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习,你的目标达成了吗
暑期实习快结束了,更多的夏天即将到来,你是否感到有所提升,磨炼出了高韧性“大心脏”?
---------------
每天冲刺的那个月,让我提前升级了“出厂配置”
凯 莉
如果说很多同龄人的实习初体验是“温和启蒙式”的,那我的第一份实习“实战感”则过于强烈。
大二那年临近暑假,全班同学都在兴奋地憧憬着即将到来的实习。师兄师姐提前“打预防针”,说一两个月时间,很多单位不会太把学生当回事儿,顶多让你端茶送水,干干杂活,结束时领个说得过去的鉴定就不错了。
我报名去了当地的电视台。由于报名竞争的大学生很多,等我接到录取通知,时间已临近七月底,这意味着我只有一个月可以干活了。报到的第一天,我怀揣佛系心态,盼着每天能分配到一点点任务就心满意足了。
一进办公室,只见一群编导拿着材料奔来走去,一刻不停地接打电话,感觉没人有空搭理我。坐了10分钟,一位老师拎着一大包录像带,气喘吁吁跑进来,环顾四周,目光落到我身上。我立马站起来:“老师好,我是新来的实习生,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吗?”老师顿时两眼放光,紧皱的眉头瞬间舒展,大声说:“太好了!就是你了,跟我走。”
我既紧张又兴奋地默默跟在老师后面,一路走到机房。那里已经有很多编导围在三排编辑机前,聚精会神地剪片子。老师问:“你学过后期剪辑吗?”我点点头:“在学校上过两学期的课。”“那就好办了,我们要赶紧剪辑刚录完的一期节目,你跟着我学。”
那天老师带着我剪了3小时,我一边辅助一边记录,随时搜索素材发给老师。临近傍晚,正当我心花怒放地感到首日收获竟如此巨大时,老师站起身:“不行,我必须上楼开一个紧急会议。我告诉你这片子接下来十分钟的要点,你来做。”
我几乎瞬间“石化”!第一天来实习,竟直接让我承担这么重要的任务,搞砸了咋整?还没等我演绎波澜壮阔的内心戏,老师拍拍我肩膀:“看好你哦,加油。不懂就问旁边的后期老师。”然后一阵风似的离开了。
我战战兢兢地开始操作,起初内心是绝望的,已经脑补起干砸后被老师直接扔出去的悲惨画面。但是显然,除了尽力做下去,我也没有其他选项了。
一个小时后,老师出现了,看看我的成果,露出满意的神色:“不错,上手很快。明天我们到录影棚录下一期节目,你也去现场协助。”
那天回到学校宿舍,室友听我说了首日的经历,都很震惊:“电视台如此用人不疑的吗?”“你们老师心好大!”
次日早8点,我比约定时间提早半小时到达,那位老师及很多工作人员已经在忙碌了。老师给我讲了一遍这一天我要做的工作,包括接待录影嘉宾、送资料、对流程等。然后,那天我一分钟都没闲着,连吃盒饭都在看流程文件,和嘉宾们打电话确认时间。
在化妆间,有一位等候的嘉宾看着我问:“姑娘多大了?看着很小啊。”我说:“今年大二了。”对方很惊讶:“年纪轻轻就在电视台做这么多事啦?不错不错。”
那天录完节目,已经差不多夜里12点了,我们还要一起打车回台里送录像带,开个会。老师原本让我先回学校,我说:“毕竟我只实习一个月,机会难得,想完整感受一下电视台工作的全部流程。”
我来这座大城市上学两年,第一次见证了零点之后市中心的模样。街上路人稀少,电视台依然灯火通明,窗外璀璨的天际线灯光都熄灭了,而后期机房里全员到齐,沉浸在热腾腾的加班氛围中。
这样的场面非常“人间真实”,很像都市职场剧的画面,头一次实习的我感到莫名踏实和愉悦。我终于把课本知识付诸实践了,更靠近这座大都市的内在“灵魂”。原来,自我实现这件事,如此令人热血沸腾,比吃喝玩乐有意思太多了。
后来,我每天的工作越来越多,甚至独立做了好几个采访,参与找选题,外出拍摄,得到了导演们的夸奖。
实习结束那两天,我去领鉴定,没想到,带教老师给我的表格写满了,都是肯定和鼓励的话。 第一天让我直接上手干活的老师走过来说:“怎么样?这个月苦坏了吧?毕业后怕是不敢来上班了。”我说:“我反而觉得,自己是蛮喜欢过刺激的人生的。”
我忍不住多问一句:“您为什么第一天就让我做那么重要的工作呢?”
老师一笑:“因为你是少有的主动问我们要活儿干的,看你那样子,就知道你靠谱,也会努力。实习生越靠谱,机会就越多。”
毫不夸张地说,那个夏天,我一个月积累出3个月的知识量,每个小时都在“打仗”。正是充满挑战的暑期实习,让我提早感知到了这个行业的真实挑战和魅力,提前升级了“出厂配置”,从而有规划地度过后续的大学生活。
40页PPT任务,是我找领导“要”来的
宇 迅
你信不信,我的暑期实习任务,是我这样一个小实习生找领导“商谈”的结果?
这听起来好像有些“狂”,毕竟大部分实习生都是老老实实按照领导要求完成任务,主动提出想做特定工作的似乎并不多。但我目标格外明确——做我觉得真正能创造价值的事,锻炼咨询业务能力。若只是做一个干杂活的“小透明”,实习意义不大,不如回家看书。
但这个目标并不轻松。作为一个经济学专业的大三学生,我对咨询业很感兴趣,加之上学期刚选修过管理咨询类课程——曾在麦肯锡工作多年的老师教授的整套流程还在脑海中盘旋,我迫不及待地想用实践检验理论。可惜的是,由于时间较短,我没能找到合适的咨询公司。在排除一些诸如数据、运营等与目标方向不甚相符的offer后,我最终入职了国内某电信运营商,成为CDN团队商业发展的实习生。
“商谈”契机来得偶然却恰到好处。到单位第一天,我参与旁听公司的项目讲座,台上老师对于技术部分讲得头头是道,却在提及技术商业应用与前景部分时草草带过。这令我非常困惑,商业前景明明是项目运作中十分关键的一环,为什么没有展开具体讨论?
带着心底的小疑惑,我主动去找领导讨论,他告诉我:技术的商业模式目前构想并不成熟,还在不断修正,况且技术部分工作繁重,团队人手不足,分身乏术。
我迅速捕捉到其中的关键点——商业前景分析重要,但部门技术员工“嫌麻烦”不想碰,而我恰好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可以跳出公司内技术人员的行业成见,用咨询师的逻辑审视项目。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和公司共同成长的项目,能充分实践我在课程中学习的方法,为何不试试看?
深思熟虑后,我在讨论之后主动请缨:“能不能让我和你们一起做些相关的分析呢?说不定商业咨询的逻辑能够带来不一样的角度或思考。”
当时的我心中忐忑,或许领导并没有这个需求,主动提出会不会不合适?我只是一个实习生,团队会不会愿意将重要数据交给我分析?好在讨论结果令我欣喜,领导觉得我的想法很有意思:“好啊,你来尝试做一下。”
伴随着这句话,我的“社畜”生活“预体验”正式拉开了帷幕。每天早7点被闹钟唤醒,匆忙洗漱买好早餐,我便汇入早高峰浩浩荡荡的人潮,经历漫长的50分钟地铁到达公司。习惯于提前做好计划的我,在项目开始时便将6周实习时间细分为三个阶段,并在每一阶段设置具体任务,逐一击破。
计划制定得很顺利,但实习对我而言依然是个巨大的挑战。由于计算机背景薄弱,我对于相关技术闻所未闻,却需要在短时间内弄清楚并完成领导提出的需求;公司人手紧缺,也意味着我需要独立撑起整个报告的调查与写作。
综合调研和分析之后,我将前期市场调查部分瞄准技术发源地的美国,并沿着这条线索进行深挖。这时,学校线上商业图书馆的资源成了我的得力支撑,可以借助学生账号搜索必要的数据,并在一些专业的第三方科技论坛网站寻找所需的“蛛丝马迹”。仅仅把相关技术内容摸清楚这一件事,就耗费了我整整一周的时间。
尽管压力不小,我还是感受到了开拓与探索的快乐,以及面对未知与挑战时的隐隐兴奋和志在必得。调查没有我想象中的枯燥,反而随着新技术、新场景的发现,变得越来越有趣。或许当一个人怀着热爱去做感兴趣的事情时,再辛苦的过程也是享受。
疫情的反复让生活充满了变数。为了不影响原定的返校计划,我制定了规避风险的“Plan B”,对工作安排做了微调。正好卡在疫情渐起时刻,提前完成项目,并整合了近40页的PPT,向领导做了汇报展示。我的成果超出了领导的预期,他对美国市场调研和5年战略规划部分赞赏有加,甚至希望我回到学校后继续合作。
纵观这次实习,遗憾自然也存在,比如,由于部分数据的缺乏,报告并非十全十美。但我依旧很满意:实习目标基本实现,课程方法得到运用,还通过自主调查与访谈收获了宝贵的行业认知,磨炼出高韧性“大心脏”。或许,积极主动地去争取,努力为公司创造价值,从中提升自己、有获得感,正是实习的最大魅力。
Cathy说,新助教很棒!
逐 犀
Theo在得知我本想在暑假实习,却又最终放弃了之后,立马询问我是否要做他的暑期课程助教,他圆圆的脸上挂着标志性的憨笑,那神情仿佛在说:“为什么不呢?”我当晚就表示愿意,而Theo秒回“太好了!”我感觉自己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计划彻底改变。
Theo是我在美国读研期间的教授,后来也成为我毕业论文的导师。他亲切、热心,要求他所有的学生都直呼他的名字,这使我如今已经记不起他的姓。也许因为我是外国学生,而且成绩不错,我甚至觉得他给我的笑容比其他学生更多。
其实,在是否要实习这件事上,我犹豫了很久,那时的我一心想要完成学业后回国,因此海外实习本不在我的计划之列。不过,留学生们总在传“没有实习的留学生活是不完整的”,又令我有点纠结。我希望通过实习,看看那个叫作“职场”的世界到底是何模样,但一下子按照“社会人”那样生活,我又有点胆怯,是否会遇到想法奇怪的人、效率低的人、粗鲁的人、傲慢的人呢?而我是个特别不擅长跟人打交道的人,更何况对方还是外国人。思来想去,我最终还是决定回国,享受一个普普通通的暑假,而也就是在做决定的这天,我遇到了Theo,一切突然改变了。
于是我成了Theo的助教,主要工作包括准备课程材料、批改作业、协助教授答疑以及偶尔组织课堂讨论等。幸运的是,我曾担心会遇到的那些难打交道的人并没有出现。麻烦的是,我依然不擅长也不喜欢与人交流,能不发言尽量不发言。用“脱缰的野马”来形容本科生是再合适不过了,他们分为两种:一种是“脱缰的野马”,另一种是脑袋里住着一匹“脱缰的野马”。
Theo告诉我,当助教并不容易,需要有责任心、耐心和好奇心,思维要跟得上学生,即使他们的想法在你看来是幼稚和荒唐的,也要努力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思考,追溯寻找真知的过程。
沟通交流是老师最重要的技能,而我实在太缺乏了。我跟Theo唠叨起工作的麻烦,他依然是憨笑着,脸上的信任没有减少一分。“我都注意你一年了。”Theo说,“你的作业和考试成绩很好,对于国际生来说十分不易。可是我也看到你在课堂小组讨论和实践课时非常沉默,你害怕说错吗?还是觉得自己是外国人,沟通会有障碍呢?如果是前者,我要告诉你,课堂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关于知识的探讨;如果是后者,我觉得在与你单独交谈时十分惬意!也很开心。你跟别人日常交流根本没问题,放开自己,去沟通,去协作,这没什么难的。”
之后的日子里我继续与“脱缰的野马”们为伴,努力与他们分享知识,一同思考,并逐渐感到乐在其中。我还注意到了一个不爱参与讨论的女生,我对她说,“干吗不说话呢?害怕说错吗?你看我是个外国人,都在使劲说,你又怕什么呢?”
后来的一个周末,我去Theo的家里讨论课程内容,用一个上午完成了工作之后,Theo留下我吃饭。Theo的妻子和他一样亲切爱笑,端上一份份我叫不出名字的菜肴之后,跟我攀谈起来,把我当作了“中国通”。那天下午,Theo还带我参观了他家的小型农场,坐在草垛上吹风看云时,Theo突然问我:“假期过得如何?”还未等我回答,他又补上一句:“对了,Cathy那天在我的办公室夸奖他们的助教来着,说他很棒!你看,这并不难,你可以做到的,不是吗?”我稍稍一愣,想起那位不爱说话的女生……我想,这个假期真的过得不错。
回国后,我又陆续做过几次实习,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当助教的经历。对我而言,那不仅是一次实习,更是一次突破自我的尝试。我也时常会想起Theo对我的鼓励,他对我说过的那些温暖而富有智慧的话始终留在我的记忆里,一字一句都不曾丢失。
一直忙到天黑,却没人感到疲倦
王俞欢
7月的尾巴,正是暑假味道最浓的时候。打开朋友圈,许多人晒着海边旅行、夏夜烧烤的图片,一条“法罗群岛日”的推送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是我实习时的“前同事”发的。
每年7月28、29日,是丹麦自治岛领地法罗群岛最热闹的时节,生活在遥远大西洋中央的法罗群岛人会举办盛大的游行活动,人们唱歌、跳舞、共享美食,纪念他们的节日。
初识法罗群岛也在一个阳光耀眼的夏天。前年7月,我刚到丹麦驻华大使馆媒体和公共外交部实习,leader告诉我,接下来的一周都要为“法罗群岛日”做准备。我开始着手查资料,这片藏在东北大西洋的神秘岛屿,居住人口不到10万,却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议会。
一周之后,我和实习的同伴在使馆的社交媒体上讲了十几个故事:从国王统治的历史到获得自治权的今天,从纯净的海水到三文鱼美食,地球另一端的法罗群岛人似乎就生活在我们身边。那个夏天,第一任法罗群岛驻华代表抵达中国,他脱口而出的法罗语、带来的装满北极贝和三文鱼的大冰柜、办公室外悬挂的法罗群岛旗,都好像让大西洋的海风吹到了北京。
这样的体验让我感到新奇。以往在新闻和课本上看到的“外交”变得不再那么抽象,国家间的交往也不再那么模糊而宏大。外交官们每天接待中外企业、政府官员,传送公文,和实习生坐在一起吃外卖、开玩笑,原来国际关系有时也不过是人际关系的放大。
除了在社交媒体上“讲故事”,那个没有疫情的夏天,线下文化活动也格外丰富,这是开展对外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我最喜欢和同事们一起接待来自各行各业的参与者。8月的一个傍晚,几位音乐家来到使馆的后院,为中丹合作的歌曲专辑做宣传。那天的观众很多,有记者、幸运观众,还有音乐制作人,我们提前准备好了糕点饮料,端着大大小小的盘子在厨房和走廊穿梭,为第一次来到使馆的客人指路,和来自丹麦的实习生交流大学生活,还忙里偷闲与喜欢的歌手合影。那天我们一直忙到天黑,却没有人感到疲倦,凉爽的晚风、此起彼伏的蝉鸣、久久没有散去的歌声,都让这份工作染上了浪漫的气息。
虽然大多数时候,我的任务都是翻译、写稿和编辑,但每一天都能听到来自欧洲大陆那头的新故事,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和我们一样,正在为了保护环境、性别平等和多边合作努力奔走,枯燥的工作就添加了理想主义色彩。
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抬头仰望天空,不要沉陷于单调的生活而丧失对广阔世界的关心,这份实习经历,恰好能让我对纷争不断的国际关系抱有更乐观的期待。夏天之后,我继续留下来,在小庭院里举办了圣诞公益市集,在798园区中做破冰游戏,邀请小朋友画出他们心中的美丽世界。即便转年而至的疫情让这份美好难以重现,但实习的意义对我来说已足够。
此后,“外交”这个词不再遥远如空中楼阁,当看到外交官与政府和民众日益密切沟通往来,我似乎更能理解外交之意义所在。在如今因疫情而变得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那个夏天播种的和平与友爱,已深埋进我心底。
暑期实习早已结束,更多的夏天正在到来。在拥挤的人潮中踏上地铁、在夜色下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当日复一日的实习生活悄悄结束,我看待世界的眼光也变得不同。
拿到八个学分,但心存遗憾
加 利
说来惭愧,在“入学即内卷”的大学生涯里,我的第一份暑期实习并没有多么宏伟的目标和细致的规划。那是在大三暑假,我进入了互联网公司,最初目的是为了本科专业实习的8个学分。
实习是开启一段校园通向职场的过渡桥梁,也是知识实践与技能学习的绝佳方式之一。旁观周围同学,几个月内轮换不同大厂“刷简历”的有之,借助大量实习进行职业“试错”的不少,还有人为了实习转正名额明争暗斗。以学分为目标去实习,似乎有些“格局太小”。
但这是我不得不作出的选择。
作为小语种专业学生,大学生活意味着比其他专业要多修几十个学分,我们每天早晨7点半就到达教室早读,每周的时间都被专业课填得严丝合缝。大一大二的暑假贡献给了军训和社会实践,大三则是出国交换的专用时间。我又是从来不敢翘课的“乖宝宝”,想要如其他院系同学那样在学期内实习,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高达8分的实习学分令人精神紧绷,而即将到来的大四意味着更紧张的考研复习和毕业论文。我只能在暑假“多线程”工作,实习考研两手抓,由此一来,目标便明确而简单:安安稳稳地拿到实习鉴定,完成学分。
于是,6月初我刚回到学校倒完时差,转身投入到寻找实习机会的洪流之中。小语种相关的单位并不好找,身处国外的我对着一大堆信息无能为力,招聘启事上都写着尽快到岗,而我还在千里之外。经历多次面试后,我拿到了两个实习offer:一个是跨国运输企业的业务助理,另一个则是互联网公司的翻译。
我在两个选择之中纠结。企业HR委婉地提及,在这里实习挑战颇多,需要高抗压力和适当加班;互联网公司则是朝九晚六,工作相对轻松。企业实习对专业及能力的锻炼让我心向往之,但紧张的时间和繁重的复习计划在脑海中叫嚣,最终“理智”小人取胜,我满怀不舍放弃了企业实习,投入到互联网的怀抱。
实习的日子有些“岁月静好”,我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小组leader交代的工作,在特定网站上搜索合适的信息、翻译成中文、按老师的需求整理好,干完活到点下班,晚上回到宿舍继续复习考研,十分充实。
说实话,翻译的活机械而乏味,能力范围之内的工作往往缺乏挑战性,一天下来看似干了很多,总结起来却大部分是没有营养的重复劳动。我在度过刚入职的前三天兴奋期后,渐渐对所干的工作感到麻木,成为流水线上一颗本分的螺丝钉。
偶尔在面对有挑战却要额外耗费大量时间的任务时,我又会迟疑:这个任务很有趣,但是不是需要加班?我的精力够吗?晚上的学习任务还能完成吗?迟疑的结果,就是眼睁睁看着锻炼时机的流失,继续勤勤恳恳地在流水线中浮沉。带实习生的老师也无暇顾及每一位同学的“实习体验”,更无法在百忙之中时刻留意具体过程,他们最关心最终结果——你有没有按照他要求的把任务做到位。两个月实习到期,我拿到了盖好红戳的实习鉴定,毕业待办清单上的事项终于落实一条,绷紧的那根弦也暂时放松了下来。
现在想来,我的实习算是达成了最初的目标,也解锁了人生中的实习初体验,只是难免心存遗憾:以学分为目标实习,最大的收获似乎只是为了一纸证明;过于功利的目的和不敢浪费的时间成本,似乎让我失去了尝新的勇气。
等到我阴差阳错地保研成功,没有负担地去经历更多不以“实习学分”为目标的实习,我才发现,努力沉浸其中,积极参与所带来的收获远比得过且过“混经历”要多得多:主动争取感兴趣的任务并顺利完成的成就感、对于出错原因的反思和总结、部门老师积极探讨的温暖与归属感……这些都弥足珍贵。或许,当实习成为你真心想去尝试、体验的事情,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和突破自我,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成长,远比学分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