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集区洪集镇会馆村:党建引领促“会馆”振兴
洪集镇会馆回民村位于六安市叶集区的东北角,全村约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00余亩,下辖24个村民组,总人口3602人。近年来,村两委立足村情实际,发挥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瞄准问题症结,找准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兴办村办企业、大力实施农村“三变”改革等方面持续发力。2019年,村集体拥有固定资产1193.3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87.4万元,非经营性资产1105.9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50万元。现已成为全镇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可借鉴的模板。
十年前的会馆村与大多数农村一样, 村民大多外出打工,剩下的老弱病残也无力耕种,土地荒芜越来越多,村子缺乏生气。基础设施差、发展意识淡薄……针对这一现状,村两委组织了“群众的难处在哪里?会馆的出路在哪里?我们将要怎么办?”的大讨论。于是大家逐户走访,与群众唠嗑,让村民把自家问题说出来,最终讨论结果就是:“要想带好头、领好路、做成事,就要走属于会馆自己的发展路”。针对土地碎片化,全村6000余亩的土地都是高低不平、最大的一格田不超过5亩;农作物单一,水稻产业难以应对市场变化风险,增产不增收;旱涝难保收,灌溉沟渠极易淤积堵塞,加之本就处于行洪区,非旱即涝成为常态的现状;两委”班子多次走访学习、考察市场,经过反复商议、研究,最终统一了思想,制定了土地整治、产业转型、抱团发展的发展思路。村“两委”首先积极争取土地整治项目。全村党员干部率先做好示范,由于工作到位,在土地整治过程中,群众无一信访,既实现了全村土地整合,还新增耕地1000余亩。接下来,对整治区内的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整修,硬化村级主干道路10余公里,硬化灌溉渠道30余里,开挖当家塘20余口,兴建小型提水站5座。
土地整好了,“两委”班子又一次走上了“销售”的路子,找新型职业农民、种养大户来承包,本土的、外地的,考察、审查、协调、签合同,最终在2011年秋,实现了全村耕地99%面积的流转,仅土地流转服务费一项,每年就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12.4万元的收入。
村支部在市场调研中发现,当前市场上小龙虾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越来越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原生态、纯绿色的农产品也越来越迎合市场需求。会馆村毗邻汲河、油坊河,地处行洪区地势低洼,水源充沛、适合发展稻虾养殖。村“两委”组织人员学习考察后,带头实施农村了“三变”制度改革,采取稻虾生态种养模式,运用科学种养技术,积极规划打造6000亩的稻虾生态种养扶贫产业园,成立的稻虾渔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吸收31户贫困户带资入股,解决15名贫困群众就业。
为把产业文章继续做大,经过考察后与当地有实力的洪达农业服务公司合作,建设集水稻种植、龙虾养殖、林果采摘、旅游观光、休闲餐饮、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通过“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农民变成“股东”。村集体入股74万股金,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8万元,农民入股土地6000亩,较原来农民自耕自种相比,每亩实现增收200元。农民以带资入股的形式参与共同经营、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2018-2019两年时间共计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47万元新建食用菌种植大棚2200㎡,在增加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又丰富了会馆村农业产业结构,目前经营状况良好。
继2019年投资350万元建设一座粮食烘干房之后,今年又争取项目资金,并鼓励村干部和企业共投资600余万元,兴建一个现代化的150吨稻虾米精米加工仓储厂房项目,且已注册了“徽韵大别山”商标,走农产品品牌化道路。项目投产后,可进一步降低耕种的风险,可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可释放更多就业岗位,在增加村集体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可增加村干部收入,提高工作积极性。2020年初,会馆村又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互联网”的模式,斥资50余万元建设一个服务于全镇的电商服务中心即将投入使用,为本地所有农副产品外销提供服务。(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