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畸形“饭圈”文化:是什么让明星迷失自我
● 粉丝对明星爱之疯狂、盲目,因“爱”而产生的种种极端行为,不禁让社会大众反思:演艺圈乱象以及一些明星迷失自我乃至违法犯罪,是不是也与这些粉丝的盲目追捧有关
● 深陷“饭圈”的很多都是学生,他们在追星方面很“拼”,不仅凌晨签到抢第一名,而且还要做大量任务,包括为明星打榜、投票刷数据,购买明星代言产品等。而不良资本才是畸形“饭圈”文化、唯流量论的幕后推手
● 整治演艺圈乱象,要将流量明星乱象和“饭圈”文化乱象一起整治,才能净化行业环境。粉丝们若真为自己的偶像好,更应理性追星,盲目追星往往会对明星造成“捧杀”效应
前不久,吴亦凡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让很多人始料未及的是,在公安机关对吴亦凡以涉嫌强奸罪刑事立案乃至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后,仍有部分粉丝涌至司法机关门口请求探望吴亦凡,甚至喊出“解救”吴亦凡等狂谬之言。
粉丝对明星爱之疯狂、盲目可见一斑。而一些粉丝因“爱”而产生的种种极端行为也常常见诸报端。这不禁让社会大众反思:演艺圈乱象以及一些明星迷失自我乃至违法犯罪,是不是也与这些粉丝的盲目追捧有关?
近期,“饭圈”(粉丝圈子)乱象被列入有关部门的整治范围。粉丝追星到底有多疯狂?对演艺圈乱象是否也负有责任?带着这些问题,《法治日报》记者走进“饭圈”并采访了业内人士。
粉丝为明星做任务
“饭圈”文化畸形化
小郭是来自湖南的一名大二在读学生,自从观看了某选秀节目后,就迷上了其中一位选手。除了每天蹲零点微博超话签到、买周边产品之外,小郭还会和“饭圈”的粉丝们一起,为选手代言的产品刷销量,最多一次她买了3盒明星同款护发精华,花了4260元。“不肯花钱花时间,怎么能说爱‘哥哥’呢?!”小郭理直气壮地说道。
《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注意到,深陷“饭圈”的很多都是学生。
天津高二学生小王在追星方面可谓很“拼”,不仅凌晨签到抢第一名,而且还要做大量任务。
粉丝还要做任务?小王向记者介绍说,首先是卡黑、控评,就是当喜欢的明星出现负面信息时,通过向网络平台集体举报对方发言不当、到对方微博下留言反击甚至辱骂、大量发帖澄清等方式,达到限制对方发言、控制舆论的目的。
其次是打投、冲量,即为明星打榜、投票刷数据,让喜欢的明星保持高人气或在比赛中胜出。
最后是买明星代言的产品,不仅要买而且要达到一定的量,买了产品之后截图打卡发微博,明星出专辑则多买几张凑吉利数字。
让记者颇为诧异的是,购买明星专辑还有“不寄回”之说。
什么是“不寄回”呢?按照小王的指引,记者登录了一个自称“为娱乐公司和粉丝后援会提供包括在线交易、传播管理、活跃度管理和明星福利互动等一站式的便捷互动工具”的软件OWHAT。在这里就有所谓的“不寄回”服务,即粉丝购买明星多张专辑支付费用后,对方不寄出任何东西,宣称“不寄回”的专辑会通过捐赠等方式为偶像进行宣传,实际上就是花钱冲销量。
据了解,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很多粉丝支付了大量的金钱,往往还冲突不断。
在黑龙江读大三的小李告诉记者,为了给偶像打投,她最多一个月花费上万元,自己则吃了一个多月的麦片。
当记者与小李谈及另一个明星(与小李喜欢的明星一样都是“小鲜肉”)时,小李突然激动起来,连珠炮似的盘点起那个明星的种种“黑料”来。
小李告诉记者,因为喜欢的明星不同,和同学、朋友、网友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就算同在一个“饭圈”,如果有人对“哥哥”哪怕有一点点质疑,都会被群起而攻之,“因为在大家眼里,‘哥哥’应该是完美的”。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认为,不能全盘否定“饭圈”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一方面,“饭圈”满足了粉丝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为粉丝的情感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另一方面,通过加入特定的“饭圈”,参与到偶像的塑造中去,可以让一些粉丝形成身份认同。
“但近年来在一些资本和平台的利益裹挟下,在流量至上的错误导向下,‘饭圈’文化出现了畸形化倾向,不断挑战着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一些粉丝盲目追求流量,甚至进行数据造假,破坏正常的行业竞争秩序,严重影响文娱行业生态建设,也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郑宁说。
粉丝过度神化偶像
资本助推行业乱象
“盛世美颜”“人间绝色”“天使歌喉”……记者看到,在各大网络平台的明星评论区里,在明星出演的节目、作品的评论中,充斥着大量溢美之词,整齐划一。
多位群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法理解此现象:现在有些流量明星,流个泪就被称赞演技好,还要上个热搜,却不以“抠图”演戏、台词念“1234567”为耻。
受访的专家们指出,粉丝们对偶像盲目的爱,让他们忍受不了自己偶像受到任何一点批评,“饭圈”常常开展大规模控评,导致广大观众的真实声音、对作品的反馈被淹没,不仅无助于明星反思和提升演技、才艺,也容易让明星产生错觉、迷失自我。
在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看来,“饭圈”之所以乌烟瘴气,原因有三:明星是人不是神,但粉丝却自发地或受引导地将其奉为神;明星之间有竞争,粉丝作为“信徒”就加入斗争甚至主动挑起斗争;粉丝不允许任何人亵渎自己偶像,有组织地限制他人表达不利于偶像的言论。
“这种过度的神化,形成了一种畸形的‘饭圈’文化,它拥有强大的线上线下社会动员能力,还有不断破圈的趋势,逐渐延伸到各个领域,带来一系列不良的社会影响。吴亦凡事件甚至已经展现出‘饭圈’文化中带有不良宗教色彩的一面。”朱巍说,“饭圈”乱象正是导致演艺圈乱象的重要原因。
国家一级导演、中国电视剧导演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车径行认为,在盲目追星的背后,实际上是利益群体的一场资本盛宴,粉丝只是处在利益链的底端。
郑宁进一步解释道,很多平台在推出选秀类综艺节目时,会通过游戏规则的设定传递“艺人的价值取决于粉丝的数量和消费能力”的讯息。一些粉丝为了让自己崇拜的偶像脱颖而出,即便囊中羞涩,也要倾力为偶像集资应援打榜,哪怕这种集资最终会因流程不透明、去向不明而血本无归、不见成效。
专家们指出,不良资本才是畸形“饭圈”文化、唯流量论的幕后推手,进而导致一些明星迷失了自我,不是专注于提升自我修养、精进专业能力、创作好作品,而是靠炒作、绯闻、出格言论、炫富吸引眼球,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
车径行透露,曾经遇到某位流量明星,参演要求提供各种保障,仅一顿饭的标准就是1500元,若剧组不答应她的要求,她就不来参演。她不参演,投资方不同意,将来卖剧也可能困难,如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恶性循环之下,实力派演员无人问津,流量明星横行,出事的越来越多,优秀的文艺作品越来越少。
4月19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2020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去年全国播出电视剧21.27万部,播出影视剧类电视节目时间达873.12万小时。但在海量的影视节目里,经典之作屈指可数。
“明星应该心怀正义,做社会道德的模范。粉丝们若想真为自己的偶像好,更应理性追星,盲目追星往往会对明星造成‘捧杀’效应。”车径行说。
追星乱象亟待整治
坚决抵制拜金主义
在车径行看来,一些明星在粉丝的盲目崇拜和追求下迷失了自我,作为公众人物,他们本应该奉献社会而不是各种索取,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遵守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楷模,而不是凌驾于粉丝、社会公德甚至法律之上。“明星的管理有难度,但绝对不能因为管理困难而放任。”
郑宁认为,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名利双收,有着巨大社会影响力,应谨言慎行,承担更高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
专家们指出,整治演艺圈乱象,要将流量明星乱象和“饭圈”文化乱象一起整治,才能净化行业环境。
实际上,大规模的整治行动已经开始。
9月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要求,禁播偶像养成类节目,坚决反对唯流量论,选秀类节目要严格控制投票环节设置,不得设置场外投票、打榜、助力等环节和通道,严禁引导、鼓励粉丝以购物、充会员等物质化手段变相花钱投票,坚决抵制不良“饭圈”文化。
而一个月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已部署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网络综艺节目专项排查整治,要求坚决抵制追星炒星、泛娱乐化等不良倾向和“流量至上”、拜金主义等畸形价值观;进一步压实网络综艺节目制作和播出机构主体责任,加强对粉丝群体正向引导,强化平台“水军”“黑粉”治理。
国家网信办部署开展的2021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中,也包括“清朗·整治网上文娱及热点排行乱象”专项行动。
8月27日,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重点包括“取消明星艺人榜单”“规范粉丝群体账号”“不得诱导粉丝消费”等10项举措。
朱巍表示,上述一系列举措,有助于推动文艺工作者回归初心,构建积极向上的明星和粉丝关系。
“量变决定质变,粉丝可以喜欢明星,但必须有限度有底线。”车径行认为,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粉丝特别是未成年粉丝,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追星不能盲目,多少为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卫国英雄,他们才是真正的明星”。
同时,车径行也提醒艺人,做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做主流价值观的弘扬者和守护者;遵纪守法,不违背公序良俗,不陷入“流量”的窠臼,不漠视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大众眼里的明星、心中的偶像。
□ 记者 韩丹东
□ 实习生 杨蕙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