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涌动希望 乡村迸发活力
——我市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从村头巷尾的树木萌发新绿,到温室大棚里的蔬菜郁郁葱葱;从自家庭院直播售卖土特产的农村电商,到村里广场上休闲玩乐的乡亲孩童……如今,皖西大地处处活力迸发,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动感旋律。
凝聚各方力量、整合资源要素,全市上下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坚定不移走质量兴农、绿色发展、城乡融合、文化兴盛、乡村善治、共同富裕等“六个之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全市新识别监测对象1444户4598人,消除风险409户1327人;投入财政衔接资金22.1亿元,实施项目1231个,其中用于产业发展15.92亿元,占比72%。
和美乡村绽放新颜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村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福祉。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村容村貌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工作,不断“刷新”乡村“颜值”,奋力绘就乡村振兴的生态宜居底色。
“羊肠道,泥泞路,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身泥,小路窄,出行难,小推车,上不去。”这是多年前金寨县油坊店乡一些乡间小道的真实写照。
要想富,先修路。油坊店乡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面冲西茶谷道路拓宽提升工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彩虹路工程。彩虹路沿线的亲子互动茶乐园、综合服务中心茶艺园、西茶谷800亩数字茶园等串点成线,实现从“一隅多点”到“全域全时旅游”有力转变,让更多游客走上舒适路、观光好风景,也为全乡围绕“茶”品牌打造全域旅游开辟了一条方便、快捷之路。
如今,蜿蜒的乡村道路串联起山间景点,村居小道遍布田园沃野,犹如条条新生的“毛细血管”,为乡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在油坊店乡西莲村的村头巷尾,随处可见许多用废弃石子、砖瓦砌成的“小花园”“微景观”。“你现在看到的这些‘小花园’,以前几乎都是乱搭乱建堆放杂物的。后来,我们发动群众主动扮靓家园,既留住了独特的乡村味道,更显得村庄色彩斑斓。现在多漂亮,环境变干净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西莲村党支部书记何琼颇为感慨地说。
近年来,油坊店乡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攻坚行动为抓手,从细处着眼、小处着手,统筹推进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坚持“花小钱、办大事”,不搞大拆建,不改大风貌,重点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上下功夫,全力打造整洁、优美、文明的乡村新风貌,实现美丽乡村由“一处美”向“处处美”、由“一时美”向“常态美”转变,以绣花针功夫绣出美丽乡村新画卷。
山路弯弯,茶园葱翠。早有小鸟啁啾,晚有山雾缭绕。如今,走进金寨县油坊店乡,处处呈现出一幅幅生态美、产业旺、百姓富的新画卷。
油坊店乡的巨大转变,是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的生动写照。
金寨县、金安区、裕安区获授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霍山县诸佛庵镇狮山村获授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一年来,我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建立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文明村镇创建工作联合督导机制,获得多项表彰和荣誉。
特色产业蓬勃兴旺
袅袅青烟,缓缓从山坳里升起;峰峦叠嶂,迎来第一抹红色的朝阳;黛瓦茶园,飘散阵阵馥郁茶香……地处大别山深处的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每年的人间四月天,这里独有一份美丽。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着力打造长三角绿色生态康养目的地,把产业振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金寨县大湾村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随着越来越多长三角城市游客的到来,当地村民纷纷发展起民宿等多种产业,今年大湾村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旅游创收1000多万元。
“我们把精准扶贫的经验用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因户施策,有的发展民宿和农家乐,有的就发展种养业,我们把这些资源整合,目的是想让大伙有更多的收入来源,也拓宽他们增收致富的渠道。”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驻村第一书记余静说。
近日,在霍山县太平畈乡王家店村的霍山石斛种源保护基地,农户们正忙着采收、加工霍山石斛,期待着又一次丰收。
近年来,霍山县立足资源禀赋,将地理标志资源优势逐步转化成为产业优势。石斛产业欣欣向荣,吸引了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解开了致富密码。如今,“小石斛”带动“大产业”,成为安徽省地理标志产业发展中的一张亮丽名片。截至目前,霍山县已建成霍山石斛产业核心区太平畈乡种源保护基地近100亩,年种苗组培能力达5000万瓶,生产种苗25亿株,鲜品年产量达700多吨,年产值达52.79亿元。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兴则乡村兴。一年来,我市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市实施“两强一增”行动、霍邱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两项工作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表扬。霍山县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金寨县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霍邱长集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霍山县太平畈乡(石斛)等5个乡镇成功认定全国首批农业产业强镇。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可比价增速5.4%、居全省第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8.7%、居全省第3。
文明新风浸润乡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当鼓了“口袋”之后,如何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再富起“脑袋”,成了重大课题。我市不断完善宣传发动群众、树典型引领示范、部门参与协调推进等工作机制,着力推动移风易俗常态化、长效化,定规矩、破陋习、扶正气,让文明乡风浸润乡村大地。
“财从细处来,谁家都有婚丧嫁娶,不能只考虑表面上的风光,幸福感重在内心,不是拿出来给别人看,与别人攀比得来的。只要孩子过得好,我们把婚宴省下来的钱给两个孩子去奋斗去打拼不是更有意义吗?”不久前,霍山县大化坪镇金鸡山村村干部黎新耐心地劝说家人喜事简办。在她的坚持下,最终儿子的婚事只邀请双方至亲参加婚宴,一切从简。
今年2月,金鸡山村“两委”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邀请网格员、志愿者、村民广泛参与,在充分征求广大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完善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并发挥其积极作用,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拒绝高价彩礼等,有效破除了讲排场、比阔气、爱面子等不良风气,让倡勤俭、拒铺张、反浪费成为“主旋律”。近年来,霍山县大化坪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尊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积极吸引群众主动参与乡风提升和乡村振兴,在全镇不断形成崇尚精神文明、建设和美乡村的良好氛围。
创建“美丽庭院”、晾晒“良好家风”、评选“身边好人”、选树“道德模范”……在广大乡村,一场精神世界的美丽嬗变正精彩演绎,一股引领发展的文明新风正拂面而来。
新希望播种在广袤大地,新动能孕育在美丽乡村。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正当时,全市上下勠力同心奋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上台阶、出成效,一个个特色产业带动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建设项目纷纷落地,让群众脸上喜、心中乐,幸福感“爆棚”。(记者 汪娟 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