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涵
高一涵(1885-1968),原名高永浩,别名涵庐、梦弼等,金安区东河口人。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就读于安庆安徽高等学堂。1912年,自费留学日本入明治大学政法系就读,开始系统地接受西方政治学理论。在日本期间,先后参与了《苏报》《民立报》《独立周报》等编辑工作。
1916年毕业回国,高一涵先与李大钊一起办《晨报》,同时与李大钊、陈独秀、杨端六、周鲠生等一道,成为《甲寅》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18年进入北京大学任编译委员,兼中国大学、法政专门学校教授。在这期间,高一涵经常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撰稿,并协办《每周评论》,成为科学与民主理念最为积极的宣传者之一。在前后9卷的《新青年》中,高一涵总共发表文章28篇,其中脍炙人口的有《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一九一七豫想之革命》《非“君师主义”》等。
1925年,高一涵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由李大钊、高语罕介绍,高一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在武昌任中山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法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译委员会主任委员、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部长等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高一涵脱离中共组织,避居上海,任上海法政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和吴淞中国公学教授、社会科学院院长。
1931年至1949年,高一涵先后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委员、两湖监察使、甘宁青监察使、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4月,国民党政府委托高一涵为国民政府考试院委员,高一涵坚辞未就,隐居南京并与中共秘密联系,和朱子帆、沈子修等民主人士为迎接南京解放做了不少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法学院院长,南京市监察委员、江苏省司法厅厅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50年高一涵经周新民、陈敏之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江苏省副主任、民盟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高一涵著有《政治学纲要》《欧洲政治思想史》《中国御史制度的沿革》等书,译有《杜威的实用主义》《杜威哲学》等书,另出版诗集《金城集》。
1968年4月,高一涵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