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人间老马牛
——朱蕴山先生诗词赏读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08-29 09:43:32 【字体:

db9c4dee730047bca0e2bb91da75a76c.jpg

位于金安区东河口镇的朱蕴山纪念馆

  六安,华东腹地,中原门户,襟江带淮,山川秀美;六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风淳朴,英才辈出。在六安这片浩瀚的历史星空上,朱蕴山老先生就是近现代史上那颗熠熠闪耀的星。

  “朱蕴老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是不断进步的一生”(杨静仁语)。从1906年开始,他投身反清运动,经历了辛亥革命、反北洋军阀斗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参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朱蕴老是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革命的坚强战士和政治活动家,也是六安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去的革命前辈!

  朱蕴老1887年出生于六安嵩寮崖,六岁入私塾,饱读诗书。加之父亲的影响,从小就有报国建功的志向。其光辉的一生,无论是在四处奔波的工作中,还是身处危难的日子里,他都坚持“诗言志”,把自己的所思所悟用诗词记录下来,从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朱蕴老的诗词现在保存下来的有300多首,每一首都十分珍贵。读他的诗词,我们就大体上了解了他一生的奋斗历程,一个革命者、爱国者的形象是那么的丰满和鲜活,一个经历了旧中国和新中国的世纪老人仿佛就在眼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正是对朱蕴老诗词的最好评价。

  诗词是朱蕴老人生的写照,见证老人的革命历程和革命精神

  《纪念徐锡麟老师》“苌弘一去两千年,碧血常留天地间;公舍私恩殉公义,杀身应比古贤坚。”这首诗是朱蕴老诗集的首篇,是为纪念反清志士、光复会骨干、安庆巡警学堂老师徐锡麟而写。徐锡麟因谋划起义反清、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不幸被捕。朱蕴老当时年方20岁,因是徐的学生并经其介绍加入光复会,也被捕并押赴刑场陪斩。此诗虽短,但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朱蕴老引用了孔子老师、周景王周敬王忠臣苌弘典故,歌颂了徐锡麟义士舍身取义、丹心碧血、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与古代圣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表达了对老师徐锡麟的崇敬之情,更彰显了自己的斗争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四句起承转合一气呵成,首尾呼应,掷地有声。从此,朱蕴老就走上了反清反北洋军阀、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道路。

  《新感事·示别石安并寄希平仲甫诸友》七首七绝,是朱蕴老1913年赴京会友,居住月余,临行写给朱石安(六安人,朱蕴老宗侄)和刘希平、陈独秀的诗。在京期间,朱蕴老目睹了北洋政府官场腐败和颓废丑态。“选妓徵歌妙不穷,大胡同后小胡同。马车过处香如海,代表风流恰箇中。”七首诗用赋笔手法写实,从不同角度深刻揭露了北洋政府的腐朽没落。

  那么,《古风十四章》则是在日本向北洋政府提出二十一条后,朱蕴老与好友密商回皖推动反袁运动时所写。沉郁顿挫,追古抚今,凸显魏晋风骨。“忽忽年三十,反泣世路歧。去者日已远,来者犹可追。努力益自爱,大道终有时。”面对纷繁复杂、艰难困苦的时局,三十岁的朱蕴老表现出了忧国忧民、时不我待、奋起抗争的情怀和斗志。

  1916年朱蕴老和沈子修(霍山人,同盟会会员)等密谋在安庆起义反袁,事泄被捕。这是朱蕴老二次入狱。《安庆狱中杂感四首》、《白日放歌》等诗作就是此间心情写照。“未识地狱乐,焉知尘世烦。一身无长物,俯仰我何言。”“男儿生无所成不如死,利害区区何足齿。”“我将至刚至大之气充塞宇宙间,看尔狐鼠豺狼纵横何时已。”诗中表现出铮铮铁骨、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些诗篇非大苦大难者不可作,非真正的爱国者和革命者不可作,是近现代中国仁人志士殊死斗争、救亡图存的真实写照,惊天地泣鬼神!

  《舒城道中闻雁》、《访老友桂月峰》两首写1918年春回六安,创建六安第三甲种农校,培养革命青年,播撒革命火种。“愿尔归去莫徘徊,荆榛满眼蔽尘埃。秋风有信吹红蓼,相期同见青天杳。”“家贫心苦能常乐,道梗时危岂畏难。皖水淮山荆棘满,与君长此种芝兰。”面对危难的时局和迷茫的前途,不畏缩不消沉,从基础做起,创办学校,传播革命思想,培养革命火种,等待时机有所成就。六安三农招收六安、霍山、英山等地青年,对他们进行新文化、新思想教育,学校成为皖西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阵地。王明、许继慎、桂月峰等共产党人,都是在“三农”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走上革命道路,后来成为皖西革命根据地创建的骨干。

  1927年7月底,朱蕴老和吴玉章赶到南昌,参加周恩来、朱德、贺龙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后朱蕴老回到上海,见到王若飞,此时陈独秀已被解职,革命处于艰难时期。《岁暮》一诗就是此时所作。“雪满关河雁叫哀,丝丝热泪洒寒灰。愿将第二洪荒水,一洗人间避债台。”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先生,向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陈独秀右倾妥协政策几乎葬送了革命成果。此时朱蕴老内心苦闷,举步维艰。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朱蕴老北上天津,担任华北民族革命同盟主任,与方振武、吉鸿昌、马占山联合,推动抗日反蒋活动。《病中有感》、《甲戌元旦》等诗作抒发了此时的心情。“杂树生花乱莺飞,铁骑东来蔓草肥。正是江南春暮日,落红满地我安归?”“笳鼓喧喧腊鼓添,灯花如海古城边。天寒岁暮归犹未,过了新年又旧年。”春来冬去,岁月如梭,事业艰难,诗意隐含。

  《中元节夜游太平中山公园》五言长诗,古风五十句,节奏明快,慷慨激烈,痛斥内耗,唤醒愚昧,鼓舞斗志。这首诗写于1936年抗战紧要关头。朱蕴老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四上太原,与阎锡山谈判联共抗日问题。这是第二次去时所作。“晋西与绥东,今年战事烈。箕豆竟相煎,问谁遗之孽。……为谁而战争,此理很难说。……惟有岁寒松,高标独清洁。举起抗日旗,誓扫倭虏穴。”劝戒阎锡山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一致对外。

  1937年国民政府决定迁都武汉,朱蕴老在南京中共办事处会见董必武、叶剑英。董叶赞成朱蕴老回安徽家乡,从事发动抗日的工作。当时李宗仁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主席。朱蕴老向李宗仁建议,在五战区成立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李接受了这个建议并兼任主任,朱蕴老为总务部长。安徽上层人士和各地青年积极分子,包括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一时云集大别山,在动委会组织下,开展民众抗日运动。《还家口号》、《九公展望志感》、《卧病天堂湾杂感》、《去光山道上》等诗作记录了这段时间的斗争历程。“五十还家不算迟,雪深如海过年时,梅花犹抱当年约,忽向山窗红几枝。”抒发了回家乡与乡亲们团结抗日的信心和决心。“四郊多垒几人豪,独对西风感二毛。检点征衫余涕泪,高歌青眼望同胞。”卧病深山之中,面对日寇攻城掠地,许多人纷纷避走湘西,朱蕴老很是惆怅。

  离开大别山后,朱蕴老按周恩来、董必武指派,先后到成都、贵阳、桂林和长沙,往返穿梭,协调国民党左派和民主人士,联合抗日,反对蒋介石限共反共阴谋,为抗日统一战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去渝途中得句》、《皖南事变有感》、《宿綦江》、《途中杂感》、《奉酬何香凝》、《登岳麓山志感》、《湘桂道上》等诗作,记录了朱蕴老北上南下、辛劳奔波、致力抗日的风雨岁月。“红了霜枫白了芦,几人江上忆莼鲈。秋风秋雨巴陵道,啼笑非非梦已枯。”年年岁岁,春花秋月,山河破碎,故乡安在?强烈的家国情怀跃然纸上。“燃箕煮豆果何堪,劫火消来骨已寒。今古茫茫同一慨,更余幽愤问江南。”蒋介石向新四军挥起屠刀,骨肉相残,人神共愤!

  “南天一姥话沧桑,劫后重逢血未凉。十七年来无限恨,落红如雨对斜阳。”朱蕴老1942年12月到桂林,见到了何香凝老人,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重逢,纵谈往事,义愤塞胸。这首诗声声是泪,字字泣血!

  《告别渝都》是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所作,当时朱蕴老已离开重庆南下,他看到蒋介石必然发动内战,投靠美帝。坚信中国的前途只有共产党领导才有出路,美蒋必败,中共必胜,这是历史潮流。“巴水倒流不肯住,年年江山问残棋。而今一去巫山远,犹在荒唐入梦时。”指出蒋介石逆历史潮流而动,必将是黄粱一梦。

  1947年秋,朱蕴老在香港和李济深、何香凝等筹备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约请柳亚子先生到港商量。因柳亚子有不同意见,朱蕴老作诗劝之。“霸业萧条问粤南,廖朱而后感才难。何须争取中山钵,变作红旗一样看。”表达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想会更好实现。现在大家要顾全大局,团结一心,民主建国。

  《纪念双十节》写于1948年10月,五言四十句,历数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种种罪行。“老弱填沟壑,丁壮走一空,青年多惨害,残杀到工农。”“民主成骗局,独裁呈淫风。”“明年双十节,革命定成功。”朱蕴老对人民解放战争充满信心。

  1948年12月,朱蕴老和李济深等十九人,从香港乘海轮秘密抵达东北解放区,参加筹备新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赴东北解放区舟中杂写》七首诗,记录了从香港出发,经台湾海峡、过舟山群岛和渤海,到达大连的过程和喜悦心情。“漫道蛟龙出海迟,为云为雨此心期。书生爱国将军老,都在同舟共济时。”“解放声中到大连,自由乐土话翩翩。狼烟净扫疮痍复,回首分明两地天。”解放区的景象深深感染了朱蕴老,欣喜欢快的诗句流淌笔端。

  1949年5月,杭州解放第三天,朱蕴老到访杭州,登六和塔游钱塘江。故地重游,回想起二十年前偕亡妻周佩隐养病西湖大佛寺。而今物是人非,蒋帮已倒,新中国建立在即,历史使命完成,流亡生活结束,感慨万千。《登钱塘江六和塔》“月轮山下影婆娑,再到钱塘访六和。一塔至今成砥柱,千年不废此江河。”江山千古在,谁个领风流!

  建国后,朱蕴老一直担任国家领导职务。历任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民革中央副主席、主席等重要职务,参加管理国家事务,始终同中共中央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因工作需要,朱蕴老建国后考察走访了全国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在工作之余,都吟诗抒怀,留下许多宝贵的诗篇。《从合肥去六安途中》作于1952年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回到合肥,回到家乡。沿途农村从互助组开始筹建合作社,遍地红旗招展,一派兴旺气象。“河山信美今逾昔,劳动人民力胜天。行过六庐三百里,红旗处处插秧田。”人民当家作主,江山处处生机,诗意盎然。

  《游黄山杂咏》、《再游黄山杂诗》、《游黄山光明顶杂写》等诗篇,朱蕴老浓情重墨,描写了黄山的美妙景观,抒发了对家乡大好山河的热爱。“主人忽叩门,告我黄梁熟。起来快起来,有酒万事足。”“上山复下山,新月已初上。归濯朱砂泉,尘襟大涤荡。”两首仄韵诗情趣诙谐,表达了诗翁闲情雅兴,徜徉山水的欢娱心情。

  《过长江大桥》是一首律工韵雅的七律,写于1958年夏,朱蕴老去南方视察,途经武汉,适逢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目睹国家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朱蕴老诗兴大发。“洪水而今都让路,高山从此尽低头。江流已改汉阳渡,风景何须鹦鹉洲。”诗情画意,读来令人耳目一新,豪情万丈!

  《参观新安江》、《访问鄂温克自治旗锡尼河西公社》、《泮溪饮茶归寓写诗一首》等诗作,写于1961年到1963年,诗中描写祖国的大美山川,歌颂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热情和成就。

  《国庆十五周年献词》写于1964年国庆期间,五言十六句,歌颂建国十五周年的伟大成就。“万年开大业,自力庆更生。”国家走上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康庄大道。

  《无题》写于1974年,“四人帮”祸国殃民,不得人心。“愿将腰下剑,斩尽此妖娆。”表达了诗翁的愤恨。

  《欢庆四届人大胜利召开》“中山遗教早完成,祖国山河日日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描绘,鼓舞人心,激扬诗句。

  1978年4月五届全国人大、政协两会胜利召开,这是粉碎“四人帮”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朱蕴老目睹国家政治生活走上正轨,人民群众扬眉吐气,由衷高兴。《贺五届人大、政协闭幕》一首优美激昂的诗作,抒发了诗翁内心的感受。“人民台上喜洋洋,风雨鸡鸣会八方。不是四人帮粉碎,哪能万众吐光芒。”质朴的诗句道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夜半放歌》、《早起》、《自叙诗》三首长诗,写于1972年、1974年和1975年,是朱蕴老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回顾,表达了革命老人一生爱国为民,追求真理,向往光明,坦荡无私,斗争奉献的高尚情操和怀抱。“落花流水成过去,大是大非朗若星。”“唯我年近九,雄心仍未退。”“和而不流,清而不浊。钢铁心肠,平凡面目。”“今年已九十矣,对于革命不敢言功,幸无大过。”这些诗句和补注,既是朱蕴老人生的火花,更是家国情怀的凝结,弥足珍贵!

  诗词是朱蕴老赤子情怀的写照,见证老人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忠贞

  乌兰夫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在朱蕴山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中指出,“我们悼念朱蕴山同志,要学习他追求真理,爱憎分明,立场坚定,不计个人得失的节操和品德。”朱蕴老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共产党,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赤子情怀融入在他的诗篇中,永远熠熠生辉。

  朱蕴老拥护中国共产党,终生不渝。《船中逢老友李锡九》、《病重有感》写于1933年和1934年。朱蕴老先后往返内地和香港,与李济深、陈铭枢商谈,推动十九路军与瑞金红军联合抗日,未能如愿。“海水汹汹卷舵楼,最难风雨客同舟。”“铁错铸成嗟已晚,金瓯缺后补应难。”表达了对工作挫折的失望。

  《喜闻红军胜利到陕北》是1936年元旦所作。序曰:红军经过十一个省区,行程二万五千里,从赣南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得此消息,无限欣喜。“朝暾一出火熊熊,三五欃枪没落中。天与老夫缘不浅,东窗日日早来红。”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朱蕴老对中共的感情出自肺腑,日月可鉴!

  抗日战争时期,朱蕴老多次会见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商讨联合抗日大计,并受中共中央委托,北上南下,做协调疏通劝诫工作,宣传中共抗日统一战线政策。《会见恩来必武伯渠有感》、《偕左岫泉同志游隆中》、《皖南事变有感》、《挽老友龚振洲联》等诗联,都记录了朱蕴老对党的忠诚和拥护。

  解放战争时期,朱蕴老许多诗词记载了他反蒋拥共的事迹。

  《告别渝都》、《柬呈亚子并平山》、《纪念双十节》、《赴东北解放区舟中杂写》、《谒中山陵墓》等,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中共身上,而且身体力行,联合各方力量反蒋拥共。“元凶已去群魔散,血债难忘故鬼知。重过紫金山下路,欣看满地变红旗。”对推翻国民党反对统治,建立人民江山,无比欢欣鼓舞。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朱蕴老始终同党同心同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德高望重的影响力,团结各方力量,致力于国家建设。这个时期所写的诗篇就不再赘述。

  朱蕴老对同志满腔热忱,纯朴敦厚。“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梁漱溟先生评价朱蕴老:“总结一句话:蕴山先生的人格品质是超越一时的某一方面的党团者。他是中国革命的老前辈之一,不折不扣的好人!”作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爱国人士,梁先生的评价不可谓不高。

  《南昌别洪子翊》“一回分手一回亲,娓娓清音山谷民。我是风尘湖海客,豪情不及尔情真。”这是1922年写给霍山同乡洪子翊的,情真意切,同乡同志情深。

  朱蕴老和刘希平是六安老乡,都是同盟会会员,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共同创办三农,相互傾慕支持。朱蕴老有几首诗写刘希平。《梦游赭山晤故友希平》作于1928年8月。“故人地下长眠久,两夜相逢在梦中。醒后忽增身世感,生离死别太匆匆。”对同乡同志老友的怀念之情真挚感人。

  《念奴娇·怀念亡友邓演达》作于1933年2月。序言写道,“九·一八”沈阳事变,蒋介石一度下野。国民党左派著名人物邓演达是蒋的劲敌,蒋下野前,密将邓杀害。“人生如寄,一杯黯然伤别!……应念壮士归来,中流击楫,肝胆硬如铁,……何年把剑,誓扫神舟腥血。”悲愤满胸,痛诉蒋卑劣残暴,怀念老友邓演达。

  朱蕴老与发妻周佩隐感情笃厚。周佩隐1931年5月去世后,朱蕴老悲伤至极,此后写了多首诗词哀悼怀念。《蝶恋花》、《青玉案》、《凭吊亡妻教学处》等,情深词婉,催人泪下。“今年今日人最恼,泪声化作啼鹃鸟。此恨绵绵何时了?归去匆匆,肠断江南道!”“拍案惊涛谁与渡?颓垣枯井,夕阳孤墓,都是伤心处!”“最伤心处最缠绵,过此恍如隔世天。”

  《挽老友龚振洲联》序曰:振洲老友是安徽合肥人,同盟会老同志,同情共产党,心向延安。1943年春在桂林重逢。他告诉我,女儿龚澎已入党;他对抗战胜利有信心,认为蒋介石反共不变,最后一定失败。“晚节更难能,垂老相逢,壮志豪情,犹见云龙风虎。旧交多不在,怀人最苦,伤今思古,况值地棘天荆。”上联给予龚振洲高度评价,下联怀人及己,孤寂难耐。对仗工稳,意蕴深厚,文质并茂。此外,朱蕴老所作挽邹韬奋联、挽冯玉祥联都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李济深先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民革的主要创始人,于1959年10月病逝。朱蕴老与李济老过从甚密,情同手足。李济老病逝后,朱蕴老写了两首五律悼念,序曰:毛主席曾亲临劳动人民文化宫,绕棺吊唁,极为哀荣。毛主席对我说,如果任潮先生能多活几年,那是多么好啊!“反蒋功尤力,抗倭志不移。重提三大策,卅载共心期。”“思潮随变革,翊赞竭公忠。力疾还求进,黄花晚节终。”对李济老赞赏有加,定论公允。

  《歌颂朱德》“山崩川竭,永远不灭。”《声声慢·悼陈毅同志逝世》“报道将军归去,看领海内外,哭倒大树。”《护送何香姥灵柩赴宁》“三代斗争人有几,一门忠节我无疑。”这些诗词,饱念深情,字字珠玑,都是朱蕴老真情的倾诉。

  《怀念周总理》作于1977年元旦,朱蕴老在人民大会堂参加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晚会,节目恸人,曲终难忘。“十年噩梦醒黄梁,歌哭声中多老苍。莫以淫威污历史,尚流檀板补娲皇。”引典用事,歌颂总理为国为民的光辉形象!

  朱蕴老诗词是“诗史”,

  又是国学宝典、诗家典范

  朱蕴老诗词大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情感真挚饱满。朱蕴老300多首诗词,每首都是发自肺腑,真切感人。钟荣在《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朱蕴老的诗词皆然。《月夜登皖警厅瞭望台》“下界不闻人一语,匣中孤剑欲飞鸣。”壮怀激烈,豪气冲天。《长夜见月有怀》(1916年作于狱中)“入世饱经豺虎乱,此生岂屑稻粮谋。拼将热血酬心愿,甘戴南冠到白头。”这首七律,朱蕴老化用南冠典故,表达了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愤怒,满腔热血,拼死斗争,不惧把牢底坐穿,英雄气概与天地同在!《题亚子樱都跃马图》“樱花终有红时节,莫道英雄跃马迟。”沧海横流,壮心犹存,时机不晚,挥戈跃马正当时。朱蕴老此诗是对柳亚子先生的褒奖,也是自己心志的表露。

  《车过青山》(1952年春),“难得此山常不老,相逢依旧向余青。”游子归来,换了人间,艰苦奋斗大半辈,理想变现实,睹物抒情,格外真切!《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九十周年翻历史,论功不朽忆先生。”表达了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

  二是情景交融浓郁。朱蕴老的诗词善于写景,而且描景鲜明,多以景语起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词景语皆情语也。朱蕴老的诗词写景即是抒情,而且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

  《重阳游指封山》(1913年),军阀张勋、倪嗣冲奉袁世凯命挥兵南下苏皖,黄兴、柏文蔚抵挡不住,辛亥革命成果被北洋军阀窃取。“秋风逼体夹衣凉,蹑屐援梦到上方。峭壁倒悬天欲破,孤峰独立我犹狂。”写景寓情,忧愤难平!

  《过东流红树山庄》(1926年),为躲避陈调元侦缉队追捕,到东流人境庐山庄避难而作。“红树山庄人境庐,且将太白当西湖。到门一曲东流水,日日斜阳望小孤。”描写了红树山庄的美景,抒发了旷达闲适的意趣。

  《寄语大别山青年战友》(1939年),“杨柳青青满眼舒,江南江北感何如。黄金时代君须记,正是春风二月初。”告诫大别山动委会青年同志,需珍惜来之不易的联合抗日局面,提防国民党反动派反共阴谋。寓情于景,意味深长。

  《清平乐·北海中秋赏月》(1961年)“城阙如画,海宇澄清后。山色湖光全非旧,花好月圆人寿。”中秋佳节,花好月圆,湖光山色,合家团圆,其乐融融!

  三是诗词典雅隽永。朱蕴老自幼入私塾,师从朱景昭(庐阳三怪之一),熟读经史子集,国学功底深厚。读朱蕴老的诗词,诗味浓厚,意象鲜明,典雅隽永。

  《闻韩蓍伯被刺》(1912年)“人亡剩有诗篇在,夜半闻鸡拜董狐。”对韩衍反袁被刺身死愤恨,引用了董狐“秉笔直书”的典故表达敬意。

  《用杜甫秋兴八首原韵写感》(1916年丙辰除夕)是八首律工韵雅的七律,足见朱蕴老诗学底蕴深厚,八首七律中十几处用典,增加了诗的厚重感,读来令人玩味无穷。

  《赴太原车中忆赵武灵王》(1936年春)“雄关四面拱平阳,此地当年习射强。天险于今胡可恃,瓣香低首武灵王。”联合抗日在急,朱蕴老希望阎锡山能学习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精神,联合各方力量,组成抗日同盟,保家卫国。诗虽短,但含蓄味浓。

  四是语言凝练灵动。朱蕴老的诗,语言清新灵动,凝练质朴。尤其是其五言诗,节奏明快,酣畅淋漓,尽得魏晋风骨。如《古风十四章》“中宵不成寐,辗转弄床阴。起视明月光,清辉鉴我心。孤云渺南去,飞鸟动高林。隔邻谁氏子?静听弹鸣琴。音响一何怨,使我泪沾巾。”颇有曹子建《野田黄雀行》风韵。《白日放歌》、《无题杂写古风五首》、《中元节夜游太原中山公园》、《寿许静人先生70寿辰》、《夜半放歌》、《早起》、《自叙诗》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堪称朱蕴老诗中珪珙。

  信仰照进诗心,诗心折射佳什。“南北东西一野鸥,虚名虚利不虚求。愿将一片丹心火,化作人间老马牛。”朱蕴老的诗篇是革命老人精神的结晶,恰似大别山的山泉一样汩汩长流,滋养着每一个善良而正直的苍生。诗曰:

  忠魂一缕出山沟,化作人间老马牛。

  沧海横流方本色,终生报国誉神州。

  嵩嶚崖上根苗正,武汉城头义士猷。

  辅弼中山践民主,推翻军阀顺潮流。

  三农播种眼光远,两狱坐穿骨气留。

  国共同征驰骏骥,南昌起义亮吴钩。

  倾心抗日军门客,动委回乡民众头。

  反蒋山城联左派,举旗香港效飞鸥。

  功成建国城楼立,业庆平生夙愿酬。

  坦荡为官唯朴素,辛勤学习更无求。

  南山耸立青松翠,丰乐欢歌仁义侯。

  注:南山指大别山,丰乐指朱蕴老家乡的丰乐河。(袁孝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