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时晚托老师不够? 上海师大千名党员师范生“带课补位”
“小朋友们,想不想让机器人跳舞呀?”“登陆的火星车没有人开,为什么会动?”“脊椎健康可以让我们有挺拔的身姿”……
这不是乐高探索中心,也不是少年宫的课堂,而是上海师范大学“我为群众办实事”爱心晚托党员志愿服务现场,党员学生们为上海小学生带去的“爱心晚托特色课程”。
记者了解到,上海师大爱心晚托总共有88门特色课程,涵盖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美术、音乐、科技等不同学科,来自该校12个师范专业的近1000名师生党员志愿者参与其中,预计将有7000名小学生受益。
爱心晚托看似事小,但在上海中小学生家长心中却极为重要。此前,上海市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免费延时晚托服务的要求,小学免费课后服务将延时至下午6点。并且,为了响应教育部提出的“作业不带回家”要求,上海已在多所中小学校开始试点“晚托完成作业再回家”,这一举措,受到上海学生家长的好评。
但是,这项针对民生痛点的惠民之举,也面临着师资不够、内容质量有待提升等客观挑战: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本就繁忙的工作之余加班、加点提供晚托服务,本身存在难度;另一方面,晚托期间除了完成作业外,教师们也无暇顾及拓展其他素质提升教学。
以上海师大所在的徐汇区、奉贤区为例,两个小区周边有樱花园小学、求知小学、星火学校、光明学校、海湾学校、拓林学校、海湾小学等多所学校。这些学校对志愿者师资需求迫切。
奉贤区海湾小学校长丁莲娟表示:“特别感谢师范院校提供的支持与帮助,不然靠我们自己的师资,很多课程根本不可能开设出来。”
上海师大信息机电学院“乐享编程”课程团队的学生党员,以中国自主研制的“祝融火星车”第一次登上火星为导入,准备带领小学生们初步了解机器人的“大脑”智能集线器、机器人的“手”“脚”电机;美术学院“创意软陶”课程团队的学生党员,在视频互动学习中带领小学生探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大阿福”身上的宝贝,启发学生进行“新时代大阿福”创作;音乐学院“2020好儿女”课程团队的学生党员,一边启发小学生讲述身边的抗疫故事,一边教孩子们演唱原创校园歌舞剧《2020好儿女》主题曲《相信》;体育学院“脊柱健康”课程团队则把“教师党员”推上了前线,青年教师带着小学生开展了一堂“挺直生命的脊梁,从我做起——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预防”的课程,还研发了虚拟仿真、社会实践课程,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姿势、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
今年正值建党100周年,上海师大的师生们还开发了“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如“经典诵读”,带领学生诵读《可爱的中国》《祖国赞》《党旗飘飘》等红色经典诗歌;”走进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双语课程)“,通过红色小故事和红色英雄事迹的讲述,激发小小少年心向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能少。“扎染”课上,大学生以民间扎染作品的制作为课程目标,介绍传统扎染工艺并进行实践体验;“武术”课上,大学生带领小学生了解武术基本知识,学习“少年连环拳”等。
此外,大学生们还开发了生命教育、劳动教育、科普教育的课程,如“舌尖上的化学”,通过介绍奶茶和碳酸饮料制法、成分,让小学生们初步认识化学;“地星引力”,通过趣味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地球运动;“遇‘稻’一粒米”,讲解水稻种植加工过程,宣传爱粮节粮。
上海师大党委书记林在勇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爱心晚托”项目不仅是学校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师生党员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和根本宗旨的实际行动,更是上海师大系统推进师范生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让学生在见习和实习之前就进入到小学、提前感受小学生的‘模样’,检验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沟通等能力。”林在勇说,这一志愿服务行动在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责任心等方面意义重大。
不仅学生报名踊跃,上海师大的老师们也在这项惠民行动中跃跃欲试。这所学校初等教育系的小学教育专业是教育部认定的首批本科特色专业,在探索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为上海市及其他地区培养了一大批高学历、高素质的小学教师。此次爱心晚托群众实事发布后,初等教育系的教师党员也主动报名,积极投入到课程开发和指导活动中。
“我们也很期待和小学教师一起,在爱心晚托班上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共同探索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该校初等教育系教师李霞说。
据悉,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上海师大聚焦师生“急难愁盼”问题,研究制订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清单,重点实施开展“组织党员学生开展小学生校内课后爱心晚托服务”等民生和发展项目,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取得实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