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树银花庆元宵
记者 流冰 摄
正月十五是农历新年春节后第一个节日,也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日,古时候人们认为这是大吉大利的日子。正月又称元月,夜在古代也称作宵,“元宵”便由此而得名。
元宵灯节的由来
相传元宵节始于汉代。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把持朝纲。吕后死后,大将周勃和宰相陈平等人平定诸吕之乱,拥戴刘邦之子刘恒即位,即汉文帝。因平定叛乱的日子正好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这天夜晚,汉文帝都要微服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于是,这一天就被汉文帝定为元宵节,又称元夜或元夕。
道教对元宵节也有重要影响。秦汉时期的道家测算月历时,有“三元”之说: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水官解厄日)。道教有所谓“三元神”,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这三位官神的诞辰日分别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据说,三神主宰着人们的生老病死、命运气数。所以,人们十分敬畏他们,不敢有丝毫怠慢。天官喜乐,人们为了祈求赐福,到上元节便燃灯结彩,营造喜乐气氛。就这样,上元节从原本宗教色彩浓郁的求吉、禳灾、辟邪,渐渐地演变成为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由于元宵节有张灯观赏的习俗,因此也称为灯节、灯夕。每到元宵之夜,不论城乡地区,到处都张灯结彩,不论富贵贫寒,甚至深闺淑女,都可以一破常规,出门观赏花灯,猜灯谜,出游嬉闹,尽情取乐。
佛教教义中将火光比作佛之威神,灯一直是佛前的一种供具。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在正月十五、上元之夜,燃灯敬佛,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敬佛。总之,元宵张灯的习俗随着佛教与道教文化影响的扩展,逐渐在中国蔚然成风,相沿成俗。
关于元宵灯节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古时候,一只天鹅降临人间,被猎人射伤了。玉皇大帝非常恼怒,在正月十五派天兵天将下凡,要把地上的人畜全部烧死,为他宠爱的天鹅报仇。眼看着一场巨大的灾难就要降临人间,一位仙人冒着生命危险,前来相救。他告诉人们说:“正月十五晚上,你们家家户户燃起火把,亮起灯笼,便可免此厄运。”随后,这位仙人上天去报告玉皇大帝,说是已经火烧人间了,不必再劳天兵天将的大驾。玉帝率众神到南天门一看,人间果然是火光冲天,一片通红,这样便骗过了玉皇大帝,人间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从此,每年正月十五张灯、观灯就成为传统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龙腾狮舞闹元宵
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欢腾、热烈,也道出了元宵节与其他节日的不同之处。元宵节“闹”的方式很多,有张灯、观灯、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等。锣鼓喧天,满街鼎沸,游人摩肩接踵,笑逐颜开。所以有人说,元宵节也是中国人的狂欢节。
舞龙灯和舞狮子是元宵节中传统的娱乐活动。舞龙起源于祈年求雨,后来成为上元传统节俗。每到元宵节,各地都组织舞龙灯。长长的龙身,蜿蜒扭转,龙身里灯光闪烁,流光溢彩,景象十分壮观。舞狮也是一项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活动。舞狮一般由两人合作表演,另外还有一位扮作武士,手持彩球逗引,再配以锣鼓,铿锵有力,惟妙惟肖。
张灯趣话
元宵灯节形成后,历朝历代都视之为年中的一大盛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简文帝目睹元宵灯节盛况,写下了著名的《列灯赋》。隋代,每年正月,万国来朝,朝廷便将这些外国使者留到十五日,观看灯会,以显示中华之富庶。到唐代中期,元宵节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节。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元宵灯会成为固定假日,灯节从汉代时的一天增加到三天。唐代京城长安历来实行宵禁,夜晚不许人们出门,但唯独在元宵节期间的三个晚上解除禁令,以便让百姓看灯。节日之夜,长安城十里长街,游人如云,热闹非凡。唐代国力强盛,社会富足,元宵灯会也成了王公贵族争强斗富的场所。据《开元天宝记事》记载,唐明皇李隆基下令建造了一座高一百五十尺的大灯楼,光照长安。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不甘示弱,特意制作了一座“百枝灯树”,灯树高八十尺,“竖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
到了宋代,上元张灯之俗更为繁盛,宋太祖赵匡胤亲自下诏增加元宵灯节的放假时间,将放灯时间从三日增加到五日,从正月十四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宋代制作的灯笼比唐代的更加精致、更加豪华,灯会更为繁荣、更为热闹。宋代元宵节期间,官府鼓励市民前往观灯,规定凡到御街观灯者赐酒一杯。因此观灯者人山人海,通宵达旦。从宋代开始,出现了灯谜,即把谜语系在灯上,让看灯的人们在观灯之际进行猜谜活动,增加人们的生活情趣,烘托节日气氛。
最值得一提的是,清朝以后冰灯传入中原地区。由于满族原本居住在东北黑龙江一带,气候严寒,结冰季节长达数月,因此一直有制作冰灯之俗。而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冰灯也传入中原地区。现在,我国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一带在每年元旦至春节期间,都要举行冰灯会,不过,制作方法和花样已经现代化了。
吃元宵的由来
元宵俗称汤圆、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水圆、浮圆子。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
元宵用糯米面做成,有包馅和不包馅两种。带馅的元宵甜咸皆宜,各具特色。甜的如白糖、核桃、芝麻、豆沙、枣泥、山楂、冰糖,都可入馅,咸的有肉和菜的两种,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加入各种不同的肉类和蔬菜。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的食物叫做“面蚕”。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刘若愚的《酌中志》里记载了元宵的做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白糖、玫瑰为馅,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清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朝野闻名的美食。
元宵外形团团圆圆,正月十五的月亮也团团圆圆,月圆人团圆,因此元宵作为节令食品,还具有象征团圆、和睦、美满、幸福之意。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好寓意。(徐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