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紧基金“安全阀” 绷紧质效“提升弦”
——我市全力提升医保基金运行管理绩效
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如何“收好钱”“用好钱”“管好钱”?近年来,全市医保系统以医保基金平稳、健康、安全运行为目标,坚持改革和管理双轮驱动,多措并举加强基金运行全过程绩效管理,最大程度发挥基金保障功能,提升基金管理水平和使用质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2年,全市医保基金总收入63.12亿元,总支出44.9亿元,基金运行总体平稳有序。
做好开源节流文章,夯实“基本盘”
我市坚持以实现覆盖全民、依法参保为目标,优化参保服务、提升参保质量,稳步扩大参保覆盖面。2022年,全市参保520.98万人,其中居民参保474.27万人,职工参保46.71万人,常住人口440.5万人,参保率达到118%,超过省定标准95%,基本实现了“全民参保、应保尽保”。落地执行1-7批国家集采药品,共294个品种,平均降幅52.17%,为医疗机构和患者节约采购金额约3.6亿元。医保基金盘子进一步扩大,购买能力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支持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保障参保群众医保权益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强化基金预算管理,细化“运行链”
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城乡居民医保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和基金使用管理考核办法,健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基金共管账户管理机制。2022年,各县区医共体包干总额33.95亿元。成立医保基金监测分析小组,健全医保监测分析制度,通过月度通报、季度分析、年度报表,比对当期筹资情况、住院人次、次均住院费用、转外就诊率、基金流向等5大指标,促进医保基金规范、合理使用。2022年,全市住院71.73万人次;市内次均费用3418元,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其中,县内和市内县外次均住院费用分别为2806元和4756元,同比分别下降0.7个百分点和6.2个百分点。市内就诊人次占比逐步提高,次均住院费用同比降低,患者就医负担也逐步减轻,“政府得民心、医院得发展、群众得实惠”的良好社会效益初步显现。
深化支付方式改革,把牢“源头关”
我市积极推进总额预付下的按床日、同病同保障、日间病床、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扎实推进“两病”门诊用药保障国家级试点。在首批17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DRG实际付费工作,医保基金支出10.96亿元,医疗机构住院总费用DRG结算金额同比下降1.83亿元,次均费用下降406.02元,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费用同比减少0.99亿元。同病同保障付费试点20个病种,患者在乡镇卫生院报销比例可达92%。在全市推广“日间病床”惠民政策,已结算1.4万人次,次均费用1423元,实际补偿比为85%。实施“乙类乙管”后,提前结算定点药店医保费用855万元,紧急预拨医保费用684万元,用于疫情防控药品储备,医保次均报销86.49元。
严格执行差别化待遇,堵实“外流口”
我市通过扩大基层医疗机构定点范围、实行差别化支付政策、完善转诊备案制度、改革支付方式等多种措施,较大幅度拉开了报销比例,市内与市外省内住院实际报销比相差13.48个百分点,市内与省外住院实际报销比相差25.87个百分点。在六安市人民医院和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开展智能转诊试点,建立统一、规范、公平的转诊机制和市、县转诊病种负面清单,分层级实施转诊管理。实施差别化报销政策和智能转诊措施,促使市外住院人次和市外基金使用占比逐渐下降,其中市外省内住院人次、医保基金支出占比分别为14.08%、22.85%,同比下降1.26个百分点、3.4个百分点;省外就医住院人次、医保基金支出占比分别为7.86%、12.17%,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1.45个百分点。
强化医保基金监管,筑牢“安全线”
我市调整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任组长的全市维护医保基金安全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多次听取基金监管专项工作汇报并作出批示。率先在全省启动医保智能监管子系统,实现对医疗行为事前提示、事中审核和事后复核处理的全流程、全环节智能监管,已通过智能审核直接拒付违规基金16万元,得到国家医保局和省医保局的充分肯定。深入开展冒用死亡人员参保信息骗取医保基金专项排查,核查341人次涉及医疗总费用27.35万元。完成合肥市的异地就医结算费用核查工作,共核查42家医疗机构,核查出违规费用57.73万元。2022年,全市共检查医药机构3300家,处理定点医药机构820家次,取消医保协议1家,暂停医保结算5家,查处违规使用医保基金6225.55万元。(张振华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储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