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社会新闻>详细内容

“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该如何落实

编辑:汤晓雪 来源:北京青年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1-02-05 10:58:02 【字体:

  今日社评

  围绕2021年工作重点,教育部提出“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着教育治理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不断推进,给学生减负的工作也走向深入。这就需要在控制学生作业总量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治理,具体包括:学校坚持依法治教,落实办学自主权;纠正错误的教育政绩观,推行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治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

  2月4日,围绕2021年工作重点,教育部提出,将重点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堂作业在校园内完成,初中阶段作业不超纲,高中阶段作业不越界;确保孩子们睡眠充足,对学校检测考核。

  教育部门给中小学生减负的工作已经持续了20年,控制作业总量是减负工作的重要措施。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就明确提到,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然而,现实中,仍不乏吐槽作业量多的中小学生。一些学生家长,虽然对给学生减负的工作充满期待,但仍担心会“空欢喜一场”。那么,“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该如何落实呢?

  做到“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至少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首先,学校坚持依法治教,落实办学自主权。学校不能为迎合部分家长的功利诉求,反被牵着鼻子走。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减负令,此前也有部分学校给低年级学生不布置作业,考试实行等第制评价。这些做法却遭到部分家长质疑,他们认为学校对学生不负责,减负会耽误孩子学习。在“舆论的压力”下,一些学校很快就坚持不下去了,减负规定无疾而终。

  其次,纠正错误的教育政绩观,推行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一边是减负要求控制学生作业总量,一边是把学生的统测分数作为考核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的重要指标,把统测排名与校长、教师奖励挂钩。两者权衡之下,学校和老师容易向后者倾斜,而不积极落实减负工作。一些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变为家长作业,也是让家长成为老师的“帮手”,监督学生完成作业,以提高学业成绩。

  然后,治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即便学校坚持做到“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学生的作业负担未必就因此减轻。在“竞技化”、“内卷化”的教育竞争中,家长的焦虑情绪此起彼伏,给学生找课外作业,或者送学生去校外培训机构的并不少见。面对回家没有作业做的孩子,不少家长不会安排孩子锻炼,或者让孩子早早上床睡觉,保障孩子睡足10小时,而是会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其他人,给孩子买更多的教辅读物,报更多班,布置更多的作业。

  最近,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一课题组的研究表明,我国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睡眠达标的比例为59.9%、19.6%、2.3%。而两年前,国家卫健委针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监测结果发现,我国学生近视相关危害因素广泛存在,67%的学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2小时,29%的学生不足1个小时;73%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达标。尽管过去两年来,国家反复强调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护学生视力,解决学生睡眠不足的问题,但学生近视、睡眠不足等问题还是存在。

  教育部把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作为2021年的重点,这是以学生为本,给学生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不过,作业量大只是表面,更深的问题是错误教育政绩观影响下无法依法治教,以及单一评价体系导致义务教育竞技化。因此,必须对此进行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教育治理改革,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进行教育评价改革,切实按《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如此,才能把学生从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得到更好落实。

  本报特约评论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