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全面深化改革书记谈】文旅融合促发展 蓄力改革谱新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强调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机制,全市文旅系统将紧跟党中央决策部署,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为六安绿色振兴赶超发展贡献文旅力量。
一、坚持系统布局,“一张蓝图”抓改革。强化规划引领,启动编制《六安市红绿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暨文旅强市建设规划(2025-2030年)》。围绕大别山红绿交融、江淮分水岭、主城区、淮河水乡四大片区,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深化“文化+”“旅游+”,加快发展文化遗产旅游、红色旅游、旅游演艺、研学旅游。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推进旅游业综合改革,构建景区、度假区产品体系,不断丰富城市休闲、乡村旅游、冰雪旅游、康养旅游等产品供给。推进文旅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文商旅、文体旅、农文旅等融合业态生机勃勃,奋力打造全国红绿融合发展示范区、长三角高品质休闲度假康养旅居目的地和上海市、合肥市最美“后花园”。
二、坚持守正创新,“源头活水”抓改革。系统梳理六安历史文化脉络,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形成皋陶文化、红色文化、淮河文化等资源谱系,体系化回答“何以六安”等历史文化探源课题。创新展览展陈形式,生动鲜活讲好文物故事,开发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文创产品。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名录体系、人才体系,丰富保护手段,根据非遗项目存续、传承实际选择合理保护方式,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动态管理制度,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赓续城市文脉,创新拓展“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赋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
三、坚持以文惠民,“优质直达”抓改革。建立对基层文化需求常态化跟踪、研判、响应的工作机制,提供高品质、精准化文化服务。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扎实推进,“村晚”“大家唱”、广场舞活力四射,打造群众身边的“文化会客厅”。深入实施文化暖心惠民工程,以“皋城文艺课堂”“乡村艺校”等公益性项目为媒介,抓深抓实“百馆千村”文化结对,以市场化手段创新“供需对接”“订单式服务”,深化“四季村晚”“好戏六安”等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四、坚持融合发展,“焕新出彩”抓改革。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打造更多更具六安特色的文旅融合新产品、新业态,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农旅、交旅、水旅等融合发展,谋划、建设项目嵌入旅游元素,推动一河一桥一路一村成为旅游资源,做好“+旅游”“旅游+”文章。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开发一批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数字创意产品,加快发展以智能交互、沉浸体验等为特征的新型业态。
五、坚持提质增效,“安心安全”抓改革。落实文化领域行政审批备案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利企便民。统筹好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形成长中短期结合、环环相扣的制度体系,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提升供给水平和服务质量。健全文旅市场协同监管和联合执法机制,深化文娱领域综合治理,把稳守牢意识形态安全和安全生产底线。深入实施旅游服务升级工程,以便捷化、智慧化、精细化为导向,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提升支付便利化水平,推进文明旅游和服务质量示范体系建设,培育导游讲解、民宿管家、文艺创作等人才队伍。
六、坚持矩阵传播,“破壁出圈”抓改革。找准契合处、连接点,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消费,推出新产品、拓展新服务、培育新业态、形成新动能。围绕“一句话叫响一座城”,持续擦亮“绿水青山 红色六安”品牌。坚持赛事、活动引流,加强市县企联动,抓好大品牌、聚焦大媒体、共建大矩阵,推动特色文旅全域全季全面出彩。高标准打造“研学大别山,行走的思政课”“跟着赛事游六安”等特色线路、产品体系,高质量办好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等品牌文旅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国际传播实践,多渠道、立体化讲好六安故事,传播好六安文旅声音。 (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 秦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