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大别山老红军雷伟和之三十一 矢志不渝关心下一代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06-20 09:14:21 【字体:

  雷伟和离休以后,除了热心党史编辑工作,还致力关心下一代。他经常说:“人老了,忘不了过去,忘不了出生入死的战友,忘不了患难与共的革命群众,忘不了红色江山得来不易啊!”“人老了,心里总是放不下大别山,放不下孩子们,应该为革命多做点贡献。”

  1986年4月,雷伟和出任六安城区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协会副会长;1989年,他担任六安地区关心下一代协会副会长(1992年上半年调整关工委领导成员时,他仍是副会长)。人们看到,雷伟和经常在地县机关、工厂、学校等单位作报告。这些报告,涉及党员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涉及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内容极为丰富。雷伟和的报告,有些是他的经历,讲来情真意切,生动感人;有些是他亲身体会,经他朴实无华的语言及浓重的大别山区口音表达出来,更增加了说服力,使人入耳入脑,百听不厌。

  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听雷伟和的报告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每次有人要我做宣传报告,我都要详细了解他们单位的情况,有些什么反映和要求,针对不同对象来做准备”。

  在中共六安地委召开的“七一”座谈会上,他重点讲在克服困难中前进;在1989年地直党委召开的新党员大会上,他重点讲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在淠河化肥厂,他着重讲党的历史;在地区检察院、粮食局、计量局、物资局,他结合红军长征50周年,专题讲艰苦奋斗;在六安师专、六安师范,他结合“五四”运动,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教育。所有的报告,雷伟和都是不要报酬的。据不完全统计,到1991年初,雷伟和离休后所作的报告,受教育者近两万人次。

  对下一代的教育,撰写革命回忆录也是一种形式。离休以后,雷伟和对牺牲了的战友深切怀念之情更为强烈,他要写他们,歌颂他们,以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教育好下一代,保证社会主义的红色江山永不褪色。雷伟和拿起了笔杆子,投入了吃力而又繁重的工作——撰写革命回忆录。

  说“吃力”,就是他开始是在革命战争年代里自学,后来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一些文化知识,文字基础相对较弱,有时为着一个生字、一个修辞要翻上半天的工具书;说“繁重”,就是年代久远,一些细节很难记全,为了一个地名、一个人名,要苦苦思索回忆上百次。但是,他凭着顽强的毅力,硬是发扬“攻不下山头不收兵”的英雄气概,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不论酷暑、寒冬,熬过数不清的不眠之夜,历经数个春秋,先后写成并发表了《竹根河上》《闯五镇》《鄂豫皖十年武装斗争史简编》《历史的回忆》等十几万字的革命斗争回忆录和文章,分别被收入《皖西革命回忆录》(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和《红二十八军战史》(中央军委主编),给人民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

  有人看到雷伟和发表这么多文章,便问他:“雷老,您是哪个大学毕业的?”他幽默地说:“我是‘爬山大学’毕业的”。

  在编写革命回忆录的同时,雷伟和还收集和整理了100多首大别山革命歌谣。这些歌谣,有的是从有关史料中摘录下来的,有的是不顾年老体残亲自进山收集得来的,但更多的是雷伟和自己吟唱过,经仔细回忆加工整理出来的。他说:在战争年代,一首革命歌谣对人民来说往往就是一记响亮的号角,确实起到了鼓舞士气、瓦解敌人的作用。比如1932年冬天,红二十五军撤离大别山后,敌人对根据地人民进行疯狂的反扑,提出的口号,是“住进山头,杀尽猪牛,见人就打,鸡犬不留”。而根据地人民英勇不屈,与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们唱道:“青山绿水陡石崖,我为革命上山来,坚决与敌斗到底,誓死保卫苏维埃。”《皖西大别山革命歌谣》整理成册后,当时的六安地区关心下一代协会以及撤地建市后的六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分别在有关刊物和书藉上选登了这些歌谣。2005年7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金寨红军史》(金寨红军史编辑委员会编),还引用了雷伟和收集整理的部分歌谣。

  1988年12月,雷伟和获得全省“老有所为精英奖”,出席省委、省政府表彰大会。 (张正耀 编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