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千年古墓 梦回六安古国 —探访复原中的六安双墩一号汉王古墓遗址侧记
4月16日拍摄的经过修复后的“黄肠题凑”雏形现场。
“六安飤丞”封泥
“黄肠题凑”主要部位结构示意图
玉印坯
2007年1月7日,汉墓发掘现场。
4月16日,文物修复工人正在对汉墓木质文物进行修复。
出土的甜瓜子 盖板缝中发现的黍
双墩一号汉墓外藏室出土的“共府第十”铭文铜壶
三星庙双墩经过环境修复后,绿草如茵、野花遍地。
4月16日,皖西大地春风拂面,一片片油菜地透着浓浓绿意,弯曲的水泥公路穿村而过,劈开平畴沃野,通达位于金安区三十铺镇的双墩一号汉墓遗址本体保护工程现场。
俯瞰宏大的墓穴,和两千多年前的文明第一次零距离接触。几名工作人员还在偌大的墓坑里静静地忙碌着。经过几年的精心修复,被称为安徽首次出土的西汉王陵特有的“黄肠题凑”葬制雏形已成。经过技术处理后的黑色而又坚实的栎木块被一层一层小心翼翼地安放归位。
同行的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徐明飞和六安汉代王陵墓地管理所负责人李斌,几乎天天要亲临现场。徐明飞说,因为每天和这些文物打交道,自己也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将我们带到墓坑边的展板前。这里,详细展示了出土的“黄肠题凑”葬具、漆木器、铜器、玉器、金箔、银箔、兵器、车马器、封泥和植物种子、果实等各类文物的照片。手指每一张照片,徐明飞都能娓娓道来照片文物背后的故事。看着眼前珍贵的文物照片,听着徐明飞的生动解说,旋即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梦幻而神秘的“六安古国”—
照片上,一小堆黑色的酷似瓜子形状的小颗粒引起了我们的好奇。“这是当时出土的甜瓜子。你看,瓜子下面黄色的小颗粒就是当时的粮食—黍。”徐明飞说,根据专家推测,双墩一号汉墓的主人刘庆希望在死后能够过上生前一样的生活,小到食物种子、果实,大到车马、兵器,再到生活、装饰用品,刘庆的墓穴几乎汇齐了他的生前所用,也能由此窥见他生前所能享受到的尊贵待遇。
“从出土的黍、籼稻、瓜子、枣子、栗子等种子和果实可以看出,西汉时期,六安国境内的农业已经比较发达,刻有‘共府’铭文的错银铜壶和出土的漆木器、金银玉器也能证明当时的制作工艺很精湛。”
一座沉睡两千年的汉墓,可诉说古人的智慧与荣耀,也可追寻“六安古国”的文明根源。
“你看这张照片。”徐明飞手指的那张照片上,是一个看似方头小哑铃的物件。这个东西叫“六安飤丞”封泥,封泥堪称中国最早的文件保密手段,在当时主要起“保密”作用,因为时间久远,材质特殊,意义重大,能保存下来尤其珍贵。
据史料记载,刘庆的父亲胶东王刘寄与淮南王叛乱事件牵连,但汉武帝却大胆启用了刘寄的小儿子刘庆,首封为六安王。刘庆被封王以后,心里自知武帝施恩,自然小心翼翼,做事中规中矩,深受民众拥戴,武帝也对其表现十分满意。刘庆在位38年,死于公元前83年,谥为共王。刘庆和其子、孙共五代六安王,维持六安稳定的局面长达130年。
朝廷根据刘庆生前表现,赏赐其“黄肠题凑”葬制。
“黄肠题凑”是西汉特有的一种体现墓主人生前显赫社会地位的葬制。所谓“黄肠”,即去皮后黄心的柏木,“题凑”,枋木的端头全部朝着棺椁中央层层平铺、叠垒。而刘庆的墓所用木材均为大别山区的栎木,属于就地取材,没有使用黄心柏木,体现了皖西特色。
2006年双墩一号汉墓因修建合武铁路而被抢救性发掘,从此“黄肠题凑”被揭开神秘面纱。
“这是属于国家的珍贵文物,更是属于六安人民的瑰宝。2011年批准成立了六安汉代王陵墓地管理所,专门负责王陵区的日常管理和文物保护,并先后征用了200多亩土地,为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安汉代王陵墓地管理所负责人李斌说。
双墩一号汉墓的发掘,填补了我国西汉时期古六安国历史的空白,对研究六安国的历史和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工艺技术、墓葬制度等都具有重要价值。而“黄肠题凑”在安徽省内首次发现,该考古项目当年即入选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近年来,在上级文物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市文旅局实施了一系列保护项目,其中双墩一号汉墓本体保护修复工作即将完成,墓室原貌得以复原,埋藏地下的部分珍贵文物即将与世人见面;六安国时期的诸多历史文化谜团,借助现代考古力量有望逐步揭开。
双墩一号汉墓发掘后,实行的是原址保护方案。徐明飞介绍,目前进行的遗址本体保护工程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项目,从2020年正式实施,第一阶段是墓坑的防水防潮和墓坑壁的复原,第二阶段是墓坑内木质文物和石质文物的保护工作。现第一阶段已完成,为“黄肠题凑”椁室的复原提供了重要的保存环境,第二阶段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预计今年8月底之前全部完工。
双墩汉墓是南北并列双冢墓,南为刘庆墓,北为王后墓,属于“同茔异穴”葬制。尽管王后墓距离一号汉王墓几步之遥,但记者了解到,该墓暂时没有发掘的计划。
“这也是我们目前遵循的文物保护原则,不主动发掘。”李斌介绍,当年在双墩一号汉墓发掘的同时,安徽省考古所组织人员对双墩村周边重点区域也进行了考古钻探,发现在15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一个以四对八大墩(双墩、马大墩、高大墩、三星庙墩)为中心的古墓葬群,大约有40余座古墓葬,经专家分析研究,确认这里就是西汉六安国的王陵墓地,埋葬着西汉六安国刘庆、刘禄、刘定、刘光四代封王夫妇和其他贵族成员。“目前除了一号墓,其余的王陵暂时都没有发掘的计划,但我们都做了保护措施。”
穿越村庄一路向西南,不时可见成双的土墩静静地矗立在田间深处,每处皆有围栏保护。走进一片桃林掩盖后方,两座绿草葱郁的土墩在野花铺满的青绿中并列着。这就是三星庙墩王陵,也是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保存最为完整、体量最大的一对陵墓。
顺着古朴青石板铺成的小路到达王陵顶端,除了耳边不时传来宁西铁路火车穿行的声响,时间好似在这里凝固,身边的一草一木都在安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故事。
“这里都是我们种植的草皮和播撒的草种,还栽了一些格桑花和灌木。”李斌向记者介绍,“你们发现没有,自从我们进入,监控就自动亮起,并跟随着我们移动而转动,这就是我们为保护王陵安装的监控系统。此外,我们还安装了激光对射系统和拾音系统,确保王陵安全。”
如今,双墩一号汉墓及整个王陵核心区文物都得到了修复,环境得到了改善,文物安全形势也得到了根本好转。
随着新时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愈加重视,六安汉代王陵区如何讲好六安国故事,写好文旅融合文章也越来越引起六安市委、市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关注。
4月1日,六安市委书记方正来到双墩一号汉墓遗址本体保护工程现场调研强调,要加强汉代王陵遗址保护,进一步挖掘阐释遗址价值,并利用墓群相对集中的优势,加强项目谋划,实施周边环境整治,做好文旅融合文章。
六安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徐明飞对汉墓遗址的活化利用,也有着自己的想法,“目前我们加大了文物宣传力度,利用现有资源条件组织开展中小学生历史文化研学活动,受到广泛好评,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将王陵区打造成考古遗址公园,成为学习、宣传汉文化和旅游休闲的重要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