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厕:如何把好事办好
4月22日,记者从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召开的全国农村改厕问题整改推进视频会上了解到,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开展以来,农村厕所革命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8%以上,累计改造农村户厕4000多万户。
但同时,不少地方农村改厕基础差、底子薄、欠账多,改厕中出现了形式化等一些突出问题,引发社会舆论高度关注。
农村改厕如何避免形式化?如何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好事办好,让农民舒心又满意?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农村改厕三大问题凸显
改厕工作看似简单,但要真正改好却并不容易。辽宁沈阳、河南永城等地农村改厕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一经媒体曝光便引发社会热议。
“总结近些年在农村改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王正谱介绍,一类是因改厕技术模式选择不当、产品和施工质量把关不严等改厕质量不过关引发的问题;一类是因群众思想发动不到位、工作时序安排不当、后期管护不健全等工作推进机制不周全引发的问题;一类是因奖补支持等政策公开宣传不到位、奖补政策不完善、奖补发放不及时等资金使用不规范引发的问题。
王正谱介绍,辽宁省沈阳市2016年至2019年进行农村改厕时,没有充分考虑冬季寒冷客观实际,选取的室外双瓮式改厕模式不科学,推动改厕过程中重数量轻质量,导致新改厕所大量弃用。河南省永城市代王楼村2018年实施整村户厕改造,长达3年未通过改厕验收,农户迟迟未收到政府承诺的改厕补贴。
“我们将通过社会监督、互联网反映、问题随手拍和组织检查暗访等多种方式查找问题,实行典型问题案例通报制度,发现一起通报一起。”王正谱说。
“厕所革命”不可“一刀切”
今年3月,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沙湾村为提升村容村貌,拆除了村内农户露天旱厕,但计划的新公共厕所没有及时建好,村中原有公共厕所日常管护不到位,导致农户如厕不便,群众反映突出。
“像沙湾村这样,一些地方没有结合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水平、农民习惯等因素谋划农村改厕。有的地方在技术模式上照搬照抄其他地方做法,‘一刀切’导致水土不服。”王正谱指出,有的地方推进方式简单化,甚至简单把发厕具当作改户厕,带来突出问题。
建好厕所只是第一步,管理维护必不可少。“有的地方只建不管、重建轻管,没有统筹推进粪污收集处理,没有配套改厕的后续管护服务体系。”王正谱说。
“农村改厕中出现的问题,究其根源还是群众观点树的不牢固,政绩观出了偏差。”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指出,要把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坚决防止出现脱离基层实际、损害农民利益、浪费国家资财等问题。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才能把好事办好
4月12日晚,河南省永城市发布代王楼村改厕问题排查整改通报,通报称:对该村共改厕395户中存在大小不等问题的26户,进行了整改提标;对369个能正常使用的户厕,进行了不同标准的整体升级改造;乡镇财政奖补资金也于4月12日兑现。
不仅如此,当地还举一反三,对全市20多万户农厕展开全覆盖式排查,避免类似问题出现。
“农村厕所革命是为了农民,要依靠农民。然而,有的地方没有认真践行群众路线,改厕工作没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有的地方发动群众参与改厕办法不多,要么强行推动,要么单纯用经济手段、给钱给物,宣传引导、组织发动、指导服务不够。政府大包大揽,群众却不买账。”王正谱分析指出。
专家建议,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秩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让农民参与进来、真正受益。
刘焕鑫表示,在抓好农村改厕问题整改的同时,农业农村部将对农业农村领域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开展全面排查,重点围绕目标任务、工作举措、推进步骤、监督办法,看是否存在脱离地方实际问题、是否存在损害农民利益问题、是否存在浪费国家资财问题。通过全面排查,对工程项目各领域、各环节进行一次集中“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坚决整改纠正,让项目落地落实、把好事办好。(记者 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