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社会新闻>详细内容

从“臭水沟”到“幸福河”
——苏埠护城河“重生记”

编辑:毛晓倩 来源:皖西日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8-26 15:39:59 【字体:

       初秋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苏埠护城河上,环卫工人胡华金已驾着小船穿梭在水面。他手持长杆网兜,熟练地捞起几片浮萍,船尾堆着半袋垃圾。“现在一天运七八车就够了,三年前得20多车呢。”他擦了把汗,望着清澈的河水笑了,“这水清亮了,咱干活都省心了。”

  这条横贯镇域18公里的护城河,藏着苏埠人的集体记忆。78岁的张之态老人坐在河岸边的凉亭里,指着水面泛起的涟漪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这儿的水甜着呢,孩子们摸鱼捉虾,妇女们捶打衣裳,热闹得很。”转折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城镇扩张,沿岸小作坊、餐饮店陆续兴起,生活污水直排河道,居民随手丢弃的垃圾在水面堆积,河道中断成死水,淤泥堆积达数米,杂草从河底疯长到水面,一到夏季便蚊蝇滋生、异味扑鼻。“那时候别说开窗,路过河边都得捂着鼻子跑。家家户户都盼着,这河啥时候能变个样。”张之态老人说。

  群众的期盼,成了裕安区苏埠镇党委政府的行动指南。“不能让‘母亲河’变成‘伤心河’!”该镇党委书记在班子会上拍板。2024年9月,总投资1350万元的水利联通工程启动。施工队直面难题:地下管网盘根错节,就一点点排查梳理;老街建筑密集怕影响居民,就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械施工。历时十个月,金杯支渠的活水终于重新注入河道,汩汩清流让护城河“活”了过来。工程同步推进清淤疏浚、生态护坡建设,拆除沿岸23处违建,新建2.6公里亲水步道,昔日“臭水沟”渐渐有了新的模样。

  如今漫步河畔,一幅水清岸绿的画卷徐徐展开:白鹭时而掠过水面,柳枝轻拂着新修的栏杆,老街坊们搬着小马扎在凉亭里话家常。“现在晚上能开着窗睡觉啦!我和老伴儿每天早晚都来遛弯,这儿比公园还舒服。”张之态老人的脸上满是笑意。

  “治好河不算完,得让它一直美下去。”该镇副镇长孔祥振说。为此,该镇创新建立“党建引领、村民参与”的长效治理机制,组织党员、志愿者等成立专业护河队,定期巡查保洁。沿河商户李贤荣积极参与护河志愿工作,他感慨道:“环境改善后游客量明显增加,我们的经营效益也随之提升。”

  在扮靓生态的同时,护城河的“文化味”也越来越浓。镇里依托河道打造的“水韵苏埠”文化长廊,用一组组浮雕墙讲述着“天河渠首”的治水故事,让游客在赏景时读懂古镇历史。“我们既要绿水青山的‘颜值’,也要人文底蕴的‘气质’。”该镇宣传委员方欣昱说,生态美景与文化记忆在这里相得益彰。

  夜色渐浓,景观灯亮起,倒映在河面像一串流动的珍珠。护城河静静流淌,见证古镇新生,载着苏埠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奔向更远的未来。张之态和老伴搬来小马扎,与老邻居们拉家常,晚风带着水草香拂过,“现在开窗睡觉,早上被鸟叫醒,这日子前几年都不敢想。”

  从“避之不及”到“流连忘返”,护城河的蜕变是苏埠践行“两山”理念的缩影。“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淠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规划水上观光线路,开发特色民宿。”孔祥振望着流淌的河水说,“要让这条河真正成为惠及百姓的‘幸福河’,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赵宇 尹军 本报记者 桑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