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阳光存折”暖民心
——裕安区青山乡鼓励脱贫户就地就近就业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0-05-27 08:45:33 【字体:

  走在裕安区青山乡戚塘村的水泥路上,记者远远看到一排排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只要太阳一出来,光伏板下逆变器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实时记录着光伏电站的发电量,这就意味着“阳光存折”的存款在不断增加。

  5月19日,天刚蒙蒙亮,戚塘村周庄村民组的朱从满夫妇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将孙女送到学校后,老两口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因为缺技术,2014年朱从满申请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已顺利脱贫。为了让他家实现稳定脱贫,村里聘请他担任光伏电站管护员,老伴是村里的防火员和道路保洁员。“我的工作就是管护村级光伏电站,检查电站围栏、内部地基、支架、电线是否正常,清理光伏板灰尘,清除站内杂草,一年工资1200元,老伴负责村里的道路清扫和防火,我们老两口在家门口就业,一年能有1万多元的收入,心里甭提多高兴了。”朱从满的言语中,透露着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2018年以来,青山乡把光伏扶贫发电收益的部分红利用于开发公益性岗位,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变“输血”为“造血”,帮助脱贫户就近务工,以岗位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在该乡,像朱从满一样被聘用到公益岗的脱贫户共有234人,其中使用光伏扶贫发电收益开发公益性岗位达165个。

  “要想实现贫困群众真脱贫不返贫,最好的办法就是帮他们找到一个稳定的增收靠山,让他们‘背靠大树好乘凉’。”青山乡乡长王全宗说,为拓宽脱贫户增收渠道,在保证光伏电站发电效益的前提下,利用光伏扶贫发电收益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支持半(弱)劳动力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就业,让他们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得收入。乡里因需设岗,继续发挥光伏电站管护、保洁、绿化、防火、护路、护林等已有公益性岗位作用;因事增岗,例如在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中,设置防疫消杀、巡查值守、宣传疏导等阶段性岗位实现增收;一岗一责,实行网格化管理,针对每个公益性岗位,明确责任区域、细化工作任务、严明工作标准;因岗定薪、定岗不定人,实行动态管理,严格按照公益性岗位申请、评议的程序要求,及时公开公示结果,确保公平公正。

  实施光伏项目不仅是帮助脱贫户建立稳定、长久增收渠道的一种有效方式,更是解决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空白问题的有效手段。2016年至2017年,青山乡戚塘、西岗、铜山、八字岗、黄大桥5个村陆续建设了村级光伏电站,5座光伏电站330千瓦,仅2019年全年发电收益就达29.45万元,光伏电站所在村也因此长期、稳定获益。该乡已使用光伏扶贫发电收益开发公益性岗位165个,每月支付人员工资3万元,不仅解决了脱贫人口的居家就业问题,更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在戚塘村,村两委致力管好用好光伏电站带来的财富,贫困人口通过劳动获取光伏扶贫发电收益的占比逐年提升,2018年10%、2019年50%,今年公益岗位工资和公益事业用工报酬计划支出达到80%以上。疫情防控期间,该村还通过设置临时性公益岗位,聘请贫困人口参与值守、消杀等工作,并计划将光伏收益剩余的20%部分,以奖励的方式,对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贫困户进行实打实的表彰。

  如今,裕安区75个贫困村建设独立村级光伏电站85座5067千瓦,预计年收益450万元,目前已设置公益岗位773个,工资总额240万元,同时计划使用脱贫户临时务工支出200万元,全力实现光伏扶贫发电收益80%用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公益岗位工资和临时用工报酬,增加他们的收入。从一次“输血”到长效“造血”,“蓝板板”正成为“金罐罐”。(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康家佳 通讯员 田维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