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人的青年突击队:一台“呼吸机”背后的急速守护
“多生产一台,就能多救一个!”
航天长峰战疫青年突击队成立的第一天,这句突击目标被写在了任务书中,时刻提醒队员们:决战生死时速。
“我们的呼吸机是国家战略物资,支援过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33岁的青年突击队队长吕远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航天长峰医疗器械分公司工作了12年,自豪于航天人“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战斗”的精神气儿。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航天科工二院航天长峰团委响应号召,火速成立了战疫青年突击队,从1月27日开始,青年突击队兵分两路、各司其职,奋战在生产和服务保障的最前线。
队员正在对呼吸机进行包装。受访者供图
大年二十九,吕远接到了“待命”任务。大年初一,青年突击队组织复工,从最开始的七八名员工,到大年初三12名队员全部集合投入生产,呼吸机以最快的速度保质出厂。
“正常组装一台呼吸机要6小时,这次是超负荷运转。”组装时间被压缩了多少倍,吕远说,“忙到顾不得算了”,但是有一点他心里有数,“调整生产方式,迅速扩大产能!”
开工第一天,吕远带着队员统计缺料情况,把现有的零件和材料归置上线,能组装的先组装。来自生产、研发、采购、质量等多部门的队员们被分配到流水线的各个位置。
零部件配套、组装、调试、检测、包装、发运一条“小而精”的流水线由内到外环环相扣,“要从零件开始组装成部件,由部件到整机,经过调试,送检合格后包装发运出厂。”
队员正在对呼吸机部件进行检测。受访者供图
23岁的队员张成刚入职不到半年,手上功夫不如师傅麻利,他一边跟着学,一边反复练习。
夏俊入职还不满一年,在师傅的带领下,每天要对呼吸机的16种线材进行加工。他手里拿着的一个小小的流量传感器,要经过备件、裁线、焊接、热封焊点、压接等多个环节的加工,步骤看似简单,实则不容马虎。
“谁在就谁上!”时间紧、任务重,吕远对于苦累和此时参与支援防疫任务的荣誉感,“什么都没想”,他心里惦念的是不容推诿的交货日期,和随着需求不断攀升的机器产量。
队员正在将运抵医院的呼吸机装车。受访者供图
从1月27日至今,航天长峰三款呼吸机共计发货400余台。其中有100余台呼吸机送往湖北地区,用于武汉市协和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宜昌市中心医院、潜江市中心医院、枣阳市人民医院、湖北武昌医院、武汉市中南医院、麻城人民医院等定点医院的病人救治。
突击队员在生产线上完成了急救的第一步。生命的接力棒传到了下一站,与疫情搏斗的最前线。
运送呼吸机的车辆还在路上,服务保障组的何广哲便开始忙起来。他和团队的任务是坚守湖北,为临床医生提供支持,检测、保障呼吸机的最佳使用状态。
2月初,呼吸机刚刚投入使用的两个星期,何广哲的微信成了医院的“求助专线”“培训课堂”,成了各方对接的“需求中转站”“技术说明书”。一天至少12小时,新消息提醒的小红点在手机屏幕上不停地闪烁。
机器不能停,救命不分昼夜。有时,何广哲会在夜里突然接到医院的电话:机器报警了!
报警的原因也有很多,有的是因为忘记更换细菌过滤器造成堵塞;有的是因为摆放的位置靠墙太近阻碍了空气进入;有的是病人的使用状态不佳,造成了参数的不稳定……总之,不管是哪些问题,警报急促的响声会第一时间抵达何广哲这里。
“机器报警了,怎么回事儿?”电话里传来一位医生急促的声音,何广哲甚至能从他的语气和嘈杂的环境音中,听清电话那端的紧张和繁忙。
电话这端,何广哲更急,“人命关天,不能出错误滴!”他马上询问是哪个参数报警,一步步校对,解决问题。
疫情期间,“远程支援”成了何广哲工作的常态。他把对机器的预警检测做到了前面,从安装到使用,每天对定点医院进行跟踪寻访,耗材的更新、配件的调配、病人的使用状态、新病区医生的培训,技术问题有时候可以直对临床医生,有时候则需要转述几方才能得以解决。
到目前,湖北地区百余台呼吸机正在为斑驳的白肺供氧,生命得以延续。何广哲不是一个人,他的身后是强大的技术保障团队,北京、重庆、长沙、河南……以湖北为圆心,各地的技术人员正在为全国做“呼吸”的急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