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笔墨里的深深老区情
——追忆邓小平两度为革命老区六安题词
六霍起义纪念塔。记者 田凯平 摄
在六安这片红色沃土上,曾经上演过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大别山区重建了根据地,也让邓小平和大别山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战争年代,他转战大别山,足迹踏遍六安山山水水;和平年代,他心中牵挂革命老区人民,亲临六安视察,给予六安人民支持与关怀。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更是分别为六霍起义纪念塔和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题词,为这方红色热土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印记。
“当时,六安县委正筹划修建六霍起义纪念塔,为了更好地告慰革命先烈,县委决定请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题写塔名。”裕安区委史志室主任、档案馆馆长吴童介绍道,六霍起义纪念塔的题词,源于六安县委的一封信。鄂豫皖根据地三大起义的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分别于20世纪80年代初修建了纪念塔,基于此,原六安县委开始筹划修建六霍起义纪念塔,并于1982年5月17日派县委党史办主任鲍劲夫专程前往北京,带去请求邓小平题词的信函。令人惊喜的是,仅仅22天后,六安县委就收到了邓小平题写的“六霍起义纪念塔”七个大字。在裕安区委史志室(档案馆)档案整理室,吴童小心翼翼地取出当年存档的中共中央办公厅给省委办公厅复信和邓小平题词的复制件。这七个字,字体刚毅、遒劲有力,饱含着邓小平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在这里,区委史志室的工作人员正在将珍贵的历史档案拆卷整理并录入系统进行数字化,这也让我们有幸能亲手触摸这些宝贵的历史记忆。
“收到邓小平题词后,六安县委便开始着手修建纪念塔。虽然由于资金问题,工程几经波折,但老区人民不惧艰险不怕困难,独山镇人民更是自发捐资了70多万元,最终于1999年在独山镇南头山上修建了‘六霍起义纪念塔’。”吴童说。
“这里的登山台阶共有144个,宽是12米,台阶的总长度是53米,南头山的高度是29米。”看着南头山上的六霍起义纪念塔,六霍起义纪念馆讲解员汪国玉的脸上满是自豪。六霍起义纪念塔碑体由黑色花岗岩贴砌而成,塔身上,雕刻着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六霍起义纪念塔”七个大字,成为六安这片红色热土上一座闪耀的丰碑。
邓小平的另一次题词,则要追溯到金寨革命博物馆筹建之时。1981年,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开工建设。为了提升纪念馆知名度和影响力,当时的金寨县委便想请邓小平题写馆名。于是,县委一方面通过革命前辈的关系报告中央办公厅请邓小平题词,另一方面又写信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委托他向邓小平提出请求。
接到请求后,邓小平当即题好“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馆名,由罗荣桓元帅夫人、金寨籍开国大校林月琴转交万里办公室,后通过在北京参加会议的时任安徽省委副书记王光宇带回安徽,转交给金寨县委。“1983年5月,金寨革命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馆名就采用了邓小平的亲笔题词,烧铸于主楼楣额之上,至今熠熠生辉。”金寨县革命博物馆讲解员胡爱莹介绍道。
现在的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不仅是全国红色文化研究基地之一,更是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3年接待参观者100多万人次,成年观众接待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未成年接待量位居全省第一,将邓小平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的革命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两度题词,一方红土。邓小平对六安这片英雄的土地给予了大量关怀,他的两次题词,不仅仅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更是对红色历史的铭记,对革命老区的重视。在邓小平题词的背后,是革命老区几代人艰苦奋斗的身影,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力量。
如今,六霍起义纪念塔巍然挺立,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声名远播。每年,无数人来到六安,瞻仰革命旧址,凭吊革命先烈。邓小平的题词,则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世人:不能忘记过去的革命历史,要永葆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记者 秦汉清 汪娟 杨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