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社会新闻>详细内容

慢就业,毕业生“拖得起”?

编辑:高方勇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09-23 10:16:11 【字体: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不少毕业生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采取慢就业的方式,对就业持观望态度。他们为何作出这样的选择?

   1

  就业心态“慢下来”?

  防疫期间,就业难让原本抱着“换工作如换衣服”心态的年轻人不再随心所欲。“铁饭碗”岗位也成了毕业生的优先选项。

  “我考公务员的想法非常坚定,父母也很支持我的选择,还安慰我说即便今年没有通过,明年再考一次也没关系。”硕士毕业生蒋文琦在准备省公务员考试,对她来说,道路千万条,可选就两条:要么待业在家,要么考上编制。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生江芷寒,本打算毕业后选择北京一家会展企业就业,然而春节后,各地大型展会纷纷叫停,行业发展困难,不少企业暂停了招聘。江芷寒说,她决定不将自己限定在“毕业后立刻就业”的框框里,而耐心等待入职会展企业的机会。就这样,疫情被一些毕业生当成了校园生活与职场生活的“过渡期”或“缓冲期”。

  中南地区某高校教师刘畅告诉半月谈记者,一些家庭并不催促子女赶紧就业,不仅在子女毕业后仍提供物质支持,还鼓励子女慢慢摸索适合自己的路。这让一些毕业生心理上就缺少求职的压力和动力。

  “而且,像开网店、做主播等在以前被认为‘不务正业’的工作成为一些毕业生的新选择,他们也就不急于去找以往所谓的固定工作了。”刘畅说。

大学生在招聘会上应聘 江文耀 摄

   2

  慢就业或带来新问题

  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慢就业,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青年求职观念的成熟,但也可能带来新问题。

  ——期待过高,理想与现实落差大。西南地区某高校辅导员周胜说,不少毕业生向往一份薪资待遇高、发展前景好的工作,这本身没错,但部分毕业生自我认知不清,眼高手低,干等“良机”空降,造成“高不成低不就”。“他们提高了职业期待值,也可能在犹豫中错过了最佳应聘期。”

  ——观望过久,本领恐慌反成就业恐慌。从以往的情况来看,有些毕业生在毕业后虽没有马上就业,但却不断充实自我,通过进修、学习,最终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而有的毕业生越发迷茫、焦虑,既担心自己一无所成,又不肯找一份工作踏踏实实地从头做起,最终走了弯路。“决定选择慢就业,就要在抵住压力的情况下不断提升能力,真正实现以时间换空间。”江芷寒说。

  ——畏惧太多,慢就业变为懒就业、不就业。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应届毕业生存在以“不愿吃苦”“拒绝低薪”为理由的逃避就业现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消极应对就业的心态和主动调整择业节奏、希望“更高质量”就业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慢就业说到底是个性化就业,即选择更适合的就业方式,而不是懒就业、不就业,甚至畏惧就业。

   3

  慢就业需要“冷思考”

  以体验社会、尝试更多可能性为目的的慢就业出现,体现了社会、家庭对于毕业生不就业现象的包容与理解,也说明物质文明的发展让越来越多毕业生有底气“拖得起”,他们不再只把工作当做谋生的工具,而有了更多的理想追求。

  然而,一味追求慢就业并不可取,这既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劳动者心态,也不利于毕业生融入社会,走向独立与成熟。

  慢就业归根结底需要父母的资助来兜底,大学生如果长期以慢就业为理由不就业,就有可能沦为“啃老族”。“毕业生们应从多个角度建立起较为清晰的职业规划,脚踏实地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说。

  慢就业现象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过分追求“毕业之后必须就业”的考核导向已经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尊重有慢就业打算的毕业生的职业意愿,将慢就业因素纳入就业统计的考虑范围内,有利于缓解“表格就业”现象,让就业数据真实反映高校毕业生的择业现状。

  因此,高校应在毕业生就业后仍持续施以追踪和关注,而不是单单做个表格统计了事,同时,还应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把就业指导服务延伸到毕业之后。(记者 刘芳洲 刘惟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