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社会新闻>详细内容

防范假借慈善名义诈骗

编辑:文竹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12-21 17:10:48 【字体:

叶日者   

慈善事业是惠及社会大众的事业,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12月18日,公安部刑事侦查局、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司联合发布风险提示,以案例介绍了不法分子假借慈善名义实施诈骗的具体方式,并通过解释法律法规,向广大群众进行慈善领域反诈宣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等法律法规的规范和保障下,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全国共登记认定慈善组织超过1.5万家,是五年前的3倍;全国累计备案慈善信托2062单,是五年前的15倍;民政部指定的29家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累计为慈善组织发布公开募捐信息超过17万条,募集资金超过500亿元。“人人公益、指尖公益、随手公益”“互联网+慈善”等不断创新的公益慈善形式让慈善事业日渐融入日常生活。  

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以“伪善”面目,利用互联网隐蔽性强、扩散范围广、资金转移快、打击难度大等特点,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实施诈骗。他们有的通过仿制网站、APP等平台虚构政策文件、假冒客服或群友实施诈骗,有的假借“捐赠返现”“捐赠返利”“配捐”“投流”“公益理财”等名义诱惑群众,这些不法行为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损害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慈善事业的形象,应予以坚决抵制和严厉打击。  

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不断加强慈善组织检查和执法工作,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以规范管理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广泛开展“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发展崇德向善、依法兴善的良好局面。  

应该看到,在维护慈善事业“清朗”环境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面对隐蔽的风险,人民群众的每一次警觉、每一次审慎选择、每一次积极行动,都是对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持。一方面,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等诱惑;另一方面则是要认识一些假冒伪造技术和手段,提高辨别能力;再者是要加强信息核查,在捐赠前可通过“慈善中国”平台查询募捐信息,在点击网络链接时注意核实相关信息,发现不法行为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慈善组织也需要承担好自身的责任,确保捐赠的透明性和公开性。  

慈心润万物,善举暖人间。社会各方共同携手,精心培育慈善事业“土壤”,用好“互联网+慈善”优势,让需要援助的群体能够通过公益慈善事业获得支持,让每一份善意和爱心都能在阳光下充分“绽放”。(转自人民网-观点频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