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社会新闻>详细内容

短视频科普热:科学传播需要“准易趣”

编辑:汤晓雪 来源:光明日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2-01-13 09:54:48 【字体:

  【新闻随笔】

  一段时间以来,各大短视频平台掀起一股科普热,不少院士、教授、专家、学者化身科普主播,以短视频为媒介,激发网友探索科学的热情,科普类短视频正迅速走红。

  知识视频的走红反映了几个趋势。首先,信息传播从文字扩大到视频,不仅拓宽了抵达彼岸的路径,而且开拓了更多新的道路。其次,人们看视频也从追求娱乐转为追求知识,说明相当多的人并非娱乐至死,而是希望提升自我,学会一些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面对这种情况,传播知识的人,无论是主播,还是UP主或作者,就至关重要。正如作品翻译需要“信达雅”一样,科学传播也需要“准易趣”。“准”就是对科学知识的解读和诠释是准确的,至少是符合目前主流科学界的认知和观点;“易”就是让深奥的科学知识容易理解,让人能听明白,能弄懂;“趣”就是生动活泼,同时具有文学性、高雅性,由此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中科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的海洋知识科普视频在各大平台走红正是得益于“准易趣”的特点。他认为,理想的科普境界是“一个小时,就一张嘴,也没有PPT这些辅助道具,今天盯着听,明天还想来,这才叫本事”。

  大科学家的讲解看起来是率性而为,“心骛八极,神游万仞”,但无疑在准确性上更能把握尺度,更知道准确点何在,因而能随性自由发挥,既能举重若轻地阐述本学科的知识点,又能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点以及生活事件,信手拈来,辅助解说,既生动又风趣。

  因为某一知识点的原理很可能就是科学家本人发现的,或者主播和作者至少是这一专业和领域的深耕者,知深浅,明高低,更知难度。再加上有文学素养的加持、古典诗词歌赋的功底、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有播音员的技能,由此打造出来的视频和作品才是精品,才能让人欲罢不能,迫切期待下一期作品。

  此外,诸如家庭场景下心脏复苏等急救知识的科普视频只要有通俗讲解,同样会受到公众欢迎。这是专家学者的知识视频受公众热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内容具有实用性,不只可以提升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健康,还能在紧急和危难时刻拯救生命。

  公众对知识视频的热捧意味着这是一个极为广阔的市场,也是一片蔚蓝的海洋,值得院士、专家学者和科学传播者去开拓、去耕耘、去创造。但是,从现在的情况看,院士、专家做视频做主播也还只是一种“副业”。如被百万粉丝亲切地称为“吴姥姥”的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也只是在退休后做科普,汪品先院士同样如此。即便有在职的院士、专家做主播,也只是其研究工作之外的一种业余行为。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做科学传播的评价体系与科学传播者的付出并不吻合,因为这些视频不会被算作工作成果和业绩,视频的点赞量、转发量,都不是评职称、晋级的根据。此外,做科学传播的工作是否能获得经济回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普参与者。受众市场的需求固然是促使专家学者做视频或写大众传播文章的动机,但是,如果不解决评价机制等问题,可能这片蔚蓝的大海还不足以吸引更多的弄潮儿。

  (作者:张田勘,系科普作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