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起到兴,皖西民宿何以走向“远方”
乐享山水间,住进诗意里。民宿,作为有温度的住宿、有灵魂的生活、有情感的体验,是推进乡村振兴、拉动文旅消费、共享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市按照“大别山红绿交融文化旅游圈”发展定位,做靓“大别·乡宿”品牌,推进“大别·乡居”集聚区建设,全力打造全国红绿融合发展示范区、长三角高品质休闲度假康养旅居目的地、上海市和合肥市最美“后花园”。可以说,民宿产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我市民宿产业因何而兴,目前现状如何?下一步,又该“走向何方”?
“缘”起皖西红绿交融
“行走壮丽的千里江山图,触摸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好山好水好茶好酒,一到节假日准备出游的时候,总是第一时间想到六安。”家住上海的胡女士说起六安,总是赞叹不已,而她的心声也证明了很多人之所以对六安“念念不忘”,首先就是“缘”于对皖西“红与绿”的热爱。
这里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更是“两源两地”;八百里大别山群峰竞秀、风光旖旎;六大水库群湖光山色、碧波荡漾,新老淠河川流不息、生机涌动,这些成就了六安民宿产业发展的“先天优势”。
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固然重要,政府更是全力“托举”。为持续优化民宿发展环境,我市先后制定《六安市“大别·乡宿”管理办法》《六安市旅游民宿集聚区建设导则》《六安市旅游民宿风景带建设导则》等,引导民宿经营者挖掘和传承皖西传统民居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建立民宿调度机制,组建民宿服务专班,免费发放《六安市民宿发展政策指引》《乡村民宿办证指南》《农房设计图集》,推出“证前指导”“证照办理上门”等服务,推动民宿各类证件“一网通办”“一日办结”,大力提升民宿经营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除了做好顶层设计,我市还通过“奖扶”的方式持续为民宿产业输送“真金白银”。例如,金寨县整合资金1。5亿元,对25个“一乡一宿”项目给予经费支持,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近4亿元。全市推荐近100家民宿申报省“民宿担”,将民宿个贷担保额度提高至50万元,小微企业提高至300万元,10万元以下民宿贷款,信用良好的免除反担保,累计为文旅企业解决融资4。14亿元,多点发力推动文旅项目落地见效。
红色宝库、山水之美令游客流连忘返,老区人民的淳朴好客也是助推民宿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36岁的程勇,在霍山县白马尖脚下经营一家名为“别山雅苑”的民宿。酷暑时节,山区凉爽宜人的气候,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游玩、住宿。据程勇介绍,每年从上海、南京、重庆这些城市前来避暑的游客很多。有的熟客一住就是一两个月,程勇的母亲负责他们的一日三餐,就像“一家人”那样在一起生活。“以诚待人,别人也会感受到。做民宿这么久,很大程度上依赖回头客。”聊起这些年经营民宿的感受,程勇感慨地说。
“兴”旺蓬勃发展之势
“凌晨的大湾和早上的朝霞,还有民宿里的猫和花。”清晨,当很多人还在梦乡的时候,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老屋民宿里,民宿管家漆钰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青砖黛瓦,古朴雅致,老屋民宿的“前身”是距今400多年历史的汪家老屋。金秋时节,天气晴好,大湾村迎来了众多游客,老屋民宿内餐饮和客房都十分火爆。与老屋民宿的“古朴”不同,村里另外一家名为春山·湾留居的民宿,则处处凸显了中式美学的韵味。这家民宿依托村里废弃的人民公社木器厂,坚持“修旧如旧”的装潢风格,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近年来,我市通过“唤醒”沉睡资源,打造精品民宿的例子不在少数。例如,金寨县活化古民宅、人民公社木器厂等一般性文物建筑打造八湾堂、大湾老屋、夏清·沧海桑田、春山·湾留居等精品民宿,让红色文化焕发新生机。霍山县活用三线厂、旧厂房、旧校舍等闲置公房打造作家村、画家村、优美山地、古桥人家等特色民宿。通过能人专业经营,打造了屋脊山云上山舍·影寓、宋家河古村茶栈、见山水、乔帮煮、宿良辰等众多精品民宿,其中多家民宿新晋为“网红”打卡点。
悠闲自在的私汤温泉、优雅的白兰地品鉴……在金寨县斑竹园镇的听涧·不知周Brandy庄园里,一家主打“国际范”的高端民宿颇为吸人眼球。据民宿负责人介绍,浙江听涧集团全程参与了民宿设计、建设、营运,今年8月,民宿还接受了国家乙级民宿的实地评定。近年来,我市抢抓链上大合肥、牵手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战略机遇,引进安徽农道、浙江听涧、黄山无名初等知名民宿集团,打造听涧·不知周民宿、大湾村的携程度假农庄,霍山县太阳乡的花开半朵等高端民宿。
大别山农家的“土气”,皖西历史的“老气”,六安人民的“朝气”,完美融合在民宿产业中。我市通过活化红色资源、盘活闲置公房、改造闲置民房、招引专业团队、打造特色品牌等,不断推动民宿向多元化、特色化、精品化迈进。据统计,全市现有各类民宿778家,精品民宿320家,其中丙级民宿5家、皖美金宿8家、皖美银宿31家、大别·乡宿38家,初步形成大别山风景道、红岭公路、九十里山水画廊3条民宿风景带,大湾、天堂寨等7个民宿集聚区。
一家民宿,带活一个乡村;一个民宿集群,带富一方百姓。近年来,我市探索“民宿+”联动发展模式,形成旅游富民、旅游惠民、旅游利民的良好发展态势。
“宿”造大别山诗意乡愁
皖西乡村民宿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既满足了游客的消费需求,又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当前,民宿产业正处在跃升期、蝶变期和关键期,亟需提质升级、再上一个新台阶。
在霍山县太阳乡,依托大别山主峰白马尖景区和霍山黄芽优质产区,从2015年起,民宿产业就开始兴起。目前,整个太阳乡共有民宿58家,其中,位于白马尖山脚的金竹坪村,仅一个村的民宿就多达38家,但高端民宿仅10家,其余28家都是低端民宿,一般由民房改造,客房仅四、五间,无法满足团建等大批客源入驻。在金寨县、舒城县、金安区、裕安区等县区,像陡沙河温泉小镇、聆心谷温泉度假区等高端民宿,他们的经营规模和接待能力强,但其他一些小民宿接待能力稍弱。
“乡村民宿不是城市酒店的克隆,更不是农家乐的升级版。要转变经营理念,将民宿发展与农业、农村、农民的空间要素、民俗文化、人文要素等深度融合,悟透乡村民宿的特质,让游客感受最自然的生活状态,慢享皖西农村味道。”陡沙河畔精品民宿负责人杜习胜说,希望早日打通G4222和襄高速天堂寨支线,形成大别山区的南北向快速通道,畅通沿线10多个乡镇,支撑大别山生态绿色与红色文化旅游,让更多长三角乃至全国游客畅游大别山。
走访中,一些民宿经营管理者建议,定期举办全市、全县旅游民宿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组织专家开展旅游民宿品质提升现场指导,开展旅游民宿管家服务技能大赛、旅游民宿直播人才选拔赛、旅游民宿伴手礼设计大赛等,为旅游民宿培养新型综合性人才。另外,创新多元营销方式,持续传播“大别·乡宿”品牌形象,打造更具魅力、更有温度的“诗和远方”。(记者 汪娟 储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