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赋能,注入发展新动力
——我市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侧记
位于金安经济开发区的应流航空产业园。记者 岳阳 摄
创新是一家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创新同样是一座城市当仁不让的发展“引擎”。
近年来,我市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发挥创新驱动在绿色振兴赶超发展中的支撑性作用,以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围绕“固本、升级、提质、引智、增效”,突出创新主体、创新平台、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和创新环境建设,推进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健全科技创新多元化支持机制,强化与合肥、上海的协同创新和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努力打造特色区域创新中心。
固根本,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走进安徽正阳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作业声不绝于耳,工人们手法娴熟地忙碌着。作为一家专门从事低温谷物循环烘干机、节能型热风炉的研发、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务一体化的中国粮食烘干机专业制造商,近年来,该公司一直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研发经费均占全年销售收入的7%以上。
先行先试,善作善成。通过与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经过多年技术攻关,正阳机械研发出的“5H上下无绞龙”系列烘干机自2015年投入市场后反应良好,持续5年销量全国第一,实现“五连冠”。2023年年产销各类烘干设备突破2100台,实现销售收入3.1亿元。
“公司以研发促发展,现有研发人员40人,其中博士1人、研究生5人,拥有发明专利7项,实用专利24项,19项‘锥形悬浮烘干除杂装置’科技成果。”公司负责人张为法介绍,2024年,该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预计投入2600万元,预计实现产值3.5亿元。
正阳机械仅仅是全市企业创新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创新活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26.9亿元,研发投入强度1.34%;明天氢能、同科生物、精卓光显等一批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科技领军企业先后涌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666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278家,增速均居全省第1。
筑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024年春节,安徽中科源起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储充机器人,在春运期间大显身手,其灵活高效、安全便捷的智慧充电方式,为大量电动车提供多样化的补能服务,有效解决了充电等待时长、充电慢、充电桩不足等问题,多样化的补能方式也缓解了车主们的续航“焦虑”。而这家公司正是由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安徽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六安院所孵化。
科研创新平台是提高科研人员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科研机构创新水平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来,安徽工研院六安院围绕高层次人才科技团队,通过共性技术研发、中试场地供给、设备共享、知识产权服务、投融资服务构建创新资源开放供给链。同时,不断完善孵化器管理办法,推进孵化器建设,现有在孵企业33家,累计申报知识产权154项,目前已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
“作为院地合作科创平台,安徽工研院六安院坚持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主线不动摇,重点汇聚合肥物质院以及安徽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人才等创新资源,通过二次熟化,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为六安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安徽工研院六安院院长胡坤表示。
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5家,其中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省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省企业研发中心4家。
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如今,在皖西大地,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成果逐步走向市场,市民已时刻能感受科技带来的便捷。
强支撑,发挥创新要素赋能作用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引进一批人才,有时就能盘活一个企业、撬动一批产业。
202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八大工程”,创新实施“鸿雁回归”就业创业综合工程,实现人才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迁,推动老区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蝶变;2022年10月12日上午,六安市人才公寓入住启动仪式举行,并迎来首批高层次人才入住;2023年,我市创新推出“政录企用”引才举措,当年即招引238名人才奔赴152家企业“上岗”……一系列的举措足以证明,我市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引进更多科研成果和高端人才,助推六安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家的共识。据悉,安徽工研院六安院29个创新创业团队共引进科技人才242人,其中氢电堆空压机团队领军人冯汉升教授荣获安徽省第九批特支计划创新人才;严格落实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经与市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对接协商,率先在全省实现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一窗受理、一并审批、一窗发证”,目前在六安工作的外籍专家31名,其中高端技术人才(A类)4人;认真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连续五年受到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表扬。
参天大树,离不开肥沃的水土;创新力量,源于优良的生态。我市率先在全省成立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科技特派员工作办公室,大力营造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
“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27年,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投入大幅提升,创新主体快速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加速集聚,主要创新指标显著提升,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体系建设,成功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打造特色区域创新中心。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努力的方向。”市科技局局长李守富表示,将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建设目标,在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环境及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落地,为六安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动能。(记者 黄雪彦 崔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