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价格坐上“过山车”的背后
——霍山县延链补链助力传统中药产业突围
“你看,这一大片都是白芨。当时流转了百佛庵村近500亩田地,2018年栽种了大量的白芨苗。四年前,干白芨价格最高时能卖到800元每公斤。随后原料价格逐年下降,现在跌得厉害,干白芨每公斤也就100元左右。”10月28日下午,协助分管现代农业的霍山县与儿街镇主任科员冯修如这样说道。
白芨属于喜阴植物,可与少量杂草共生,但生长周期较长,一般幼苗栽种后,需要三至四年才可收获。入秋以后,白芨叶子已经枯萎,藏在一簇簇杂草中,肉眼已很难分辨。该镇山王河村400多亩种植基地,是白芨密植区。为了方便后期移栽,前不久,几个地块上的杂草已被机械清除。“白芨从以前的‘金疙瘩’变成了如今的‘烫手芋’,价格持续低迷,除去每亩田地400至500元不等的租金,加上种苗、用工、管理等各项费用,这给种植户带来了很大风险。”冯修如说,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瞬间万变,跟风“过度”种植,白芨的总产量大于销量,导致了中药材原料价格迅速缩水。另外,当地没有白芨深加工企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种植户光靠卖原料,价格只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2017年,刚从地里采收的鲜白芨每公斤能卖到200元,看到行情还好,随即以每亩500元的租金,从附近村民手中流转了20亩地,然后到湖北省孝感市买了白芨苗,跟当地企业签订了技术支持和白芨回收合同。如今,合同也到期了,鲜白芨的价格竟然跌到了每公斤20元左右。”11月1日,霍山县三鑫家庭农场负责人章勇说,虽然他的基地在当地不算大,但是总共投入20万元左右。现在采收白芨的话肯定亏本,目前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继续等等看,期待市场行情会有所回暖。记者了解到,除霍山县与儿街镇有规模种植外,白芨在其他乡镇也有少量、零星种植。
“中药材这东西,少了是宝,多了是草。”安徽霍山县东方大地生态农林有限公司负责人梁志苍话语简单又明了。几年前,摸索种植白芍等多种中药材,用他自己的话说:“中药材和其他农作物不一样,没有一个参考价格,受市场行情影响,变化特别大。当时吃了不少亏,也交了不少学费。”近年来,梁志苍专注于种植石菖蒲,在当地中药材种植方面小有名气,先后借助安徽农业大学、皖西学院专家技术力量,将大别山野生石菖蒲驯化、培优,形成了目前安徽省规模最大的石菖蒲种植基地。梁志苍的经历或许能给白芨种植户们一些启示,他说:“几年下来,摸爬滚打总结了不少经验。首先要因地制宜,种植霍山道地中药材,引进其他中药材品种,可能会水土不服,后期风险较大;其次,不能盲目跟风,要做好市场调研,有明确的发展定位;最后,就是要强化与高校合作,借助专家技术指导,不断提高道地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
“向种植户进行风险提示,请专家培训指导,给予奖励扶持……”据霍山县中药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汪兴介绍,多年来,该县抢抓“振兴皖药”和“西山药库”平台建设有利机遇,一直把中药作为带动地方百姓脱贫、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来抓,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财政投入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着力构建以霍山石斛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中药产业体系。今年四月份,霍山县政府出台了中药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对全县境内中药材的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以及中医药技术研发平台、交易市场、电商物流、文旅康养等项目建设进行扶持奖励。
做大做精做强诸如白芨等传统中药产业,要充分运用市场的逻辑、撬动资本的力量、发挥平台的作用。汪兴说,为推动中药深加工产业集聚,给中药企业提供创业舞台,为招大引强创造良好环境,补齐中药产业深加工业短板,延伸中药产业链。目前,该县在霍山经济开发区规划启动了占地500亩的中药产业园项目,园区内建设标准化厂房,作为中小企业科创孵化器,其中一期177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已开工建设,计划于年底完工,2022年投入使用,良好的投资环境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县内外企业投资霍山中药产业,在补链、延链、强链的同时,促进霍山中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谢彬 储著坤 通讯员 张金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