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觉醒年代”的皖西青年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1-06-25 14:44:32 【字体:

  1919年7月,安徽省立芜湖五中学监、教师高语罕在安徽督军压制下被校长解职。临行前,刘希平和学生们每人出一块钱给高语罕送行。大家来到长江轮船码头边一个酒楼上,叫了两桌酒席,买了两瓶白兰地,开怀痛饮。

  刘希平斟酒敬大家说:“我们共学三年,古人说,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今天分别,有几句话要说。国事纠纷,来日太难,前途安危,未可预料。本人比诸位同学年长一辈,但议论经史,吾不如李宗邺,下笔千言,吾不如蒋宣恒(光慈),遇事定计,吾不如胡澍(苏明)。但领会诚意,正心敏知,指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吾可为诸君终身之师。今日小别,望诸君努力振作,不忘语罕几年之教导。”

  说完,二十多个同学与刘希平、高语罕皆伏案痛哭。由此可见,在五四那个觉醒和战斗的时代,这群爱国师生、青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和通力合作的情景。朱蕴山说:“安徽的运动,实际上是从芜湖五中开始”。而新文化运动种子的撒播,“是与刘希平、高语罕两位老师分不开的。希平先生在教育界德高望重,高在朋辈中负有才名。”

  高语罕原名高超,号世素,1888年出生于皖西寿县正阳关盐店巷一户名门望族。曾祖时,家道开始中落,但仍是大盐商、大行商,有良田千亩、百十间瓦屋。聪明俊秀的高语罕于1904年中清末最后一次科举秀才。此后清政府废除科举,高语罕只得于1905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就读。1907年毕业回国,到安庆从事秘密反清活动。1908年参加熊成基领导的马炮营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安徽青年军秘书长,与安徽都督府秘书长陈独秀结识并成为终生的朋友。1912年赴山东青岛任教。1915年后在上海以写作谋生,为《新青年》等报刊撰文。1916年秋,赴芜湖任省立第五中学学监兼授英语。针对少数纨绔子弟的浮滑风气,高语罕一到校就实行早晚集中点名评讲制度,严格要求学生不准穿缎衣、缎鞋,不准抽烟等,校内不良风气一时得到纠正。他还与进步教员刘希平一道,力革旧弊,倡导民主,创“财务公开、校务公开”原则,组织学生成立自治会,加强校务管理,使校内民主气氛十分浓厚。在校外创办商业夜校、工读学校和平民夜校、自己和进步学生并亲自授课。

  刘希平,1873出生于县东南乡施家桥(现属六安市金安区),著名教育家、爱国知识分子。其父曾中秀才、举人。祖传良田大宅,家道殷实。幼读私塾,颖悟过人,有七君子风,壮年治新学,尤多心得。 1906年33岁时求学,毕业于弘文学院和,获法学士学位。此间与朱俭之、等发起“天足会”,结识,加入同盟会,宣传革命。

  1911年,刘希平学成回国,以“吾矢志教育,功名利禄非所愿”,婉拒司法厅筹备处处长及高等检查厅厅长职务。与光明甫(桐城人)等创办并主讲于江淮大学,声誉大噪,而皖省士风亦从此一振。1913年,安徽都督举兵讨袁,刘为之奔走呼号,事败避居,并倾囊接济避难青年。1916年,安徽,请刘出任政务厅长,不应,“今世当务之急,惟兴学乎。”继而受聘于安徽省立五中,教授国文和修身课。他还为学生订阅《新青年》、《新生活》、《新潮》等书刊,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1920年秋,刘希平在芜湖首先倡议“学校社会化”,提出“学生要到社会上去”、“学生要和平民交朋友”等主张,得到五中广大师生响应。他领导五中师生先后在长街原徽州会馆办起商业夜校,在赭山脚下观音松处办起芜湖工读学校,在芜湖四明公所(今市教育局)办起商人夜校,在今交通银行附近办起工人夜校,并在芜湖郊区办起农民夜校。刘希平和高语罕视学生如亲人,师生之间也没有师道尊严那一套,刘希平是个忠厚长者、因谦和仁慈被学生称为“刘姥姥”。1920年秋,刘希平任芜湖省立第五中学校长。“以一身维系全省社会运动中心者殆数载。”“大义当前,每忘趋避,则刀踞斧铖加诸身,亦不足撼摇其志”。使五中成为安徽、五四运动之先锋,培养、、薛卓汉等优秀革命战士和等著名革命作家、、吴葆萼等优秀知识分子。刘希平平居待人接物,精明恳挚,凡所行事,无不了然于义利之分,不愧一时师表。

  刘希平不但是一位杰出的平民教育家,而且还是知名的民主爱国主义者。“五四”运动期间,在他倡议下,芜湖成立“学生联合会”和“教职员联合会”,组织游行示 威,并通电声援北京学生。安庆发生著名的“六二惨案”,刘希平和光明甫、李光炯等教育界前辈,立即组织发动“安徽六二惨案后援会”,二三千名师生举行声势浩大的示 威游行,震动很大。刘希平还亲自上北京,向大理院(即最高法院)控诉安徽军阀贿选。1923年春安徽省督军倪嗣冲的军务帮办马联甲撤销了刘希平的校长职务,并下令通缉。刘希平被迫离开芜湖,前往南京,在白下区创办私立新民中学,自任校长。因资金不足,只得典卖衣物和家中房产以作经费弥补。历年的奔波,加上“体素文弱”,刘希平积劳成疾,且病情日益加重。1924年8月,刘希平返回芜湖,17日与世长辞。

  刘希平一生乐于助人,倾囊教育,芜湖和六安的家中皆清贫如洗。逝世后,家人连安葬的费用都拿不出来,灵柩长期厝于芜湖法华庵。直到1929年春,在友人和学生们的资助下,才得以安葬于芜湖赭山之巅。早期共产党员(大革命失败后脱党)、北大教授、任《新青年》编辑的六安县东河口人(现金安区)高一涵为之撰写了碑文。称赞他“出长芜湖赭山第五中学,以诚化人,学子受其薰陶,而五中学风,为全皖冠。”刘希平是安徽著名,朱蕴山、高语罕、光明甫、、钱杏邨等曾给以很高评价。《刘希平小传》被收入解放前出版的《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教育先进传略》之中。

  李宗邺、1896年生于安徽省金寨县白塔畈镇船板冲村(时属霍邱)。谱名恒著,字若梅,出生于贫农家庭,幼读私塾。富有才华,少有文名,和蒋光慈、葛鲁生并称为白塔畈三大才子。1916年入安庆六邑中学,因从事学生运动被开除,1917年春他和胡苏明来到省立芜湖第五中学,被刘希平、高语罕收在该校读书。1917年暑假归来,李宗邺在白塔畈小街看到蒋光慈辍学在家(因不满固始中学校长治校被开除学籍、编者),便介绍他秋季到省立芜湖五中,同在丙班上学。蒋光慈进校时,在教育界深孚众望的刘希平和《新青年》撰稿人、才华横溢的高语罕等都在该校任教,都是六安小老乡。

  1917年秋开学后李宗邺当选为刚成立的校学生自治会首届主席,带领学生监督厨房,审查、管理学校财务和卫生,评论教师的授课能力。李宗邺学业优秀、酷爱经史,刘希平评论他“议论经史、口若悬河”。积极宣传爱国主义和科学、民主思想,当然更是致力于宣传无政府主义。在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中,李宗邺和蒋光慈因组织领导学生罢 课、商界罢市获得了威望,当选为芜湖学生会正副会长。1919年9月,李宗邺并当选为芜湖各界联合会主席。 1920年春,李宗邺代表该会和芜湖学生联合会赴沪,参与全国各界联合会和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总会的有关活动。据当时报载,1919年11月7日,芜湖代表李宗邺、安庆代表王奠华(安徽当时仅此二人)出席了全国各界联合会第21次筹备会。同年11月10日,李宗邺又以芜湖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全国各界联合会成立大会。旅沪期间,李宗邺积极工作,十分辛苦。他不断在报刊上撰文介绍芜湖和安徽学生运动的近况,并与旅沪其他皖籍学生如钱杏邨等一起,组织旅沪安徽学生同志会和旅沪芜湖学生会,联络旅沪安徽各团体同战斗,与安徽内地群众运动相呼应。

  1921年春,李宗邺回到芜湖任第五中学教员,创办芜湖学社,学社有社员15人。1923年秋李宗邺考入国立东南大学历史系学习。

  1925年夏,李宗邺毕业后,被上海中华法政大学聘为教授。这位引领蒋光慈走向山外的引路人此时倾向爱国,但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不理解。1925年7、8月间,高语罕在芜湖见到李宗邺,向他做工作也没有扭转过来。1926年李宗邺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第十军政治部任职。后走向了国民党西山会议派道路,在蒋介石政权南京中央军校任政治教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宗邺为鼓励国人从军抗战、宣传爱国和革命精神,编著《满江红爱国词一百首》(学生国学丛书,1938年初版、商务印书馆发行),选编、注释《中国民族诗选》(1—6集、中华书局1935—1936年版)。李宗邺因与当局政见不同,在国民政府中屡遭当权者排挤,后来便主要从事教育和文史研究。其间,著有《彭玉麒梅花文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1965年版)。1937年秋,上海沦陷于日军、李宗邺为避战乱返回安徽战时省会立煌县金家寨,任省教育厅科长等职。1941年,在金家寨协助创办安徽政治学院并任教授,后因政见不同被解聘。1942年秋,李宗邺在立煌县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办学,县长划给300石公田的田租为建校基金,在麻埠用天柱中学旧址建私立皖西初级中学,李任校长兼历史教员,一年级开甲、乙两个班,二、三年级是天柱中学借读班,共有学生教职员工200多人。抗战胜利后,李宗邺于1947年到上海参加反对蒋介石独裁的民主运动,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49年上海解放后,响应中共号召,支援边疆文化建设,先后在黑龙江省的北安师范学校、齐齐哈尔师范专科学校以及沈阳师范学院任教员、讲师、副教授。1956年调至辽宁大学历史系任教授,著有《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版)、《史料学研究方法》等,为文献学科重要著作。在“文化大革命”中因复杂的经历遭到迫害,1979年复职,继续从事历史文献研究。著有《劫余诗稿》,内分上卷《劫灰集》、下卷《浩劫吟》,有作者自序 油印稿本,但未及出版。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献学家之一。1991年12月病逝。

  胡苏明,1897年生于六安县东南张家店胡家大湾(现属六安市金安区),原名胡本树、胡澍,后改为胡苏民、胡苏明。家有良田千亩和庄园一座。在安徽省立五中读书时和蒋光慈为同学,并共同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思想比较进步。胡苏明在1964年11月的回忆材料中写道:

  “我与蒋光慈从1917年9月到1920年1月,在芜湖赭山第五中学同班同学,……这时,有些无政府主义书籍传到芜湖,如克鲁泡特金、托尔斯泰等著作和文艺书《夜未央》等。他(指蒋光慈,下同——引者)看到以后,极感兴奋。《夜未央》是描写帝俄时代虚无党人炸死一个沙皇的故事。主角是一位女的,叫苏维亚。他对这位女主角异常敬仰,曾写了两首歌颂的诗。我还记得两句:此生不遇苏维亚,死到黄泉也独身”。于是与李宗邺、吴葆萼和我,组织了一个‘安社’。所谓安社的‘安’,即‘安那琪’的简称,安那琪是无政府主义的译音”。

  胡苏明在芜湖省立五中毕业后,于1923年春在六安城古楼街开设“进化书局”,推销新文化书刊,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1925年,胡苏明加入中国国民党,担任国民党(左派)芜湖市党部秘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六安,在西门外紫竹林小庙内秘密成立了中共六安特区委员会,胡苏明任特区委书记,领导六安、霍山、英山、合肥四县党的工作,致力于发展党员和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中共安徽省临委并将六安特别区委划为第一暴动区,准备武装起义。同年,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胡苏明参与改组国民党六安县临时县党部,并出任县党部常务委员,发表了“关于改组六安县国民党临时县党部的宣言”,表示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主皖的柏文尉三十三军革命统一战线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当年秋,六安白色恐怖严重,特区委转入地下,省委决定六安发动农民暴动。因讨论暴动时间问题,胡苏明与中共中央巡视员尹宽(桐城人、留法学生)发生意见分歧,被停职、后宣布“右倾”开除了党籍,从此成了民主人士。

  抗战开始后,胡苏明受中共六安县委的委托,出任国民党六安县张店区区长,积极开展抗日活动。1938年后,先后在六安县立初中、省教育厅、省立三临中,省立六安中学、凤阳农校、六安农校、黄山林校等处从事教育工作。抗战期间,日军占领六安后胡苏明并将省立三临中搬到自家大湾庄园继续坚持办学,捐出自家粮食田产接济师生直至抗战胜利。1947年至1949年胡苏明在任六安中学校长时,与中共皖西三地委第二书记唐晓光频繁联系,配合地下党工作人员做六安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为党搜集情报。1948年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动员省中、县中一大批进步师生进山参加革命,开办“皖西公学”为革命和新中国建设输送人才。

  胡苏明酷爱书法,造诣颇深,更以篆,隶著称,墨迹被国内外收藏家视为珍品。晚年时,胡苏明转至任馆员,从事文史资料研究工作,并为促进祖国统一作出了努力。1980年8月,胡苏明在安庆市政协常委任上病逝。

  高语罕当时最钟爱的学生,要数蒋光慈了。

  蒋光慈,1901年9月11日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白塔畈镇(原属霍邱县)。蒋光慈出生的时候,正处于蒋家的黄金时代,当年祖父搭建庵棚的老宅经过不断翻盖已经扩充为近10间草房的土庄园。父亲蒋从甫又在镇外购买了40多亩田地,商店又购置两头骡子到外面进货,蒋家成为白塔畈四周屈指可数的富裕人家之一。这为蒋光慈提供了一个物质家园,在蒋光慈七岁时,被送进全镇有名的塾师朱丹那儿去启蒙。父亲和家乡的塾馆教会蒋光慈《四书》、《五经》,教他背唐诗宋词,还教他书法、课对。蒋光慈 11 岁时,经过开顺街、叶家集来到“邻县”河南省固始县陈淋子镇志成小学读书。这里离蒋光慈家50华里,位于两省界河史河左侧。

  1915年暑假,蒋光慈以全校第二名毕业,并和同班同学叶毓倩同时考入河南省固始中学,成为轰动乡里的大新闻。

  固始中学设在县城东关汪家巷的许家祠堂。蒋光慈在固始中学第一次作出侠客的壮举,是主持痛打一个欺侮穷学生的劣绅,旧势力便毫不犹豫地惩罚了他一一开除学籍。族谱对这件事的记载是“中学修业二年”。

  辍学在家的蒋光慈,对父亲和乡里其他人有点桀骜不驯。1917年的夏天,蒋从甫老人乘蒋光慈坐在澡盆里洗澡时,把他按在澡盆里,用毛掸柄把把蒋光慈痛打了一顿。据蒋光慈的妹妹蒋儒香老人回忆:这是一顿真正的毒打。父亲把蒋光慈打得在澡盆里直跳。可是母亲和妹妹又不好进去阻止。在这个家庭里,母亲和妹妹只是父亲的一种回声,或者只是蒋光慈与专制的父亲斗争中一个胆小的同盟者。

  这时蒋光慈的同乡李宗邺出手相助。李宗邺是白塔畈附近龚店刘冲大户人家子弟,1896年生。幼读私塾,少有文名,和蒋光慈、葛鲁生(后为鄂豫皖苏区红军团长)并称为白塔畈三大才子。1916年入安庆六邑中学,因从事学生运动被开除,1917年春他来到省立芜湖第五中学读书。1917年暑假李宗邺在白塔畈小街看到蒋光慈辍学在家,便介绍他秋季到省立芜湖五中上学。

  芜湖是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城市,位于长江和青弋江的汇合处,水陆交通较为便利,自明代以来就是有名的稻米集散地,1876年被辟为通商口岸后,更成了安徽有名的商业性的消费城市。它是当时除省会安庆之外的最重要的商业和文化城市。文人荟萃,思想活跃。由于芜湖靠近南京、上海,新文化、新思潮在这里传播得很快,近代教育也比较发达。当时的芜湖共有五中、二农、二女师、萃文、圣雅阁和芜关六所中学。而位于赭山顶上的省立五中,更是“执安徽新文化运动牛耳”的学校,安徽的教育史、文化史、革命史为这所学校感到自豪。在很多老同志回忆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所中学在安徽教育和新文化运动史上的作用,用朱蕴山的话来说:“安徽的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从芜湖五中开始的。”

  蒋光慈于1917年9月入芜湖省立五中丙班学习。蒋光慈进校时,曾留学日本在安徽教育界深孚众望的六安县人刘希平在这里任校长,《新青年》撰稿人、才华横溢的寿县人高语罕任省立五中教导主任兼英文教员。他们的学问和师德,对蒋光慈影响极大。

  在校的学生中,蒋光慈的国文成绩突出,既能写古诗,也能写白话文,受到刘希平和高语罕的称赞。1918年初春,芜湖的《皖江日报》增办了一个副刊,名叫《皖江新潮》。《皖江新潮》公开声明不登旧体诗、旧文章,专登新诗、白话文,批判旧礼教,主张婚姻自由,一时吸引很多进步青年频频投稿,蒋光慈等人成为主要的投稿者。张恨水也是在这里开始他长篇连载小说的创作。

  蒋光慈同五四时期的许多进步青年一样,他在思想上经历了对各种社会新思潮的探索、比较和抉择的过程。准确地说,在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的一个时期里,他是作为一个无政府主义的信仰者活跃于安徽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的前列的。蒋光慈读了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伦鲍特金的《告少年》和波兰作家廖抗夫的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剧本《夜未央》后,开始信仰无政府主义。那时,无政府主义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极大的思潮。1918年,蒋光慈与李宗邺、胡苏明、钱杏邨(阿英)、李克农、宫乔岩等十人在五中成立“安社”(以英文无政府主义一词的汉语译音“安那其”为名),组织编印《自由之花》小报,公演波兰名剧《夜未央》,在芜湖《皖江日报》副刊“皖江新潮”上发表反对军阀、列强、私有制度等方面的激进文章,以此宣传自己的信仰和主张。无政府主义反对强权、反对礼教、反对专制的主张特别吸引觉醒了的中国青年,蒋光慈更是达到如痴如醉的境界。“安社”标榜反对强权,反对专制,反对礼教,并提倡“八不主义”,即提倡不做官、不赌、不嫖、不贪污、不穿皮衣、不抽大烟、不娶小老婆,不乘人力车,并编辑出版油印小报《自由之花》,每期一万余字。蒋光慈任主编,吴葆萼刻钢板,祖茂林夜间印刷,然后通过邮局寄往芜湖市中等学校和全国各大城市,甚至还寄往日本。可惜刚出至第六期,就被军阀马联甲查禁了!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5月5日清晨,《皖江日报》社社长谭明卿之子谭邦杰受编辑部郝耕仁委托,将北京爆发学生运动的电报急送五中刘希平、高语罕处。高语罕和刘希平立即把蒋光慈、胡苏明、李宗邺、赵宗汉等学生中的积极分子喊来:“我们要迅速响应北京学生运动,光一所学校不行,今天派你们到各校去联系。”蒋光慈等立即到圣雅阁等各学校去联系,决定7日上午各校学生上街游行,并推选蒋光慈等学生起草宣言、通电、传单、口号和请愿书,由此点燃了芜湖“五四”运动的熊熊烈火。蒋光慈把他刚刚觉醒的文学才能和人生激情全部投入到这一爱国运动中去,写下大量思想深刻、具有煽动性的政治论文和宣传传单,为安徽学生运动作出巨大的贡献。

  5月10日,芜湖各校学生代表在城内詹家巷乙种商业学校举行第一次联席会议,决议成立“芜湖市学生联合会”,开展爱国运动。蒋光慈由于能说、能写、勇敢,由五中学生会副会长被选举为芜湖市学生联合会副会长,他在刘希平、高语罕等进步教员的支持下,及时联合芜湖各中等学校,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并通过报界发表宣言,积极响应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这些斗争不断地被上海的《民国日报》、《申报》、《时事报》和《新闻报》等报道。五中被外界称为执安徽学生运动“牛耳”的学校。

  在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中,蒋光慈因组织领导学生罢 课、商界罢市获得了威望,当选为校学生会和芜湖学生会副会长。

  1919年5月19日,为响应北京学联全国大罢 课的号召,芜湖举行全市学生三天大罢 课。蒋光慈等学生组织爱国十人团,走出课堂,涌上街头,进行反帝爱国宣传。被人们称为“蒋大炮”。而高语罕也被人们称为“高大炮”。

  由于6月3日发生了北京卖国政府镇 压学生的事件,引起全国公愤。芜湖学联遂决定8日开始罢 课声援。消息被当局得知,8日凌晨,反动督军马联甲派军队包围了五中,不准五中学生下山,企图使斗争解体。五中学生毫不畏惧,手持火把聚集在操场上。准备与敌人拼搏。高语罕、刘希平、蒋光慈等人召集骨干会议,拟定了一个反封锁计划。一方面派人秘密下山与各校各界联系,在全市发动一场声援五中的游行示威。一方面对士兵进行攻心战,使兵心动摇。在强大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三天后反动军队被迫撤离,斗争取得了胜利。6月8日,全市举行罢 课、罢 市、罢 工,遂使芜湖成为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全国少数城市之一。

  1920年4月,蒋光慈作为芜湖学生联合会和各界联合会的赴沪代表,离开芜湖去上海,接替先期到达的李宗邺出席全国各界联合会。正值全国学 潮日益高涨之时,蒋光慈挟芜湖学生运动之威,出现在当时全国革命的中心地上海,迈出他人生道路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步。为反对“鲁案直接交涉”,蒋光慈于4月18日与芜湖学生联合会的另一赴沪代表李宗邺联名在上海《民国日报》发表《代表通告书》,这是年仅19岁的蒋光慈到上海后第一次公开发表的署名文章,也是他最早公开发表的通电,通电号召安徽各县学生凡“已罢 课者,极力与工商接洽,以达最后之目的;未罢 课者,即速宣布罢 课,不可再行迟缓”。

  1920年5月6日,北京政府勾结上海法租界当局,将包括全国各界联合会和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总会在内的四团体同时查封。

  5月13日,全国各界联合会决议“各代表分回各地报告总会情形,本会暂停职务”;5月14日,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总会决议“于本月17日起一律上课”。芜湖各校学生亦遵照总会议案,自5月17日起复课。

  高语罕被逼离开芜湖后,于1920年冬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介绍下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冬高语罕赴京,参加了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经李大钊和张申府介绍,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张申府曾两次回忆:1920年,“北京第一个发展了张国焘,以后又发展了高语罕”。中共创建时期,“北京最早发展了张国焘……早期建党时,高语罕与陈独秀、李大钊、李达、刘伯垂、沈泽民、杨匏安、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人接触频繁。”

  1920年春,共产国际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决定在上海创办外国语学校,为中共培养干部,并在1920年9月28日起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刊登招生广告,陈独秀还亲自写信给全国各地党组织负责人,要求他们介绍进步青年前来入学。往返于上海、安庆、芜湖之间的高语罕和刘希平推荐芜湖省立五中学生蒋光慈、吴葆萼、安庆法专学校的韦素园(霍邱叶集人)、省立一中的王逸龙(合肥人)及在安徽铜陵大通一所学校任教的河南青年曹靖华前往上海外国语学校入学。1921年春,蒋光慈、吴葆萼、韦素园和刘少奇、肖劲光、任弼时等赴苏联留学,成为中共赴苏联留学的第一批留学生。

  1921年的1月,高语罕和他战友们共同完成的《白话书信》在上海亚东书局出版。《白话书信》是高语罕先生为省立芜湖五中及创办的芜湖商业夜校编的国文讲义。从《白话书信》的编者及部分书信的写信人或收信人来看,有五中老师如高语罕、刘希平、陈待秋、武可权等;有五中学生蒋光慈,胡苏明(民)、李宗邺等;还有校外的郝耕仁(时为芜湖《皖江日报》副刊(皖江新潮)主笔)、王肖山(时为芜湖省立第二农业学校国文教员)等。二十世纪初一群激进的中国青年,极力要摆脱那些长达几千的封建专制的枷锁,向自由民主的路上迅跑。这些爱国青年们反帝反封建的呼喊,汇成了国人奔向科学与民主的潮流。

  在该书的自序中,高语罕写到:实在和人往来和论事、论学的书信,不过十之一;其余皆是‘亡是公’、‘乌有先生’。但是每篇皆含有社会极切要、极待解决的问题,或描写社会的真象,抉出人心的隐秘。”有的是自问自答,有的是你写他答,由写信人针对收信人的有关言论逐条加以解释乃至批驳。

  《白话书信》共分5编,分别是绪论、家庭书信、社交书信、工商书信和论学书信,其显著特点有二:一是极力推崇白话文,二是以通俗的语言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在该书的四、五两编中,高语罕公开要求人们应信仰科学社会主义,而科学社会主义“应以马克思为老祖宗。”他还比较完整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马克思社会主义,可分为三项说明一(A)唯物史观(B)赢余价值(C)阶级斗争”。他还充分肯定和赞扬了领导苏俄十月革命的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他写道:“至于‘布尔什维’主义,差不多可以说是俄国底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徒,他们的唯一的主张,是‘第四阶级独揽政权’。他们只认劳动阶级为‘人民’,不认有产阶级为人民。不但不认他们为人民,反认他们为仇敌”。他认为,从事中国工人运动的人们,在宣传科学社会主义时,应“以介绍唯物史论,阶级斗争底社会主义和俄国多数派苏维埃劳工共和国底状况为限。”在本书中,高语罕还为青年读者开列了一些书目,并特别强调首先要读的是“社会主义底老祖宗德国学者马克思和恩格尔(即恩格斯的旧译名——引者)两位先生做的《共产党宣言书》”。该书出版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前后再版了39次,成为新文化和信仰共产主义者的入门读物。

  这时,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在上海法租界辅德里创办了一所培养妇女运动人才的学校——平民女校。校长为中共早期党员、负责宣传事务的李达。素以办平民教育而在全国享誉的高语罕被聘任为国文教师。任教者还有陈独秀、邵力子、陈望道、沈雁冰、沈泽民等,他们全是中国共产党“一大”前后的党员。据曾在该校就读过的、后来成为张太雷夫人的王一知回忆:当时授课都很忙,来去匆匆,“只有教国文课的高语罕住在学校里,可以随时质疑”,因而倍受丁玲、王剑虹、王一知等学生们的尊敬和信赖。1921年7月这所学校成为中共一大代表的住地。高语罕在上海参加全国商教联合会、在广州参加全国教育联合会会后,于1922年8月,与省立五中的郑太朴、宣城四师的章伯钧等公派从上海乘坐法国邮轮赴德国留学,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不久,朱德和孙炳文也前来就读,成为同学。在这里,高语罕比较多的学习一些马克思主义书籍,思想进步很快。是年,党中央曾指示旅欧的中共党员及其组织合并成立一个中共旅欧总支部。周恩来为负责人之一。高语罕与郑太朴、张申府、章伯钧、朱德、孙炳文、廖焕星等编在德国支部里。毛泽东曾向斯诺回忆建党初期的情况:“在德国也组织了共产党,党员有高语罕、朱德(现任红军总司令)和张申府(现任清华大学教授)。”据高语罕自己在《九死一生记》中回忆,1922年在德国留学时他介绍朱德、章伯钧、孙炳文、史叔隐等加入共产党。1924年6月,应蒋光慈之邀,高语罕在德国为之即将出版的诗集《新梦》作序。该序洋洋万言,是研究蒋光慈生平和创作的重要文献。

  1925年春,高语罕回国后,执教上海大学,任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委员,上海总工会宣传科主任,成了1924年7月回国的蒋光慈的领导和同事。此时高语罕思想颇为激进,著作发表常用笔名“赤羽”。国民党二大时当选为五人组成的中央监察常委。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教官兼任入伍生部少将党代表。任毛泽东为所长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政治训练主任。创办安徽党务干部学校并任校长。任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宣传委员会委员、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秘书长并兼任共产党党团支部书记。参加策划南昌起义的九江甘棠湖上“小划子会议”,起草八一南昌起义《中央委员会宣言》,并被任命为革命委员会秘书厅秘书。大革命失败后,回到上海参加蒋光慈为组长的中共春野支部活动,参与指导太阳社文艺工作。1929年同陈独秀等签名发表《我们的政治意见书》,成为中国“托派”的重要成员。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此后高语罕靠从事著述守着极为困苦的生活,《白话书信》也是屡出屡禁。1947年4月23日因胃癌病逝于南京。高语罕是辛亥革命的参加者之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北伐先锋之一,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政治活动家,在宣传新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开展工农运动方面曾做过许多有益的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追随陈独秀,参加中国托派组织,并长期坚持宣传托派观点,以此终其一生。高语罕离世后,家里一贫如洗,无钱收殓,王光华(当年芜湖学生会秘书长)等人慷慨解囊,在南京南门外花神庙吴敬梓墓旁为他买了一块墓地。多年之后,即使是在他的历史问题还没解决的情况下,一些学生还是以各种方式缅怀他。20 世纪 80 年代,当年芜湖五中学生、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宗邺在《悼念高语罕先生》中赞颂道:“渡江长夜盼黎明,人海苍茫雾里行。五四浪花高百尺,导航灯塔是先生!”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托派”在苏联和俄国的平 反,此项罪名已是子虚乌有,在中国更不再提及,而高语罕的政治成就和学术成就,必将越来越公平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马德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