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抢人大战” 更需下好“留人大棋”
“家门到车门、车门到厂门”,春节的年味儿还未散去,多地保障企业用工需求的“抢人大战”已悄然打响。为缓解企业用工问题,不少地方春节前夕就“先人一步”,将招聘会搬到了农民工家门口,通过现场摆台、“直播带岗”,让招工更快捷、就业更方便。招到了人,用工大省们也为务工人员返岗复工做好了保障,包机、包车接人,“就业直通车”使农民工能够从家到企业“点对点”无缝衔接。
春节过后的“抢人大战”,在疫情之前也上演过,但今年“战况”尤为激烈。一方面,是由于疫情期间有不少工人流失,正常的招工渠道也被迫中断,导致用工缺口大、招工难;另一方面则是随着防疫政策优化、稳增长措施发力,拼经济成为各地的重要目标,而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作支撑。
此前,农民工外出务工不但职位信息有限,很多时候只能靠亲友介绍,出行还得抢票,有时甚至不得不购买需站十几个小时的站票,才能艰难达到务工目的地。在当前“抢人大战”衍生出的包机、包车接人等各种人性化服务之下,农民工外出务工可谓便捷了百倍。这种可喜的变化,体现农民工群体地位的变化,也是劳动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的注脚。
但我们要看到,“年年招人年年难”也是不少用工大省企业主们的心病。“招工难”的原因是多元化的,年轻一代的蓝领工人不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安于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作,造成了大量年富力强的劳动力资源“逃离工厂”。而随着中西部的发展、乡村振兴工作有力推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乡就业、创业,这也让部分劳务输出大省的人力资源供给明显减少。
“抢人大战”之所以需要年年打,归根究底还是没有让足够多的农民工成为“新市民”,打工者没在一座城市扎根,自然就会具有高流动性,经过一个春节,他们随时可以寻找条件更好的地方务工。可见,在打响“抢人大战”的同时,更需下好“留人大棋”以降低这种流动性,而后者可能才是标本兼治的长久之计。
各地在抢高层次人才上可谓不遗余力,除了放开落户,更有购房补贴,可这些优惠政策很少能落到当地务工的农民工头上。高端人才当然是一地发展的重要动力,可作为经济运营基础的产业工人,也不应该被忽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不想办法让这些一线的产业工人留下来,假以时日,当地的经济发展恐难以为继。
农民工外出务工,无非是图收入相对较高,可随着劳动力输出地的发展,这种待遇比较优势也在减弱。更何况,在家乡就业、创业,还可兼顾陪伴家人。而年轻人宁可送外卖也不想进工厂,则是觉得流水线的工作枯燥无味,工厂打工缺乏晋升空间和发展前景。归根究底,他们只是某座城市的“过客”和“打工人”,缺乏真正的归属感。因此,他们会在“抢人大战”的各方中“择优录取”,这也加剧了用工的不确定性。
在从“抢人”到“留人”的转变过程中,政策制定者就得对症下药,如在落户、购房、就医、养老、子女就学等优惠政策上,也将农民工群体纳入惠及范围。当农民工真正把一座城市当成自己的家,过完春节后,“回家工作”也就是顺其自然的事了。而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待遇、拓展晋升空间、助力技能提升等措施,就能让更多年轻人在工厂也能实现体面就业。
“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就业市场,说明我们的劳动力资源确实存在配置不当的问题。长远来看,在待遇留人、发展前景留人上更多着墨,或许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种配置失当的难题,让更多的年轻人自愿流向劳动密集型产业。
“抢人大战”只要优惠到位,或许可立竿见影,但“留人大棋”则可能是项时间久、投入大却见效慢的工程,但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未来,各地在打响“抢人大战”的同时,在如何下好“留人大棋”的问题上,恐怕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智慧。
夏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