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社会新闻>详细内容

有助对抗“水稻癌症” 科研人员发现植物与病原菌“作战”新路径

编辑:汤晓雪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1-12-16 11:38:03 【字体:

  

有助对抗“水稻癌症”科研人员发现植物与病原菌“作战”新路径

  稻瘟病病圃发病情况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供图

  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16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何祖华研究团队的一篇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一条全新的植物免疫的基础代谢调控网络,为水稻抗病育种提供了新思路,有助减少农药使用。

  作为水稻的“癌症”,稻瘟病会造成水稻的减产甚至绝产。何祖华研究员介绍,稻瘟病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生,有可能会引起大幅度减产。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每年因稻瘟病造成的损失高达水稻总产量的10%,中国不同稻区均是稻瘟病的易发区。

  使用化学农药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挖掘和培育新的广谱持久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较为经济、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何祖华团队发现,植物细胞内的免疫受体NLR,会与病原菌展开“战斗”,以保护另一个有助抗病的水稻免疫调控蛋白PICI1,从而筑起防卫化学物质“堡垒”,提高植物抗病性。

何祖华研究员指导学生进行水稻田间接种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供图

  何祖华研究员指导学生进行水稻田间接种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供图

  研究团队综合运用农学及遗传、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实验技术平台,鉴定到这个新的水稻免疫调控蛋白PICI1,并发现水稻免疫调控蛋白PICI1有助抗病激素——乙烯的生物合成,从而调控水稻的基础抗病性。

  研究团队分析了3000份水稻品种的基因组数据,挖掘到水稻免疫调控蛋白PICI1优异的田间抗病变异位点,为水稻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靶点。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农作物病害频繁发生。该研究通过加强水稻的化学防卫代谢网络,让水稻加强“自身抵抗力”避免得稻瘟病,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策略。

  据悉,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博士后翟科然、博士研究生梁迪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何祖华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完) (记者 郑莹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