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摆脱“身高焦虑”:引导孩子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
在长高贴吧里,张欣坚持给孩子运动打卡快4年了,每天摸高跳从100下增加到200下、每天跳绳从1000个增加到2000个,除此之外,还练习游泳、篮球、跑步等运动项目。
两年前,张欣的女儿被检查出性早熟,当时身高144厘米。张欣带着孩子去了多家医院确诊,结论显示,如果不干预,孩子未来身高预计将停留在150厘米左右。
身高164厘米的张欣,无法接受孩子的未来身高。“当下拼娃时代,学习成绩、特长、相貌等都是竞争要素,身高也不例外。”张欣说,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兼具外貌和能力呢?
现如今,有很多和张欣一样为孩子身高焦虑的年轻家长,他们除了通过饮食、运动、睡眠指导等传统方式帮助孩子增高外,甚至有人病急乱投医,导致临床上生长激素超范围使用,由此对青少年身体健康带来的隐患不容忽视。
平均身高不断增加 家长不愿孩子被落下
为什么孩子一定要高,家长才放心?多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青少年的平均身高不断增长,如果明显比同龄人矮小,不论是成长过程中自信心的建立,还是将来的就业、婚恋交友都会受到影响,毕竟“身高歧视一直存在”。
今年9月3日,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对全国31个省(区、市)随机抽样调查了37.4万多人的统计数据显示,与2014年相比,2019年全国7-9岁、10-12岁、13-15岁、16-18岁、19-22岁男生身高分别增加0.52厘米、1.26厘米、1.69厘米、0.95厘米和0.81厘米。同样年龄组女生身高分别增加0.72厘米、1.24厘米、0.97厘米、0.80厘米和0.62厘米。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年末,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项对全球儿童青少年身高和肥胖趋势的研究报告。 结果显示,中国19岁青少年平均身高为东亚第一。过去的35年间,中国19岁男性的平均身高增加了8厘米,达到了175.7厘米;中国19岁女性的平均身高也增加了6厘米,达到了163.5厘米。
在社会上,不仅很多职业在招聘时对身高有明确要求,一些文艺作品还会将身材矮小当作笑料嘲讽,还有的演艺明星也时常因为身高问题被网友拿来说事。对此,今年20岁、身高150厘米的张雨桐很感慨。她说自己从小就是“倒霉的小个子”,一直生活在身高歧视的阴影下。
小学时,张雨桐想参加演讲比赛,但老师说她身高太矮,没有整体竞争优势。初中时,她学习成绩好,口才也不错,报名参加辩论赛,再次因“身高太矮没有气势”被淘汰。高中时,因为有舞蹈功底,张雨桐报名参加啦啦队,可老师看她站在队里实在不搭调,最后选择了个子高但肢体不太协调的女孩。
身高带来的心理阴影伴随着张雨桐长大。现在,上大学的张雨桐很少参加社团活动,她甚至担心自己再努力也抵不过身高的劣势。
今年25岁的广州小伙张默,是朋友眼中的优质青年,会两门外语,工作稳定,生活规律,喜欢运动,家境殷实。但相亲时,女方一听到他的身高不到165厘米,直接就表示不予考虑。张默感叹地说:“当你不到一米七时,你才会懂得男生身高有多重要。”
家长易陷入增高骗局或药物滥用误区
为了孩子能长高,张欣加入了多个线上长高讨论群,关注了多个相关贴吧,跟“同病相怜”的家长交流。在这些“长高群”里,家长们有一个共识:学习有一辈子时间,长高只有关键几年,错过了就没机会了。
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公众号今年4月发布的文章记载,每年春天,该医院内分泌科都会迎来一个就诊的小高峰,家长纷纷带着孩子到医院咨询长高的秘诀。让内分泌科副主任黄轲感到惊讶的是,一位病急乱投医的妈妈,为了孩子能长高,在一家私立医疗机构的忽悠下,不仅开了一堆高价药,还给孩子做了进口针灸、生物磁疗、穴位埋线等治疗。一年下来,竟整整花了48万元。
但经过黄轲的综合评估,这个孩子在“治疗前”估计自然生长也能长6厘米左右,这意味着砸下去48万元“重金”,1年也就多长了1厘米。黄轲表示,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身高越来越重视,一些不良机构就趁机钻了空子,家长要选择正规的医院,警惕陷入类似的骗局。
尽管大部分负责任的医生都会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尊重遗传规律,不要盲目追求越高越好,但部分“盼长心切”的家长,不顾超范围使用生长激素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健康隐患,掉进滥用药物的误区。
赵洁女士的儿子被检查为生长激素缺乏症,医生建议其注射生长激素。之后,她的女儿被诊断为性早熟,预测未来身高在159厘米左右。在医生看来,这个身高属于正常范围,不必使用生长激素。赵洁却希望借助药物为女儿的身高“美容”,在被公立医院拒绝后,她拿着病历去民营医院购买了生长激素。
赵洁说,在她参与的生长激素线上交流群中,不少家长拿着孩子在医院的就诊病例去小医院拿药,这其中不乏医生建议先对孩子进行观察和生活调理的情况。
“我们是治病,不美容身高。”吉林省长春市儿童医院矮小、性早熟门诊主任医师刘静说,临床上生长激素主要应用于矮小症或性早熟,但不是所有身材矮小的孩子使用生长激素就一定有效果。她表示,遗传身高占60%-70%,后天因素占30%-40%,适用生长激素的孩子只是少数,用生长激素“美容”身高,非常不科学,还可能产生副作用。
中国儿科杂志发布的《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显示,使用生长激素后,运动增多时易引起股骨头滑脱、无菌性坏死,甚至严重的可致跛行。记者搜索中国裁判文书网发现,有多起因为医院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治疗,导致就医者患上糖尿病,引发医疗纠纷的案件。
重庆展望未来骨龄检测科研所每天能接到1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儿童骨龄片,暑期时每天能接到200多张。所长徐永剑介绍,其中有不少孩子的骨龄被错误鉴定,孩子被认为性早熟,未来长不高,进而错误使用了生长激素,引起过度肥胖和情绪烦躁。
“家长在决定是否要给孩子使用生长激素时,一定要问清楚医院使用哪种骨龄检测标准,或找专业的骨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徐永剑建议,目前骨龄鉴定标准五花八门,如果使用旧标准,或是医生专业水平不精,或者心术不正想推销药品,则极容易出现数据差异较大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给孩子用药,也是对其健康不负责任。
比起身高 能力和才华更重要
“家长喜欢拿孩子跟同龄里最高的比。手指头都有长短,为什么非要做中指呢。”吉林省大型综合三甲医院一位不愿具名的儿童内分泌科专家说,当下家长们对孩子的身高越来越重视,都不愿孩子的身高输在起跑线上。
在30多年的临床研究中,这位专家观察到,身材矮小会给儿童带来诸如抑郁、自卑等不良影响,尤其在情绪易波动的青春期。 他曾接诊过一位患者,因为个子矮没有威信和号召力,一直当不上班干部,很受打击,找不到自信和存在感。
这位专家建议,家长要引导孩子接受自己的身高、外表,自我接受程度高,就不容易被周围环境影响。与此同时,他提醒家长更应该注重孩子个人能力和才华的培养,这才是赢得尊重的关键要素。
该专家还建议,家长们不要过度焦虑孩子身高,除了身高歧视,在就业和婚恋等领域还会有性别、相貌、年龄、地域等歧视,呼吁社会减少和消除歧视的同时,培养孩子有强大的内心更重要。
刘宇的儿子今年7岁,身高120厘米,是班级里的小个子。刘宇和妻子都不高,孩子身高偏矮,在夫妻俩的意料之中。刘宇也焦虑过孩子的身高,但他不愿把紧张和压力传递给孩子。虽然他和妻子都是人群中的“小个子”,但并不影响他们事业成功、生活幸福。
为了不留遗憾,刘宇和妻子非常重视孩子的饮食和运动,而对于一切保健品和药物治疗都不考虑。自身的成长经历让刘宇知道,身高不能决定未来,孩子不可能处处见长,引导孩子爱自己本来的样子,丰富自己的经历和见识才是最重要的。
反观自己和周围朋友的经历,张欣释然了很多。张欣的丈夫身高168厘米,虽然外貌不占优,却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受到上级重用,对家庭也尽职尽责。张欣还有很多个子不高的朋友,同样事业成功、家庭美满。
“矮个子一样可以拥有美好生活。”张欣对此深信不疑。可让她哭笑不得的是,很多家长在交流群里一边摆事实讲道理安慰彼此不要过度焦虑,一边各种尝试和努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再高一点儿。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家长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