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最美的凝望 —彭元正乡愁散文“三部曲”研讨会侧记
作者彭元正
喻廷江
周家尧
唐家青
史红雨
王力
张成民
雷鸣
黄圣凤
刘运山
彭元正签名赠书
研讨会现场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长河中,乡愁主题犹如一条蜿蜒的河流,贯穿了无数文人的创作生涯。2024年岁末,在六安市城投大厦21楼会议室里,一场以“乡愁”为主题的座谈研讨正在进行。这个主题的设置,与一位六安籍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关,他16岁离开家乡,一直在外地学习和工作,半个世纪的游子,他以饱蘸深情的笔墨,创作发表了《大别山下的这个“集”》《史河岸边这个“洲”》《柳树下面的这个“人”》乡愁散文“三部曲”。
这位作家就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彭元正。
当记者问及彭老师创作乡愁系列散文的初衷时,他笑着谈道,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乡愁文学不仅承载着个人对故土的深情回忆,更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乡愁是甜蜜的,也是痛苦的,正是因为离开故土,才会思索故土、书写故土,他想通过文学来还乡。
十月微凉,十一月轻寒,十二月归计已在心中盘桓。12月14日,由六安市新闻传媒中心、叶集区委宣传部、叶集区文联共同主办的“彭元正乡愁作品‘三部曲’座谈研讨会”召开,来自北京、陕西、山东、海南、合肥、六安、叶集等地的30余位专家学者和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对“三部曲”作品进行解读和探讨。
研讨会由六安市叶集区作家协会主席黄圣凤主持。
首先,彭元正就创作乡愁散文“三部曲”的过程和体会做了详细介绍。他说,时间不可以倒流。这里我把人生的年轮“倒流”回上个世纪50年代的后半页,我出生在安徽省六安专区霍邱县叶集镇柳树公社彭洲大队彭堂生产队。这块土地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人走了50年了,但我的心确实还在这里。我在其中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离开了故乡,故乡就只能是挂在我心里的一幅画,无论走到哪里,这幅画就会一直跟着我。而在我心里的这幅画里,是一缕缕浓墨重彩的乡情。”所以,我尝试着将心中的乡愁写出来,一是要把自己的“初心”写出来,二是要把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写出来,三是要把家乡“金山银山”的美好写出来,还要把家乡人的精气神写出来。回首走过的路,我深知自己是喝家乡水长大的,是父老乡亲把我养大并培养成人,所以,这个初心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我写乡愁散文“三部曲”,就是应了清代诗人纳兰性德那句“意到浓时怎忍舍,情到深处无怨由”的话,是不忍舍的情,是无怨由的爱。说不尽的千言万语,道不尽的百转柔肠,只能用文字来表述。在《这个“集”》里,我尽可能地把叶集这片土地的“来龙去脉”有所交待,尽可能地把叶集的文化名人来个亮相。在《这个“洲”》里,我写出了彭洲子的地理环境和村史由来,写出了当年广大社员轰轰烈烈的“集体大搬迁”,和“改滩千亩、换土百万”的历史场景。在《这个“人”》里,我尽力去还原当年柳树公社为何叫“柳树公社”的由来。在这三篇作品里,我尽情地用比较多的笔墨描绘家乡的美丽环境,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湾一坡,我都赋予了她们应有的生命和灵性,她们就是从我心底里吟唱“叶集美、彭洲俏、柳树好”的乡愁歌谣,她们就是我内心深处“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乡愁诗意。
六安市委原常委、宣传部长、人大副主任喻廷江发言题目是《故乡何处不销魂》,据介绍,他和作者彭元正是老乡,读过老乡的乡愁“三部曲”,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些小心收存在记忆深处的时光、鸟鸣和泥土,瞬间被唤醒,从“这个集”到“这个洲”,再到“这个人”,分明就是元正用流淌的热血写给故乡的情书。
在作者的眼里,故乡就像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正如文中所描绘的“叶集这个巴掌大的地方其实很美”“美得与众不同”。故乡的南边头枕着苍翠绵延的大别山,清澈的史河水川流不息地从身边淌过,明亮的未名湖犹如美人的翡翠发卡闪烁着光亮。这里的丘陵似乎“看上去要多些灵气,……野花野草遍丘漫岭,其野性的韵味构成的起伏姿态煞是独特”,“平地瞅上去也很生动……一锹挖下去就是一汪泉水”。故乡亲切自然的旖旎风光在作者的笔下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她的容光神采被那细腻的笔触描绘得如此清丽,而又真切生动,充满令人无限神往的魅力。这个坐落在大别山下、皖西边陲的历史古镇,数百年来,历经沧桑,有太多的苦难、太多的奋斗、太多的故事和太多的荣光。彭元正生于斯,养于斯,对于哺育他的故乡有着游子对慈母一样的深情。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叶集人历来崇善崇仁,崇商崇文,勤劳淳朴,民风百年绵延,薪火不息,形成了叶集人的精神价值观和文化取向。这正是我们作为叶集人应该引以为傲的人文气象,恐怕也是老乡作者在作品中试图极力表现的故乡的文化内核。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诗词协会、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六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史红雨在发言中披露:我是叶集人,在叶集中学上学六年又在这教过十年书。彭元正是我从1970年到1972年教过语文的学生。这个当年的“才子”,最近所写家乡叶集的三篇文章,《这个“集”》《这个“洲”》《这个“人”》,让我震撼,令我折服。文章中所饱含的浓厚的家乡情结、渊博的人文知识、流畅的语言功底,让我禁不住为美文叫好,为元正点赞,更为我有这样的学生感到自豪。
他说,有幸成为这个学生所写内容的见证人,这个面积只有“巴掌大”的小县区,从“小”入手,“小”中见“大”,“小”中见“特”,小中见“美”,“小”中见变化,“小”中见特色,“小”中见贡献。从“未名四杰”,到徐贵祥等一批作家的涌现,从皖豫边界的一个小镇,到成为县级试验区的蝉变,从“土的掉渣”到成为现代化城市,成为“中国文学之乡”。彭元正娓娓道来,有理有据,不尚空谈,用事实说话。我们都是见证人,爱之深,语方切。每个有良知的作家,都有责任讲好“中国的故事”,尤其是讲好“家乡的故事”。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石油工业出版社原总编辑、纪委书记周家尧的发言,由彭元正的新书《语露花开》的出版谈开来。他说,彭元正的《大别山下这个“集”》,写的是家乡所在区的区域文化,《柳树下面这个“人”》写的是家乡所在乡的乡文化,而《史河岸边这个“洲”》写的是家乡所在村的村文化。这三个“文化”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他乡愁散文的“三部曲”。同事们传阅,都被彭元正的乡情乡恋所打动,在书籍的后面,出版社特别破例地收入了他的“三部曲”中的《大别山下这个“集”》和《史河岸边这个“洲”》,出版前,他的系列第三篇还没有最终定稿,这是一个缺憾。周家尧认为这三篇关于乡愁的力作,既是作者完整的思乡爱乡的心灵放歌,也是反映六安叶集这块红色沃土历史、文化、人文的后补“档案”。周家尧说,今天我是带着出版社的感情来的,也是带着我个人的情谊来的,我给研讨会带来了彭元正的30本新书,等一会作者签名赠送给大家。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长庆石油勘探局原实业集团副总经理、长庆油田行政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唐家青发言称,他与彭元正认识已经有20多年了,彭元正在石油部中国石油报社工作期间,就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首席记者和新闻部主任,那个时候就经常在《中国石油报》头版头条看到署名彭元正的重头文章,还会经常看到他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上发表的整版文章,如《一曲不能忘却的历史赞歌》《林峰登峰记》等。我就是通过他的这些作品,尤其是《海湾国际大灭火》才进一步了解到他的。彭元正既是一个作家型的领导,同时又是一个领导型的作家。他虽然当了很多年的领导干部,但始终不忘写作,而且质量都很高。这两年,他又写了乡愁散文“三部曲”,我一一拜读,并且推荐给很多朋友,大家和我的感受一样,文章真实感人,有温度,更有深度。
叶集区政协原主席张成民的发言首先是称赞了彭元正的家乡情结,多年来,他虽然身在北京,还是想方设法为家乡发展出了不少力。他说,彭老师的这三篇记得住乡愁的散文,是在他的记忆里,通过文字复制出的情景再现,一切都是那样的亲切和清晰,他用心用情弹奏出“这个集”、“这个洲”、“这个人”,读罢,仿佛穿越到那个年代,又让大家了解叶集更多的前世今生。文章信息量大,感情丰沛,文风朴实,处处充满着正能量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尽情地把家乡的发展变化、家乡的风土人情、家乡的时代变迁、家乡的父老乡亲,再现得淋漓尽致,读起来轻松愉快,感触颇多,仿佛置身其中,回味无穷。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叶集区作家协会主席黄圣凤发言的题目是《故园回望》,她在发言中称赞“三部曲”乃作者用心用情之作,布局洒脱,文笔细腻,集风景风情风物以及历史人文背景于一体,有较强的艺术张力。首先是艺术化的构图,一个系列的洋洋洒洒,但是核心非常凝聚。从叶集的地理、历史、人文、风俗,到彭洲子的水土、变迁、春耕秋收、家乡风貌,到记忆中的村干部,到最普通的叫不出名字的乡里乡亲,以及围坝造田、战天斗地的火红的岁月……这就好像叶家集形成之前的一片滩涂,看似全不相干的百里黄沙,但每一粒沙子都有共同的父亲母亲,那就是大别山和史河。
彭元正乡愁系列的每一粒文字都是有生命的,这种散文不仅见情性,也见境界,见功夫。
叶集区史河街道彭洲村支部书记刘运山发言说,彭老师的文章见报后,村民们争相传阅,大家一致称赞,写得好!写出了彭洲村的历史原貌和当代风采。他的发言更多是代表村民感谢作者,感谢彭老师情系家乡,关注新农村建设。他说:彭洲村是个有着光荣历史和美好未来的小村,如今的彭洲村规划好,建设好,非常美丽。在经济发展上,持续放大彭洲湾区雨水丰沛、土质松软的优势,大力推广蔬菜和玉米、黑木耳等优良品种耕种,其产量和经济效益连年提高。加大力度发展木材、竹编产业,带动上千人从事木材卷皮、模板生产、竹编、大理石加工等经营;在文化建设上突出一个“进”字。进一步构建文化园林,打造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图书阅览室等“三位一体”的文化空间,大量藏书和报刊内容涉及农业科技、农作物栽培、畜禽防治、卫生保健等多个门类,基本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在生态文明上,追求一个“美”字,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心地写在彭洲村的大地上。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彭洲村的发展蓝图是全力建设以“一渠、一道、两岸、四点”为整体布局的宜居、宜业、和美的新时代美丽乡村。
研讨会气氛热烈,大家发言都非常真诚、非常精彩,很有见地,给人以很多启发。
中国人的家乡观念非常强烈。故乡就像是我们的母亲,她不一定是最美的,但她是惟一的。所以,一旦打开情感的闸门,所有的人都是滔滔不绝,未轮到发言的人意犹未尽,只能表示惋惜和遗憾,考虑到时间关系,会议在彭元正签名赠书、合影留念环节之后圆满结束。
大家握手言别,心中那种激动的感情溢于言表,因为,家乡的方向,永远是记忆深处最美的凝望。(记者 流冰/文 田凯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