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畴沃野粮满仓
阳春三月,正是春耕备耕的大好时光。一场透雨,田畴沃野掀起了春播春耕的高潮。一垄垄绿油油的小麦长势喜人,一块块油菜花开正香,农民们正在进行田间管理。
在金安区孙岗镇的田间地头活跃着农技人员忙碌的身影。有着30多年基层农技推广和服务种植大户经验的市科技特派员江学兵,正在手把手向种粮大户传授“油-薹-稻”绿色高效种植技术。江学兵通过长期实践摸索,提炼出“一田两种三收”模式。该模式跳出传统农业的思维定势,让一块田一年收获三季,让农业不再是低效产业的代名词。
据江学兵介绍,“一田两种三收”模式就是在秋季种植特定品种的油菜,年前或年后采摘一至数次菜薹,收获油菜籽后再种植一季优质专用水稻的全新超高效农业种植模式,该模式真正实现了“一田两种,两种三收”,具有“两新两高”的突出优势。每亩净收益1300-2150元,是种植单季水稻亩净效益的5-10倍。
六安是农业大市,也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粮食生产省长负责制,多措并举促进粮食生产;紧紧抓住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示范的契机,推动全市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升级。据市农业部门统计,2020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为913.59万亩、产量69.14亿斤,分别比2015年增长19.8%、5.4%。霍邱县代表全省接受农业农村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评估验收,并受到充分肯定。
升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这个关键点,紧紧抓住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示范的契机,着力解决“谁种地”“种好地”两个突出问题,依托项目带动,大力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收”“综合性农事服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托管方式,推动全市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升级。2019年、2020年省下达我市中央财政农业生产托管项目资金4000万元,实际完成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作业面积53万亩。今年省下达我市中央财政农业生产托管项目3400万元,至少要完成托管作业面积34万亩。
突出服务粮食生产,项目资金主要投向粮食主产区,生产托管服务补贴全部用于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突出薄弱环节。根据各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重点补贴农业生产的薄弱环节。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作业环节逐步退出补贴范围。金安区将水稻机插秧、高效植保、低茬收割和深耕等四环节纳入项目补贴范围。突出服务小农户。2020年采取差异化补贴方式,进一步提高对服务小农户补贴额度。叶集区服务大户每亩综合补贴额为小农户补贴额70%。坚持规范化实施。严格方案审核。市农业农村局对县区上报的方案逐条逐项进行推敲,重点审查合规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严格主体遴选。按照自主申请、乡镇初审、县级复核、实地考察、网上公示等程序确定承担社会化服务项目的服务组织,遴选合格的服务组织全部纳入名录库管理。严格过程管理。农机加装作业监控系统并接入监管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做到“服务约定有合同、内容有标准、过程有记录、质量有保证、成果有监管”。严格检查验收。纪检监察、审计、农业农村部门共同参与项目验收工作,所有项目需经过县级自查自验和市级绩效评价,确保项目实施效益。
按照“全要素供给、全产业链服务”的目标要求,探索建立区域性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开展农业生产机械化全程托管、半托管或菜单式作业服务。通过建立健全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运行机制,整合优化服务资源,使之成为区域内的农业服务“大超市”。全市已经创建80个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拥有各类大中型农业机械3000余台套,年综合服务能力达到200万亩。此外,我市大力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重点开展代机耕、代机种、代机收、代育秧、代插秧、代植保、代购农资、代烘干等“八代”服务。
2020年全市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6%以上,建立26个试验示范基地。建立粮食生产联系包保服务制度,关键时期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分类指导,帮助生产主体协调解决粮食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三夏”、“三秋”等重点农时,协调气象部门做好气象服务,强化农业生产机具的调度调配,保障农机作业畅通,组织好跨区机耕机播,保证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播种收获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电话等手段,组织专家开展在线培训、在线指导、在线答疑。去年7月底,我市遭遇罕见洪灾,市财政紧急下拨农业生产恢复救助资金1421万元,各县区积极筹措4000余万元,采取“四送一服”方式开展生产自救。补改种粮食作物48.8万亩、发展再生稻面积40万亩,有效弥补了灾情损失。
保障粮食生产要素
加快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市政府出台《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金安区、舒城县创成国家级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区,2025年力争全市创成5个国家级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区”。全市狠抓高质量落实,紧紧围绕粮食生产薄弱环节,整合项目资金,重点扶持水稻机械化栽植、谷物烘干、秸秆机械化综合处理、农产品初加工等薄弱环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平台,严格按照“宜机化”要求,建设田间道路(机耕路)和进行土地平整;烘干、机具库棚等配套设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2019年,金安区成功创建国家级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区。
近年来,我市结合主推栽培模式,加快推广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品质优良的新品种,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供应。大力发展市场紧缺、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推广部标二级以上优质稻品种,中筋、弱筋小麦品种,青贮、鲜食和加工等专用玉米品种。按照品种优先、品质保证和品牌引领的要求,推进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专用订单粮食品种。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对示范推广的优质专用品种小麦和稻谷,充分利用好专项资金,规范“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的运营模式,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服务,推进基地产销对接、优质优价、订单收购,实现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五优联动”。积极开展粮食绿色食品认证,全市绿色食品(水稻)原料基地1203万亩。发展品牌粮食,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积极引导农民从正规渠道购买种子等农资产品,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资等违法违规行为。
“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是稳定提高粮食产能的基础。各地积极整合水利、林业等各类资源,严格按照财政资金亩均投入不低于1500元的标准,优先安排“两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同时加强质量监管,确保任务全面如期完成。结合有关项目和生产救灾资金,狠抓基本农田设施条件改善,扎实推进河道整治、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完成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近2年度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63.8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4.42万亩,财政总投资9.65亿元,其中市、县财政投资1.26亿元,97个建设项目全部完成。
我市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将农资综合补贴、种粮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合并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用于支持保护耕地地力。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发放对象为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户的面积为发放依据。去年,全市通过惠农补贴“一卡通”打卡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60807万元。设置夏粮收储库点20个,秋粮收购库点101个,满足收购需要。全市积极推广应用“智慧皖粮”移动APP农民售粮通系统,帮助种粮大户等预约售粮。各县区严格执行国家收购政策,敞开收购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粮食;主动为种粮大户提供服务,帮助粮食经纪人联系销路,积极推动市场化收购。收购库点坚持早开门、晚关门、节假日不停磅。全年全社会收购粮食90.9万吨,
试点示范“油-薹-稻”绿色高效种植模式。在秋季种植优质油菜,元旦春节期间采摘一至数次菜薹,收获菜籽后再种植优质水稻,实现了“一田两种三收”,具有“一新两高”的优势。模式新,全产业链运作,种业、肥业、米企、商超等多家企业紧密合作,解决全产业链销售和服务。高品质,选用中油杂19,高产高油高抗双低,菜籽油品质好,菜薹营养丰富,水稻品种选用昌两优8号,属于软香米类型,既优质又高产。高效益,种植油菜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下一季种植水稻可增加产量10%-15%。试点示范面积从2018年的1000亩,增加到2019年的3000亩,再增加到2020年的36000亩。
提升粮食安全生产质效
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年度考评是提升粮食生产水平的有力保障。市政府出台《六安市粮食安全目标责任考核办法》,明确粮食安全责任主体,建立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机制,细化农业、粮食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责任,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每年均将粮食安全纳入对县区政府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去年,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采取专题调研、开会调度等形式,督促粮食收购、政策性粮食大清查等工作。今年,我市采取超常规措施来稳住粮食生产,及时将粮食生产目标下达各县区政府,并把稳定粮食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既有对县区政府的粮食生产安全考核,又有对市、县区农业农村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绩效管理考核。
健全配套政策是提升粮食生产水平的重要基石。去年,市财政累计投入3000万元用于粮食生产发展。建设高标准农田32万亩,中央财政资金33429万元及省、市、县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5110万元全部到位。市里设立0.6亿元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粮食生产是6类重点支持项目之一。重视霍山县、舒城县等育制种大县建设,制定完善基地发展规划,落实基地建设管理的主体责任,并纳入政府考核。国家为稳定粮食生产,粮食生产补贴、奖励资金继续保持稳定,并继续实施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格和提高水稻收购价格等系列扶持政策。我市除严格执行国家系列扶持政策外,还出台相应扶持政策。积极推进稻谷、小麦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扩大农业大灾等粮食生产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积极把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稻谷补贴资金、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资金、发展粮食生产资金、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等盘活用好,积极协同水利、林业等部门,将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或补贴向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倾斜,重点用于奖补发展双季稻、再生稻,优质专用粮食订单生产、品牌粮食创建、水稻绿色原料基地建设等,确保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
保障粮农增收是提升粮食生产水平的主要动力。实施农业托管服务后,农户亩均节本近140元,亩均增加约200元的收益。平均每个服务组织通过服务项目,实现作业总收入超过100万元。稻虾共养,节省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了粮食品质,但没有降低产量,有效促进了粮农增收。裕安区固镇镇成兵家庭农场,稻虾共作500余亩,年产优质粮50万余斤,年产龙虾8万余斤,年总产值400余万元,带动10户贫困户年增收3000余元。成兵牌虾稻米经认证为绿色食品,获得第三届全国渔米评比“银奖”,进入超市售价8元一斤,是普通大米的2倍多。试点示范“油-薹-稻”绿色高效种植模式,种植一亩中油杂19,可采收菜薹600-1200斤,油菜籽300-400斤,一亩昌两优8号水稻可收获稻谷1200-1400斤。按每斤菜薹2元、油菜籽2.5元、水稻1.3元计算,每亩产值达3510-5220元,除去种植成本1500-1700元,每亩净收益达2010-3520元,是种植单季水稻亩净效益的10-15倍。
近年来,我市着力提高粮食产量品质。2020年,全市小麦种植面积196.3万亩,平均亩产441公斤,最高达570公斤,总产17.3亿斤,较上年增加24.6%,平均收购价1.05元/斤,较上年同期提高0.1元,实现了提质增效。去年,全市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5.29万亩,总面积达到100.29万亩,保持全省第一,是全省唯一种养面积跨越百万亩的市。2011年以来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36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较2018年增加20.4万亩。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性机械化水平达到79%,其中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水稻86%。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79万亩次,建设标准化配方肥供应网点640个。全市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推广面积1120万亩,比上年增长19%。培育了粮食经营主体。全市规模经营主体粮食种植面积296.5万亩,种粮大户7821户,其中50-99亩1890户,100-299亩3217户,300-499亩1404户,500-999亩1014户,1000-1999亩179户,2000-4999亩65户,5000亩以上18户。粮食生产家庭农场1711个,专业合作社1911个。100-300亩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占41%,占比最多。全市农业产业化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496家,粮油42家,占比8.5%,规上粮油企业5家。(李昌腾 周生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程传军/文 田凯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