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创新”赋能产业振兴
“发展农村产业是一条漫长的路,除了情怀,更需要的是忍受孤独的坚持。”
“好的企业除了自身发展以外,最主要的是带动和让更多的人参与……
“农村创业更需要一种企业家的精神和品质,责任感、使命感、工匠精神、终身学习。”
“通过电商大数据反哺产业发展,与时代同频共振,逐步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律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和品质,帮助并引导他们向优品质和高效益转变。”
“通过建设木本油料(薄壳山核桃)产业基地,可有效缓解日益紧张的粮油供给矛盾,维护国家粮油安全。‘辉耀’通过立体化种植,解决现实中的‘痛点’。”
“我国水果市场已经大大饱和,面积和产量逐年增长,但早熟、优质果品仍需求较大,加强新品种引进和促早栽培,是未来果树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大棚保温农业必将唤醒沉睡的冬天。”
“未名四杰之一的李霁野先生在《故乡的春节》中用种种叶集特色美食写出了淡淡的乡愁。春节期间,家家都要备上一点长长的挂面,寓意幸福长长久久。这就是我们叶集鼎鼎有名的细如银丝、柔韧丝滑的挂面。”
…………
12月25日,“叶集农商行杯”第一届叶集区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决赛在叶集区文化广播电视中心演播大厅举行。历经先期乡镇村层层遴选,10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参加决赛。选手通过激情飞扬、活力迸发的精彩的创业创新项目和发展经历的展示、与专家评委的互动答辩,角逐评定,分获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进入决赛的项目将作为叶集区特色农业发展重点帮扶项目予以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选拔赛推介优秀创业新农业产业项目和人才,为叶集区农业发展创业创新营造氛围,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这场3个小时的精彩演绎,既彰显出典型代表们的睿智和思考,又展示了选手们创业的执着和坚守、创新的开拓和光芒,有回归创业的乡愁情结,有脚踏实地的勇敢干劲,有远大恢弘的理想信念,更有对广袤田园、肥沃春晖的深情厚谊……
(一)就像一颗种子,需要一方土地扎根、深耕。
陆多红,2012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后一直工作在农业前线,2018年选择回到自己的故乡叶集区三元镇进行创业。
刚开始,他依托所学的植保技术优势,针对种植者做技术服务,当时的生产情况是年龄断层化、生产水平低,种植者种植素养低,导致产能低、质量差、效益低。于是,他和小伙伴们就打破“一锤子买卖”的传统农资销售模式,提出“全程化安全保姆”式理念,建立一套从销售到技术服务,再到产量验收的全程跟踪服务机制,建立大户档案,走向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支持,运用所学农业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帮助农户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病虫草害等疑难杂症,提供高产栽培方案,合理规避高温、雨水等季候影响,确保农作物丰产丰收。于同年成立叶集区共创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积极引导种植者从传统种植走向现代化种植、小农户种植走向规模化种植、盲目种植走向有计划科学化种植。
一个新人、一个新立的企业就像一颗种子,需要一方土地扎根、深根。2019年公司发展理念再次下沉,以桥元村为根基,以“一村帮一企、一企带一村”的发展理念,集中资源、做大做强,由企业谋划项目,结合村集体经济建设,企业经营,最后利润分红,既解决了村集体经营难问题,又解决了企业刚起步资金问题。公司先后投建育秧工厂、桥元温室大棚、蔬菜育苗基地、千亩稻虾示范基地等项目,农事全程化服务面积近2.5万亩,2020年被六安市评为“六安市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有了这些基础,随后进行土地扭转、推动“一村一品,订单农业”高优双向发展。随着村企合作的发展,他们为村集体经济创收由2019年的6万元增加到2021年20.2万元,提供多个用工岗位,先后带动30户困难群众发展规模化种植,积极支持50余户脱贫群众集中扭转土地,并随着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些成熟的项目,可以复制到其他村的村集体项目,比如大棚螺丝椒种植等。
2021年是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在村企发展的道路上,他们开始谋划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接二连三,2021年利用盘活桥元村武昌组虾田,以虾稻产业为主导打造“共创虾稻三产融合示范园”,是集研学教育、亲子乐园、农事体验、高标准稻虾养殖示范园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
陆多红坦言,在回乡创业的几年里,他切实感受到叶集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与三元镇党委、政府所创造的宽松就业环境和相关政策的强力支持,让他能放下包袱,敢闯敢干。他也真诚地表示,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时代中,定然会抓住机会,脚踏实地,敢想敢干,秉承安农人的理念:崇学事农,安康天下,为建设自己家乡出一份力,建功立业。
(二)与时代同频共振,用电商大数据反哺产业发展。
果岭汇是安徽彭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旗下的农产品供应链平台,立足江淮果岭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通过统一的品牌、包装、营销和售后体系,借助第三方平台店铺、微信小程序、公众号商城、社群营销等方式,去解决鲜果农产品普遍存在的“有产量、无销量”的问题,通过电商大数据反哺产业发展,将更多消费者的真实评价,反馈给种植养殖户,让他们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逐步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律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和品质,帮助并引导他们向优品质和高效益转变,逐步改善江淮果岭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真正实现“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战略理念。
据叶集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平岗街道江淮果岭核心区现已发展各类经果林约29000亩,主要种植红桃、黄桃、千玥梨等20余个品种,年产各类鲜果农产品约50000吨,产业基础强劲。以鲜果为主的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销售受市场不稳定因素影响较大,产品滞销情况频发,容易发生鲜果农产品“产量高、销量差、产值低”等情况。而且辖区内大部分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电商知识相对欠缺,缺乏专业电商人才,不懂得如何有效地开展农产品电商业务。
果岭汇农产品供应链平台自2018年上线试运营以来,累计通过线上销售各类农产品近4000万元,其中通过电商扶贫驿站代售周边农户各类优质农产品近150万元,累计销售各类鲜果近1250吨。
尤其是通过大数据反哺产业发展,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律引导农民向优品质和高效益转变,助推江淮果岭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升级;积极与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通过“电商公司+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专业合作社产业发展,持续为农户增加收入。
同时,公司投入更多的精力开展电商培训、电商业务辅导,以农产品品牌授权等方式,带动年轻人返乡创业,有利于乡村人才的回流,改善农村发展人才瓶颈的难题,助力人才振兴。
(三)高站位思考,前瞻性架构,满怀深情打造现代化农业。
辉耀农业木本油料(薄壳山核桃)种植示范基地总经理张国龙在演讲台上,神采飞扬,但是给人的感觉还算相当沉稳干练,他是典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六安市优秀科技特派员、安徽省现代青年农场主、安徽省科技特派员。
“我国不仅是农业大国,同时还是人口大国,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用油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当前,由大数据统计,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仅约30%,大份额还需依靠进口。随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摩擦叠加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使进口不确定性增大,通过建设木本油料(薄壳山核桃)产业基地,可有效缓解日益紧张的粮油供给矛盾,在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方面,薄壳山核桃发挥了其特有的作用。‘辉耀’通过立体化种植,解决现实中的‘痛点’。”张国龙款款陈述道。
辉耀农业公司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金1000万元,坐落于叶集区孙岗乡双楼村,主要从事木本油料(薄壳山核桃)作物的培育、种植、收储营销、深加工及销售。流转土地1580余亩,带动周边120余户农户就近就业,户户年均增收3000元左右;已建成1000亩规模的标准化薄壳山核桃种植示范基地,采用立体化林农复合套种模式,套种了绿色水稻1100亩、有机大豆300亩、油菜800亩。
“我们的大棚保温葡萄已经唤醒沉睡的冬天。”六安市叶集区绿叶果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高级农艺师、六安市科技专家大院首席专家支传华用诗意的语言作为开场白,却是对科技农业的极高推崇。
六安市叶集区绿叶果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6月,占地438亩,种植大棚葡萄120亩,品种为早夏、阳光玫瑰等,带动种植户、脱贫户430户发展葡萄种植面积11000亩,其中大棚保温种植面积7500亩。他们与安徽农业大学签订了“早夏黑葡萄促早栽培关键技术科研与示范”项目,通过两年的共同努力,彻底解决了国内大棚保温种植葡萄因棚内温度高、上色受阻问题,并通过了相关部门验收,将这一技术全面推广。
“我国水果市场已经大大饱和,面积和产量逐年增长,但早熟、优质果品仍需求较大,加强新品种引进和促早栽培,是未来果树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支传华目光中透出对未来现代化高科技农业的坚定信心,“科技创新促进大棚种植技术升级,促进效益增收。”
还有三元镇沣桥村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的伊牧养殖家庭农场,引进国内最先进的五列五层恒温全自动一体化智能数控蛋鸡养殖线2条,全自动数控蛋品装托机1套,大型反渗透水处理设备1套,主要以无抗生素养殖、绿色养殖,标准化养殖、公司化管理和订单化销售的生产经营模式,取得良好发展成效。目前,家庭农场每天产蛋量4吨,鸡蛋远销江浙沪、广东、福建等大中城市和地区,年销售额达1400万元,产品供不应求。
(四)有一类创新,叫往回走,原生态+乡愁文化,提升产品内涵和影响力,做大做强产业。
靓丽的区委宣传部下派史河街道叶南村第八批驻村工作队副队长胡艳萍,为大家介绍叶集区“叶南民强”手工挂面、豆油皮项目。她从叶集特色文化切题,娓娓道来,由乡愁散发思维,讲述叶南村把细如银丝、柔韧丝滑的挂面做成幸福产业的故事。
史河街道叶南村是方圆百里有名的“挂面村、豆腐村”,村手工挂面制作有600多年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面条加工手艺逐渐被机器替代,但叶南的手工挂面制作手艺并未因此而没落,依旧延续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生产模式,并以选料考究、制作精细、耐存易煮畅销内外。2017年,合作社的成立将以往家庭作坊式的单打独斗变成合力打出“叶南民强”品牌的组合拳。将传统文化嵌入产品宣传:建好“面条文化故事馆”,讲好“故事”,通过“面+乡愁”的传统文化,“面+温暖”的生活场景,提升产品内涵和影响力。同时,SC认证为农产品入驻商超和官网取得资质,解决了销售问题。
稻香虾且肥,人旺产业兴。六安市洪达农业综合有限公司团队代表李强获得比赛第一名,“我们就是认准可溯源、绿色生态农业:在每亩使用25kg生物有机肥,水稻生长周期不使用除草剂,只使用一次无残留的杀菌剂。公司推行绿色种植、生态农业思路,光纤建设长度达6.5公里,建成了可实现全程监控的溯源体系并加入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覆盖面积6000亩。”李强自豪地说。
他们公司业绩斐然,看点突出。2021年经济效益:小龙虾销售额2160万元,收购稻谷超5000吨,成品米销售额4870万元,实现利润378万元;社会效益:带动49户脱贫户发展稻虾共生产业,为贫困人口提供固定就业岗位14个,为本地提供临时就业岗位7600余人次,为当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贡献46.8万元,为百姓直接创收超100万元,连续三年实现脱贫户分红15万元。
洪达农业稻虾产业园区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整村流转耕地6199.32亩,涵括2200平方米日处理能力180吨粮食烘干房、1900平方米日加工能力150吨精米加工生产厂房,仓储能力可达5000吨,总投资3000余万元。注重品牌建设,注册“徽韵大别山”,提高农产品溢价空间。
精彩、激昂的比赛落下帷幕,创业、创新的步伐更加铿锵,乡村振兴的号角更加催人奋进!
新闻背景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叶集区农业农村局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牵头部门,将产业振兴作为首要任务,主动谋划,聚力做大规模、做优主体、做长链条、做实联结、做强平台,全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深入实施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确定分三年建成稻虾基地15万亩、“江淮果岭”10万亩的工作目标。
大力实施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坚持标准、科学认定、支持发展。新培育认定乡镇级产业发展带头人23名、村级产业发展带头人122名,累计培育认定乡镇级带头人50名、村级带头人288名,联结带动农户5017户,超额完成了在每个乡镇、村分别培育3名以上带头人的目标。加强带头人的培训提升,累计组织开展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6次,培训产业发展带头人600余人次。大力推行规模经营、主体经营、融合经营,促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及时发布土地流转信息,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土地与主体合作经营,新流转土地3.99万亩,累计流转24.4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3.25%。加强经营主体培育,截至11月底累计培育农民合作社446家、家庭农场946家、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社会化服务组织24家。建立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联系帮扶经营主体制度,区四个班子22名负责同志联系经营主体44户,23名中级以上职称农技人员指导经营主体46户。积极推行农旅融合发展。打造“四季亘云”“共创农业”“花田稻海”等一批农旅结合项目,“十一”期间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今年累计接待游客15万人次。结合叶集资源禀赋,确定稻虾综合养殖、特色林果为优先发展的两大主导产业,同时统筹推进麻黄鸡、皖西白鹅、中药材等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两强多补、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加快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1.规划建设叶集(史河)现代农业示范区,起步区4平方公里、核心区10平方公里,正在委托安农大编制规划,区委、区政府坚持边规划边建设,争取3年内达到省级示范区标准。2.建设稻虾综合种养和“江淮果岭”两大优势主导产业基地,实施果岭建设“双万工程”,打造万亩果园基地、万户果木庭院,落实新增果园1万亩,改造提升老果园0.6万亩,开工建设省级标准化果园4个,今冬明春可提前完成三年建设任务;发展稻虾综合种养10.6万亩,全部落实到户、到主体、到田块,建设稻虾养殖示范基地3.42万亩,其中万亩示范基地2个、千亩示范片3个,已全部开工,5000亩稻虾种苗繁育基地已基本建成。3.规划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园,确定在平岗街道建设,一期占地500亩,目前园区规划基本完成。4.打造现代农业综合体,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现代化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全程品控溯源体系生态农场、MAP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智慧农业管理平台、绿色优质水稻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并就万亩标准化果园项目、小龙虾深加工基地等项目与有关企业达成初步意向,近期有望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