比较优势,壮大特色产业,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向上向前的良好态势,推动六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记者 汪娟 杨秀玲 秦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