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社会新闻>详细内容

护理“姐妹”有多重要?70后80后90后抗疫护士的节日心声

编辑:汤晓雪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05-13 16:59:27 【字体:

  正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所说,“医生有多重要,我们的护理姐妹们就有多重要”,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多位曾经战斗在抗疫一线的上海护士,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无论是“姐妹”还是“兄弟”,他们都在这场疫情中无比重要;在战场践行初心、磨砺意志,更好地服务患者,也成为他们共同的节日心声。

  今年春节期间,在收到招募医护人员驰援武汉的号召后,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门急诊总护士长戴爱兰没有丝毫犹豫退掉返乡的车票,大年初四跟随上海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奔赴武汉,在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坚守了55天。

  作为“70后”,戴爱兰是这批医疗队中资历最老的护理人员之一,切实承担起感控重任。“她有超强的责任心和执行力,对实现医护人员零感染做出了重要贡献。”上海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这样评价她。

  从抗击非典,到汶川救援,再到这次阻击新冠肺炎疫情,戴爱兰始终冲锋在前。再无畏的“战士”也有伤心落泪时。戴爱兰表示,抗疫中最难过的时刻,是看到武昌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智明殉职时,他的妻子蔡利萍哭喊着追赶殡仪车的画面。“蔡利萍工作在光谷院区ICU病房,是我们的亲密战友。原本她和丈夫并肩作战,突然间成了她独自坚守,我们都感到非常心痛,也发誓要尽快战胜疫魔。”

  看到不少“90后”甚至“95后”护士成为此次战疫的中坚力量,戴爱兰很欣慰。“那些平时看起来有点大大咧咧的孩子,这次工作时的细心和负责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真的很了不起。”作为一名母亲,戴爱兰也向年轻护士的父母致以敬意。这些年轻女孩们的父母舍小家为大家,愿意让他们的孩子奔赴最危险的地方战斗,他们身上也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的凝聚力。

  除了驰援武汉,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集中收治成人新冠肺炎病例的定点医院,在中心应急病房战斗的护理人员已经超过400人。如今,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A3应急病房里仍有20多例病例;护士黄丽萍准备第三度进入应急病房。

  从寒冬到春末,厚厚的防护服不变,护理的内容也在不断拓宽,“例如对留学生患者,我们还会协助满足他们上网课的需求。”作为一名“80后”护士,黄丽萍说:“疫情来临,我们身为护士,就是义不容辞!”

  作为一名曾奋战在援鄂一线的“90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护士戴倩至今难忘护理过的新冠肺炎病患,特别是曾经挣扎在死亡边缘的老人。2月18日,戴倩随上海第八批援湖北医疗队踏上驰援武汉的征程。到达雷神山医院后,戴倩主动要求加入第一个危重症患者护理班次。“如今轮到我们‘90后’上战场了。”戴倩坦言,在武汉的经历让自己好像一下子长大了,也让她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新的期待。

  1994年出生的郁园丁,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派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护理团队里唯一的男护士。因为家人此前始终不太支持他从事护理工作,郁园丁此前已经准备好递交辞职报告。但疫情的暴发,却让他迎来一个全新的开始。

  2月11日郁园丁来到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承担起护理重症病患的工作。3月8日,结束两周观察隔离后,他第二次进入隔离病房;4月5号,他第三次进入;连续两次在已结束支援工作、解除隔离观察后,主动请缨再上前线的他,也同步撤回了自己的辞职申请。

  “护士是最懂患者的人,对于处于昏迷状态的病患,我们要通过观察来判断他的需求。”抗击疫情的经历,让郁园丁对自己护士的身份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继续坚守在护理岗位的决心,“原来我觉得以自己的能力能够胜任大部分的护理工作,但这次的经历让我看到自己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记者 仇逸、潘旭、吴振东、袁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