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绿色打底“钱景”广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0-07-02 08:41:43 【字体:

  编者按:没有产业支撑和稳定就业作保障,脱贫和巩固脱贫成果只能是空中楼阁。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如何做好最后冲刺、啃下最后的“硬骨头”,并且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推进“两业”扶贫是重中之重。本版今日刊登一些地区因地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统筹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拔“穷根”、促增收的经验做法。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近年来,舒城县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走出了一条环境美、效益好、脱贫稳的产业扶贫之路。

  贫困户沈正安家住城关镇盛庄村,他务工的金品园扶贫基地是以蓝莓果树及绿化树苗为一体的综合性种植园,每年向市场提供100多吨鲜果。基地采取“政府政策扶持+企业精品打造+贫困群众提供劳务”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人口居家就业,日常用工4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10余人。

  “家门口建成的蓝莓扶贫基地,让我多了一条增收途径,一年仅在基地打工这一项收入就近万元,我也从贫困户逐渐变成了小康户。”沈正安告诉记者,不仅他们的收入提高了,现在他所在的村子也变漂亮了,大家的生活都是越过越红火了。

  “的确如此,我们受益于扶贫政策,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摘下‘贫困帽子’,如今又在奔小康了呢。”像沈正安一样,在棠树乡窑墩村,已脱贫户钟颂芝开心地描述着这几年她生活的变化,从贫困户到脱贫户,再转向“奔小康”,这些都是以前不敢想象的。

  记者了解到,窑墩村通过建立安新农业科技扶贫生态园,结合农村环境整治,进行旱厕改造,建设村广场、污水处理设施、农家乐建设等,重点打造集观光、休闲、农业规模种植养殖于一体的扶贫开发产业项目,吸纳周边80多人就业,其中贫困户11户,每天有20人以上在蔬菜大棚、中药材基地务工,已带动11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在千人桥镇韩桥村稻虾共养基地,眼下正是一派忙碌景象,天还没亮,基地负责人秦发林就带领虾农们下水捕虾装车,准备销往合肥等地。秦发林在扶贫工作队的扶持下,成立了舒城县钱大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稻虾连作基地,已带动贫困户25户34人,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张母桥镇依托地理优势,打造包含100亩樱桃林、2000亩桃树林、150亩猕猴桃林等在内的3000亩特色果岭采摘林,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通过13个果岭产业基地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据悉,仅樱桃基地一地,就让该镇白果村1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6000元。

  走进山七镇的安徽古绿缘苗木花卉产业扶贫基地,10余名工人正在为盆栽除草、浇水。“我在这里务工有两年了,每天100块钱,自家的3亩地也租给基地,一年连同租金可收入3万多元。”大河沿村村民武立富说话间笑得合不拢嘴。据悉,该镇12家花卉苗木种植企业已带动800多户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道路。与此同时,该镇正大力实施“苗木花卉+”战略,积极探索“旅游+生态”、“旅游+农业”、“旅游+林业”等新兴业态,让苗木花卉产业与脱贫攻坚、观光旅游、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

  “发展绿色产业,既充分利用了我县的绿色资源优势,又为环境保护增添了绿意,更重要的是符合乡村发展实际,更容易让广大农户参与其中。”该县扶贫开发局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县共建成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园区(基地)80个,设立护林、环卫等扶贫公益岗近2万个,村民户均年增收均在6000元以上。(龚旭东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雪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