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皋城万象>详细内容

脱贫,不漏一家
——来自扶贫人的动人故事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06-30 09:12:52 【字体:

  淮河流千里,扶贫惠万家。生气勃勃的古蓼大地,到处涌动着忙碌的身影,勤劳勇敢的霍邱人民吹响脱贫攻坚的强大号角,书写着一首首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丽诗篇,呈现出一个个脱贫攻坚的动人故事,犹如星河里的浪花,采撷几朵,馨香四溢,拂面而来……

  (一)

  “月亮岗”,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然而,她却是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霍邱县的一个深度贫困村,因扶贫让陈孝军与她结缘。陈孝军与“穷亲戚”的一个个动人故事就从这里说起。

  2017年5月,作为县纪委监委一名党员干部,陈孝军被选派到扈胡镇月亮岗村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开始了他的驻村扶贫生涯。

  “你们驻村扶贫的主要任务,就是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市政协副主席、县委书记刘胜在动员会上的讲话让陈孝军铭记于心。

  在脱贫攻坚的岁月里,有克难攻坚的辛劳,也有与群众同甘共苦的欢欣,尤其那结穷亲帮穷户的桩桩件件更是令人难以忘怀。

  2017年“五一”过后的一天早晨,一位老汉火急火燎来到了村部。“俺要找扶贫工作队长,听说他是县里头派来扶贫的,叫他帮俺评评理!”“我是扶贫工作队长,我姓陈,老人家有啥事呀?”听见有人找他,陈孝军赶忙迎了出来。“陈队长,俺叫董正福,是村里的贫困户,有件事你得给评评理,今年春上,俺和老伴俩人的‘新农合’钱都交给村里了,共计240元,前些日子政策宣传,说是今年贫困户的‘新农合’由国家代缴,别人的钱都退了,可俺的钱到现在也没退。”

  肯定是哪个方面出了情况,钱虽不多,但群众利益无小事,陈孝军心里寻思着。“董大爷,您放心,这事我一定查清楚,给您老一个交待,该退给您的,一分不会少。”听陈孝军这么一说,董正福的脸上开始晴朗起来,连忙说“俺就相信你们,有你这句话就行了。”便笑呵呵地走了。

  经调查了解,是村文书只顾干其它业务,把退钱的事耽搁了,为此,村党支部对文书进行了严肃批评,责令他深刻检讨,并快速把钱退到位。

  通过这件事,董大爷对扶贫工作队更加信任,打那以后,陈孝军与董大爷家就如同亲戚般常来常往。

  去年秋天,村里进行“改厕”,施工人员弄漏了沈奶奶这个贫困户,正赶上陈孝军去给她送药,得知后,他立即找到施工单位,及时进行了补建。沈奶奶逢人便说“这扶贫干部,对群众事真上心,大事小事都帮,真为俺老百姓着想呀!”

  俗话说“亲戚不走就不亲了”。到贫困户家“串门”是陈孝军的“常念经”,日复一日中,他和很多人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穷亲”也越结越多。

  “大兄弟,你来啦,我正有事要找你呢,有的人怎么连数都不识了呢?……”一次,陈孝军到贫困户陈德芳家走访时,刚进门就遇到了她的一串“连珠炮”。由于都姓陈,所以刚认识的时候她就说,你要看得起我这个穷大姐,咱们就姐弟相称吧。“大姐,有啥事,你就直说,我给你做主。”听陈孝军这么一讲,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其实也是小事,俺家今年养了130只鸡,可村里统计成了120只,俺也不是为了这养殖补贴,这该多少就是多少!”

  漏统计几只鸡或许损失不大,但群众的事再小,对扶贫工作队来说都是天大的事。陈孝军连忙说“大姐,你讲的对,干什么都要实事求是,咱精准扶贫必须得精准。”他随即安排人员对陈德芳家的养殖数量进行重新统计,并对造成误统计人员进行了批评教育。

  结了“穷亲”,就要常来往,实时掌握他们的脱贫动态和生活疾苦,在“嘘寒问暖”中增进感情,在“话家常”中加深了解。三年来,陈孝军入户走访587户(次),真正和群众打成了一片,让“亲戚”越走越亲。

  一次次倾心帮扶,一条条精准措施,月亮岗村的扶贫工作取得长足发展,“穷亲戚”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2018年,月亮岗村顺利“出列”,脱贫186户,贫困发生率0.2%以下,实现了既“不漏一村”、更“不漏一家”,脱贫路上一个也没落下。

  陈孝军的“穷亲戚”都已脱贫,但“亲戚”还要走下去,因为,他与他们已经结下了不可分割的鱼水深情。

  (二)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地处淮河岸畔的霍邱县周集镇双桥村驻村扶贫专干陈皓昕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诠释。他不忘初心,情系双桥村贫困户,倾注真情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与贫困户之间架起了一道五彩斑斓的彩虹。

  2017年,陈皓昕由六安市广播电视台中波发射中心派到双桥村,担任驻村扶贫专干。该村离周集镇约20多里,地理位置偏僻,基层设施薄弱,集体经济为零,是霍邱县9个重点深度贫困村之一。看到这情景,陈皓昕为村民艰苦的生活环境心酸,也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考验人。陈皓昕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坚持经常性走访和每月集中走访相结合,掌握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找准致贫原因,制订帮扶措施。特别是在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活动中,他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今年双桥村脱贫任务重,时间紧,有大量的基础数据摸排、整理及上报工作,村干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且普遍年龄较大,对计算机办公心有余而力不足。”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刘荣华介绍,陈皓昕便利用个人精通计算机技能的条件,帮助村干处理电子化文件、数据,传递文件材料,让扶贫数据更加及时精准,完成了所有的电子版数据、文件的制作整理。

  就在他专心工作的时候,家庭生活遇到了挫折,妻子打电话说:“孩子出生时臂丛神经损伤造成左臂瘫痪,需要赴上海手术治疗后,还需反复赴上海、合肥等地康复治疗。”

  祸不单行。陈皓昕的妻子查出妇科病,又因宫颈癌前病变需手术治疗并长期观察复诊,医药花费需要数十万元。“自孩子受伤以来,妻子便请假休息和孩子一起奔波在去医院的路上。家中还有一个刚上小学的长女需要照顾,为了支持我的工作,妻子独自一人承担家庭的责任,保证了我安心驻村工作,我对不住妻子与孩子,欠她们太多了。”陈皓昕告诉记者。

  双桥村底子薄、困难多、产业弱,要想彻底摆脱贫困,必须发展富民产业,让产业发挥持续动力。在村里,在田间地头,或是饭后村头聚集的地方,陈皓昕都会加入进去,逢人便说富农、强农、惠农政策和现代农业知识,有意引导话题展开讨论。

  润物细无声。慢慢地,“产业结构”“现代农业”等这些词语在村民的言谈中多了起来。在他的引导下,双桥村成立了第一个“稻虾共养”的枫浩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这个项目已通过租赁、劳务、带资入股等形式,带动116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示范带动47户贫困户发展稻虾共作等水产养殖840亩,户均增收4000元,实现‘一田两种、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为全村脱贫攻坚和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积极作用。”该村支部书记魏锴畯告诉记者。

  为扩大产业规模,陈皓昕不分白天黑夜,深入农户家中宣传产业政策。2018年,双桥村大力发展单一品种肉鸡养殖特色产业,全村有282户农户养殖肉鸡,每户平均养殖达200只以上,占全村农户总数的20.4%。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全年努力,双岗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72%,村集体收入达到15.1万元,顺利完成整村出列脱贫任务。“双桥村的产业发展,离不开驻村工作队,尤其是陈皓昕,以村为家,情牵贫困户,一心想着贫困户怎么去脱贫。”该镇党委书记朱余江这样评价陈皓昕。

  产业发展了,一系列项目纷至沓来。投资近630万元,建设了乔吕路、瓦西提水站、渠道硬化等水利兴修“最后一公里”项目、自来水安全饮用水工程、无线宽带免费安装、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等一系列“双基”项目;争取了300多万元危房改造、产业、就业、金融、教育、光伏、健康、社保兜底等到户扶贫项目资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较大改善。

  (三)

  “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陈叔叔的关爱之情……”家住霍邱县邵岗乡沣河村竹园村民组的汪玉祥,用颤抖的声音,含泪读完了自己写的发言稿。此时,该乡政府大院内正在举行一场感人肺腑的捐助仪式。

  “我们乡此次安排20名特困留守儿童,每人获得200元钱和两箱鸡蛋,全部由尧塘村养鸡大户、俊远禽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俊捐助。对汪玉祥这个品学兼优、家庭特困的学生陈俊承诺实行一对一帮扶,直到大学毕业。”该乡关工委主任王顶刚乐呵呵地说。

  1994年,因家庭贫困,高中毕业的陈俊辍学了。陈俊是位与众不同的人,这位城西湖岸边出生的穷小子萌生了在家创业致富的梦想。干什么好呢?养鸡行不行?说干就干,陈俊东拼西借了1000多元钱,买了400只鸡苗,开始了自己的养鸡生涯。

  吃了苦中苦,方得甜上甜。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报,陈俊始终把这句话当作人生的信条,这句话激励他走出困境,走出了一片艳阳天。通过学习和实践,陈俊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蛋鸡养殖技术。他的养殖规模开始从400只到500只,从500只到1000只,从1000只到80000只不断扩大,养殖面积达1.1万平方米。

  “这四座标准化的养鸡圈舍内,8万多只母鸡正在觅食,圈舍外的几个工人熟练地装着鸡蛋。除装蛋外,所有的工作都由眼前这几台巨大的机器设备完成。”陈俊告诉记者说:“之前,我一直利用老式圈舍养鸡,人累,成本高。县里和乡里组织我们去江苏、山东学习参观取经,又与安农大和中国农业大学的养殖专家不断进行电话和网上联系,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

  “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目前,他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协会为手段,成立了霍邱县俊远禽业有限公司,以“养殖—销售”一条龙的产业经营模式吸收农户加盟,解决20多个村民就业,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奔小康。“俺是陈老板手把手教出来的养鸡技术,当年养了2万只鸡,年收入70多万元。”家住尧塘村村民张宝成感慨万千。像张宝成这样手把手教出来的养鸡专业户远近达50多家。

  不仅如此,陈俊还创办乡青少年培训基地,定期上养殖课,以身说法,让小学生感受到创业的艰辛,动员自己父母回来创业。该乡初一学生汪玉伟听了陈俊讲的养殖课后,说服在外跑运输的爸爸汪祖权回来养鸡6000只,当年就赚12万元。尝到甜头后,汪祖权今年正在加盖一栋现代化的养鸡场。

  行善积德,致富不忘乡邻。在发展特色养殖实现共同致富的同时,陈俊时刻不忘帮扶村里的困难群众,用一颗真心赢得了村民的点赞。为照顾村组里的困难群众,陈俊每逢过年过节都坚持送鸡送蛋,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投资30多万元修建了4米宽740米长的水泥路,解决了2个村民组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向乡敬老院捐款捐物,不计其数。

  “正是因为陈俊有梦想、有技术、有行动、有付出、有爱心,能够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我们就破格提拔陈俊为村干部,以他为榜样,在全乡掀起创业致富、科学养殖的高潮。”该乡党委书记刘开宝对陈俊勇于奋斗的创业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给予了高度赞誉。

  (四)

  一块块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一个个产业基地,机声隆隆,人声鼎沸。“今年午季和去年秋季收了5000多吨稻草、秸秆,现在进行机械化打捆,然后送到电厂,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解决了雷李、长马、南滩、下楼、曾王等周边上十个村秸秆禁烧问题,环境变好了,效益提高了”,在沿淮行蓄洪区的霍邱县王截流乡朱张村,该村草场负责人李立军告诉记者。

  这只是该村抓产业,真心帮扶,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能一个缩影。自该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周明俊驻村以来,找差距、想点子、谋思路,分析主要致贫原因是因病、因残、因学,缺乏劳动能力等。个别贫困户存在消极思想对脱贫没有自信心,存在等、靠、要的错误理念,更不能通过自身发展产业获得经济收入。

  周明俊一方面带领村民和部分贫困户到附近乡镇,参观学习发展产业的先进经验,深入实地观看生产模式,另一方面,利用乡镇产业培训的机遇,让专家手把手教会一些产业技能,从心灵深处去激发脱贫致富的强大动能。

  与此同时,该村还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和党员活动日,发展年轻有为的新党员,增添新鲜血液。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重大问题邀请老党员、村民代表参加讨论,听取意见、建议。

  据该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周明俊介绍:“通过完善和健全党组织各项制度,努力提升村班子凝聚力和创业的干劲。由于完善了村公开、财务公开、,理事会等村民自治制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现在干群的关系逐步加强,为扶贫工作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发挥扶贫工作队优势,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实际问题。贫困户陈家顺,今年60多岁,家属残疾,因为一场车祸,产生了纠纷。对方没有能力偿还赔款,导致案件得不到处理。周明俊利用在县法院工作的优势,上下协调,为陈家顺办理了司法救助3万多元。同时,他还拿出自己的办公经费,为村部购买了电脑、空调等。

  投资700多万元的安徽顺淮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办的养猪场,刚开始,征地一时得不到解决,周围群众不愿意建猪场,周明俊不厌其烦做群众工作,上门挨家挨户宣传该猪场环境达标,还能就近优先安排本村村民和贫困户就业,实行“一条龙”服务,村民也可以自己在家养猪,公司负责销售,最后,猪场建好了,10多个村民安排在养猪场上班。去年猪瘟,又养了一季鸡,收入100多万元。

  “公司能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多亏了周队长,不然效益不会这么好。下一步还要扩大规模,开发新产品,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谈到公司发展,养猪场负责人陈思军感触颇深,信心十足。

  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周明俊利用产业扶贫工程,投入种植业10.55万元;利用集体收入7万元、公路扩面延伸等双基建设工程,对村内李家圩、大朱台、小朱台、徐台子的道路进行整修,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出入困难,实现了村民小组道路的硬化。去年,该村危房改建25户,维修13户,解决了贫困户的住房,改善了人居环境。(张正武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徐有亭 余尚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