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 开好局】精准对接,让就业供需“双向奔赴”
——我市创新破局大学生就业与人才招聘“两难”
招人才,人海茫茫,物色适合的员工犹如“大海捞针”;
找工作,岗位太多,寻找心仪的职位只能“普遍撒网”……
如何走出这一“两难”困境,精准推进供需“双向奔赴”?3月19日上午,市人社局联合相关部门在皖西学院举办的“激昂青春 就在皖西”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尝试了新的解题办法。
突出“精准性”,避免“大海捞针”
招聘会开场不久,在绿地集团六安盈湖置业有限公司展位上,张宇航细心询问了解岗位相关情况后,就留下了一份个人简历。作为即将离校的经济与金融专业应届毕业生,张宇航说,他对于充满挑战的营销类岗位十分感兴趣,“置业顾问”一职正是他想要的。
来自通信工程专业的孙佳铭心里早有盘算,在招聘现场转了一圈后,他就给一家企业的研发岗位投出了个人简历。“我们提前了解了招聘会的岗位信息,事先对企业、岗位薪资和成长空间进行了综合对比,所以今天很快锁定了目标并投递简历。”孙佳铭说。
当天这场招聘会主要面向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与数学学院2023届毕业生,进场企业共26家,涉及85个岗位,需求数469人。“相对而言,今天的招聘会规模并不大,但是‘小而精’,所有岗位均是为求职毕业生‘量身定做’的。”市人社局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洁说。
刘洁告诉记者,前期人社及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筹备工作,在精准统计两个学院应届毕业生专业、人数、就业意愿等信息的基础上,对招聘企业及岗位进行了严格把关和筛选。因此,呈现在毕业生眼前的均是与其专业、就业意愿等高度相关的岗位,“跟以前招聘会不同的是,这一次招聘突出‘精准性’,目的是提高人岗匹配效率。”
破解“不对称”,推动“无缝对接”
根据需求筛选岗位,提高人岗匹配度,向着精准对接发力,那么,此次招聘会的招聘效果如何呢?
为了赶上当天9点开始的招聘会,安徽集迪瑞森科技有限公司的招聘代表付玲和同事早晨6点多便从公司所在地舒城县出发。企业当天提供的岗位有跨境电商客服和储备运营干部,到达现场没一会儿,就收到了4份简历。“来的路上还担心会‘空手而归’,没想到收获还不错。”付玲说。
“我们提供的岗位事先经过了人社部门筛选,仅留下了与毕业生对口的岗位。”在六安瓜片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聘展位,公司人事经理杨志婉亲自“坐阵”招聘运营和中控人员,不一会儿也收到好几份简历。“都是专业对口的,专业知识学得都挺扎实的。”杨志婉说,经过现场面对面交流,感觉求职毕业生“挺不错”。
“目前就业市场的岗位就总量而言是充足的,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员工,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很大程度上是双方信息不对称、对接精准度不够。”刘洁说,正是为了打破这种尴尬局面,所以此次重点在人岗精准对接匹配上“做文章”,着力推动双方实现便捷、高效、精准的无缝对接。
据了解,根据招聘会后相关单位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天26家进场企业共计收到156份毕业生简历,并且进场企业和求职毕业生对此次招聘会的满意度较高。
供需双方更“谨慎”,准备工作应“前置”
毕业生找好工作不易,企业发愁人才难招,在六安市人力资源服务协会会长汤军勇看来,“两难”背后,除了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还有双方心态的新变化——更加趋向“谨慎”。
汤军勇认为,当下,一方面是企业在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主导下,对人才挑选务求精准,也就是说,企业需要人才与所提供岗位高度匹配;另一方面是人才择业意识越来越强,毕业生不仅关心薪资待遇,而且更加关注企业能给个人带来的职业成长空间。
汤军勇这一观点与现场企业招聘负责人的看法基本相同。在采访杨志婉时,她说,现在企业人才招聘难,主要是专业对口的难招,与岗位相适应的难招。而当下求职者也从只看“能得到什么”,转变到更希望“学到什么”、更关注“能不能尽快成长”,所以人企匹配、人岗匹配难度进一步加大,为了招聘人才企业需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供需双方更加“谨慎”的氛围下,汤军勇认为,要实现精准对接,双方准备工作都适当“前置”。作为企业,应从依靠招聘会“大海捞针”招人才的做法,转变为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前介入了解毕业生信息,关注与岗位相关的各方面人才;毕业生也应改变跑招聘会“普遍撒网”找工作的做法,转变为通过多种渠道提前关注意向企业,做好岗位知识的储备工作,为求职时脱颖而出打下基础。(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