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奋进基层沃土
——我市墩育选调生队伍侧记
为促进选调生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探索选调生成长成才路径,近年来,我市充分用好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优势,优化选调生成长路径,从源头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激励广大选调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展现担当作为。
深化红色教育,筑牢思想根基
党的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青年选调生正值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意义重大。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六安时强调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把红色资源作为青年选调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活教材”。
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我市创新建立“红色教育+X基地”现场教学模式,将红色教育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基层党建等各类培训有机结合,每年常态化组织选调生定期开展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先后组织带领选调生参观学习境内的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红二十五军军政机构旧址、红军广场等77个红色旧址、革命遗迹(红色教育现场教学点),推动广大选调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常修常练、常悟常进。
常态化开展红色教育同时,还注重学思践悟,选派选调生参加“红色六安”精神宣讲报告团,赴各基层单位开展巡回宣讲300多场次,形成“红色故事人人讲”的浓厚氛围;参加党校主体班“重走红军路”体验式教学、访谈式教学模式、情景模拟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参加党史知识竞赛、分享党史学习心得等特色活动。“学习成果不仅转化为党性的锤炼、信念的坚定,更要转化为观照现实、忠诚履职、为民服务的不竭动力。”选调生罗缘,在参加全省“学党史·守初心·担使命”党史知识竞赛中获得第1名的好成绩。
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增强了红色教育穿透力感染力,切实推动红色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引导全市广大选调生铸牢党性之魂、补足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他们扎根基层、筑梦基层的决心和信心。
突出红色引领,强化历练成长
我市各级组织部门及时掌握选调生动态,以红色引领为抓手,有计划地对选调生进行重点培养,强化选调生到基层一线学习锻炼,丰富选调生基层工作经验,提升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的能力。
创新实施“青苗墩育”工程,对新录用的选调生采取“1+2”集中选派方式,安排新入职定向选调生到市开发区、市乡村振兴局、市投资创业中心等重点工作领域开展1年集中培养锻炼,试用期满后统筹安排到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偏远红色村进行集中锻炼两年,让选调生真正把身子沉到基层一线去,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基层社会治理等吃劲岗位和实战中磨炼硬本领、增长真本事。在六安组工微信和六安先锋网开设《选调(青苗)墩育系列谈》栏目,刊登选调生工作动态、心得体会、调研报告、经验介绍等,营造“比学赶超、争先进位”良好氛围。
坚持将选调生队伍纳入年度县区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驻村工作队长培训班,进行同学习、同研讨、同交流。在推进培训全覆盖的基础上,聚焦选调生个人特长和专业优势,注重精准化、专业化、系统化,组织参加城建规划、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各类专题培训600人次。建立领导干部结对帮带责任制,组织经验丰富的老干部对年轻选调生思想上帮、工作中带、业务上传。市、县组织部门建立年轻干部诉求台账,帮助选调生解决问题困难,加强关怀激励,促进干事创业。
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双招双引”、优化营商环境等,定向开展“淬火”培训计划,把火热的实践作为红色训练场,通过搭建“上学”“下练”“内修”“外输”等平台,有计划、分步骤的安排选调生赴上海市松江区、省直单位、合肥市和战略新兴产业企业跟班学习、实践锻炼及“拜师学艺”,让走出校门的选调生多捧几回“烫手的山芋”、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以不断提升他们抓落实、抓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发扬红色传统,锻造优秀队伍
“坚持将红色教育成果运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提升选调生‘想干事’的奋进姿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非公工委书记、市人社局局长陈久松说,组织部门搭舞台、压担子,让广大选调生经风雨、壮筋骨,激励他们勇担重任展现作为。
今年四月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六安市区的200多名选调生,闻令而动,向险而行,下沉包保小区,在入职以来的第一次“大考”中用实际行动扛起责任担当。
突出干事创业导向,实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4933”工程,大胆提拔使用工作中表现优秀、群众公认、发展潜力大的选调生,明确在县乡换届、班子配备调整、“五方面人员”进班子时,同等条件下优先从选调生中选拔,真正让选调生队伍成为优化各级领导班子队伍结构的“后备队”和“蓄水池”。在我市2021年县乡党委换届中,9名选调生进入县区党政领导班子,69名选调生进入乡镇党委班子,其中担任县区党政正职2名,一个县区党政班子成员中有选调生4名。目前,全市共有134名法律、卫生、环境等专业选调生在市县相关部门关键岗位任职,30名规划、经济管理、农业等专业选调生在各级开发区、乡镇、街道基层一线重要岗位任职,形成了全市选调生“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局面。(陆祖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