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红色历史:历史长河中一朵绚丽的浪花

编辑: 来源:六安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0-03-30 09:51:36 【字体:

  2020年,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一军建立的90周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规模较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当时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鼎盛时期建立了26个县的革命政权、人口约350万,主力红军发展到4.5万多人。它以大别山区为中心,东接江淮平原,西扼平汉铁路,南濒长江,北邻淮河,与湘鄂西、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互为犄角,同中央革命根据地南北呼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夺取中国革命胜利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红一军是由大别山区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改编组成的,它直属中央军委指挥,是鄂豫皖红四军和后来的红四方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奉献。

  1930年3至6月,中共鄂豫皖边特委、红一军和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的相继建立,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这是革命的星火在大别山燎原的结果,使鄂豫皖三省党组织共创整个大别山区域工农武装割据的夙愿变成了现实。自此,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值此特殊年份,我们共同追忆90年前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那段光荣而峥嵘的岁月,共同追寻革命先辈们那一串串闪光而厚重的足迹,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对党员干部灵魂的深刻洗礼,对于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汲取新时代的奋进力量,必将起到十分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

  一、建立统一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三省党组织的共同心愿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到1930年初,大别山区的鄂豫皖边区先后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3支红军队伍,分别创建了鄂豫边、豫东南、皖西3块革命根据地。此时,豫东南和皖西两块苏区已紧密相连。革命的烈火正在大别山区熊熊燃烧,以大别山脉为中心的工农武装割据已经初具规模。这个时候,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之间正在酝酿着大规模的战争,放松了对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的进攻。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实现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党和红军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是人心所向,也革命发展的必然。

  在鄂豫皖边区建立统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三省党组织的共同心愿和强烈要求。在鄂豫皖边区开展巡视的中共中央巡视员根据当地的革命形势发展需要和当地党组织的要求,也多次向中共中央作了报告。1929年2月,中共中央巡视员郭述申向中央报告,鄂东北特委在与豫东南特委召开的联席会议上提议,与皖西北特委共同召开“三特委”联席会议、组建联合办事处。豫东南特委赞同召集“三特委”会议,讨论“三特委”横向关系上的所有问题。中共中央巡视员曹壮父也向中央提出建议,把湖北的黄安、麻城,河南的商城、光山,安徽的六安等县联络起来,建立鄂豫皖边界特别区,以利于创造整个大别山区的武装割据。1929年5月7日,中共中央巡视员何玉琳根据鄂豫皖边区工农武装斗争发展的迫切需要,再次提请中央确立实现大别山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构想。同年6月15日,鄂东北特委又向中央提出了“建立鄂豫皖特委”的建议。

  鄂豫皖边区的党组织期望首先实现党在鄂豫皖边区的集中统一领导,然后来保障实现整个大别山区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构想。

  事实上,在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中,也早已开始实施了跨省的联合行动。1926年10月,就成立了跨河南、湖北两省三县的中共商(城)罗(田)麻(城)特别支部;1929年成立的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成功地领导了立夏节起义(也称商南起义)。立夏节起义胜利后,中共商城县委、红三十二师与六安中心县委经常联系,红三十二师多次应皖西党组织的要求,跨省征战皖西,并与红三十三师成立联合指挥部,横扫皖西反动势力,建立皖西革命根据地;红三十二师也和红三十一师在麻城县乘马区八字门楼(今新县泗店乡大畈村境内)会师,并共同进攻光山南部的反动据点---新集。

  鄂豫皖边区三省的党组织和红军联合协作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为建立统一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议直接进入中央决策层后, 周恩来同志认真听取鄂豫皖边区革命形势汇报

  1930年2月,在鄂豫皖边区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议直接进入了中共中央决策层。这年1月底是农历的春节。就在这个人们纷纷回家与亲人欢聚的时候,中共中央巡视员郭述申却离开家乡,风尘仆仆地赶到上海,向中央汇报鄂豫皖边区的革命形势。

  郭述申是湖北孝感人,曾任河南省委巡视员,1929年4月任中共中央巡视员。郭述申主要在鄂豫皖边区进行巡视,对这里的党组织和红军以及根据地建设情况非常熟悉。

  上海霞飞路时属法租界内,原为宝昌路,1915年6月21日,以法国名将霞飞的名字而更名。这条长约4公里的商业大街,名店林立、名品荟萃,其中不少是俄侨老店,或是法租界同业之最。在这“国中之国”的繁华闹市,中共中央机关就秘密设立在此,领导着全国的革命斗争。

  2月的一天,在霞飞路一幢二层小楼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组织部长、军委书记周恩来召集会议,听取中央巡视员郭述申等人关于鄂豫皖边区工作情况的汇报,研究这一重要战略区域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周恩来时年27岁,他认真地听取了郭述申的介绍。当他得知大别山区有三支红军队伍、开创了三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后,非常高兴、非常振奋。

  大别山座落在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地区,西接桐柏山区,东延霍山(也称皖山)和张八岭,东西绵延约380公里、南北宽约175公里,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可东震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北控中原,自古就有“得大别山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因此,大别山区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现在,这里的三支红军队伍分别开创了三块革命根据地,有了良好的开端和基础。但这三支红军队伍虽然都是按照红十一军的番号命名的,但是没有军部,并分属三省党组织领导,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不利于红军主力集中作战和协同作战。如果将这三块革命根据地统一起来、将这三支红军队伍合为一体,统一党的领导、统一组织指挥,形成统一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不仅对鄂豫皖三省、而且对全国,不仅对当前、而且对未来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此时,恰逢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之间的大规模战争一触即发,无暇顾及进攻大别山的红军,这为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红军队伍的统一整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这些情况引起了周恩来同志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三、党中央果断决策、做出决定,迅速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根据鄂豫皖边区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当时的有利时机,中共中央当机立断、迅速做出了一系列关于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决定。

  2月25日,中共中央给湖北、河南两省委和六安中心县委发出指示信,决定将湖北省的黄安、麻城、黄陂、孝感、罗田、应山(后又决定增加黄冈、安陆),河南省的商城、光山、固始、潢川(后又决定增加罗山),安徽省的六安、霍山、霍邱、英山、寿县、颍上、合肥等县划为鄂豫皖边特别区,建立鄂豫皖边特委,统一领导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

  3月17日,中共中央给湖北省委发出指示信,决定由郭述申、何玉琳、王平章、徐朋人等9人组成鄂豫皖边特委,郭述申任书记。

  3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给鄂豫皖边特委并转红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的指示信,决定将这三个师合编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并明确提出其军事工作任务和策略路线,指定红一军前委、军部、各师的主要领导人及其组织隶属关系。

  红一军直属中央军委指挥。这是第一支直属中央军委指挥的红军队伍。显然,红一军不仅要承担保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任,还要承担中央给予的其它战斗任务。

  3月22日,中共中央再次发出给鄂豫皖边特委的指示信,进一步明确了鄂豫皖边特委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策略路线和工作方针,并对鄂豫皖边特区的直辖范围作出补充规定。

  中共中央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接连发出4封指示信,其中后面的3封信还是在不到一周内发出的,可见中央对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高度重视。

  与此同时,周恩来还在一个秘密的地点召集即将派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作的同志开会,说明当前的政治形势和鄂豫皖三省边界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传达中央的指示。

  中央对派往鄂豫皖边区工作的同志是经过认真挑选的,他们都是在鄂豫皖边区工作过或家在大别山的同志。红一军军长由许继慎担任,曹大骏担任红一军前敌委员会书记、红一军政治委员,熊受暄担任红一军政治部主任。

  一向以工作严谨细致而著称的周恩来,对派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党和红军任职的郭述申、许继慎、熊受暄等人分别进行谈话、明确任务、分析困难,希望他们到鄂豫皖边区后,能够确保中央的指示精神得到迅速地贯彻落实。

  四、鄂豫皖边特委和红一军军部顺利建立,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1930年3月20日,先期到达湖北黄安县的中共中央巡视员曹大骏,在箭厂河主持召开鄂豫皖边区党代表大会,传达中央的指示,宣布成立中共鄂豫皖边特别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边特委委员为郭述申、许继慎、曹大骏、姜镜堂、何玉琳、王平章、徐朋人、曹学楷、戴克敏、徐宝珊、钱文华、戴季伦、戴季英、吴焕先、詹才芳、郑位三、郑新民、雷绍先、王宏学、徐向前、王树声、李梯云、王秀松、周纯全、甘元景25人,郭述申任边特委书记。至此,实现了党对鄂豫边、豫东南和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的集中统一领导。

  4月10日,中共鄂豫皖边特委书记郭述申离开信阳到达黄安县境,当即主持召开鄂豫皖边特委和红军领导干部会议,传达中央关于组建红一军及其军事工作的指示,宣布成立红一军前敌委员会,曹大骏任书记,并讨论通过了红军改编的决议。

  根据中央的指示,湖北省委、鄂豫皖边特委和红一军的工作关系是,红一军成立前敌委员会,是红一军的最高领导机构,直接隶属中央军委。前委与省委、特委发生意见分歧时报党中央决定。中央没有指示之前,前委有权自决。在工作关系上,前委书记和特委书记相互参加对方的会议,以便于协调和相互配合。

  会后,按照中央的指示,随即组成了红一军军部,许继慎任军长,曹大骏任政治委员,徐向前任副军长,熊受暄任政治部主任。军部下设政治部、参谋处、军需处、军械局和直属医院、教导队。在箭厂河的红三十一师首先改编为红一军第一师,徐向前兼任师长,戴克敏任政治委员(后由李荣桂继任),下辖5个大队,共800余人。

  当时,红三十二师、三十三师在商南和皖西活动。为了完成改编任务,尽快执行中央关于集中红军向外发展的要求,红一军前委决定,由副军长徐向前率领第一师留在鄂东北,等待适当时机向平汉线南段出击;由军长许继慎和政治委员曹大骏率军部前往商南、皖西继续完成红军改编任务。

  5月中旬,曹大骏、许继慎率红一军军部到达商南南溪,与从皖西返回的红三十二师会合,曹大骏主持召开会议,宣布中央的决定,将红三十二师改编为红一军第二师,师长漆德玮,政治委员王培吾,下辖四个团,共600多人。

  另以红三十二师一部和当地游击队共300多人组成红一军独立旅,旅长廖业麒。旅部驻金寨汤家汇,奉军部命令留守豫东南根据地。曹大骏、许继慎率军部和第二师东进皖西与红三十三师会合,继续完成改编任务。

  5月23日,红一军前委在流波?召开六安中心县委和红二师、红三十三师师委联席会议,决定以第二师一部与红三十三师合编为红一军第三师,周维炯任师长,姜镜堂任政治委员,肖方任副师长,下设两个团,共300多人。

  至此,大别山区的三支红军队伍统一改编为红一军,实现了鄂豫皖边区红军队伍的统一指挥。

  6月20日,河南省光山县王家湾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来自鄂东北、豫东南、皖西的苏维埃代表和平汉路工人代表200多人,首次聚集在一起共商统一发展大计。与会代表按照大会的议程讨论了政治报告、扩大红军和地方武装、开展土地革命等重要问题,并通过了相应决议。大会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甘元景为主席。

  中共鄂豫皖边特委、红一军和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的相继建立,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这是革命的星火在大别山燎原的结果,使鄂豫皖三省党组织共创整个大别山区域工农武装割据的夙愿变成了现实。自此,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延伸阅读】在我军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支红一军。一支是本文所说的鄂豫皖边的红一军,它是1930年4--5月、由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改编而成的。1931年1月中旬,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在河南商城以南的长竹园会合、在麻城福田河合编为红四军。1931年11月7日,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在湖北黄安七里坪组建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另一支是红一方面军的第一军。1935年7月21日,长征途中,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了加强统一指挥,决定对红军部队进行整编。红一方面军的第一军团奉命改称红一军:军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8月,红一军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下旬,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

  作者:胡遵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