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牛娃到开国上校
夏益善,裕安区韩摆渡镇人。1914年生于六安老淠河岸边的原六安县韩摆渡乡。他自幼就失去母亲,也没有兄弟姐妹,从小就在地主家放牛,和给地主当长工的父亲相依为命。1929年5月开始至1930年初,皖西地区相继爆发了一系列农民起义和民团暴动,史称“六霍起义”。夏益善在革命烽火的影响下,于1930年6月参加红军,193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春,著名的苏家埠战役在皖西地区爆发,他的家乡韩摆渡成为了苏家埠战役的核心区域。苏家埠战役在徐向前指挥的红四方面军英勇战斗及皖西地方军民的大力配合下,取得了歼敌3万人的空前大捷。夏益善也随之编入红四方军。在红军部队期间,他先后任红四方面军第25军74师通信员、第31军91师275团副连长等职务。参加了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和反“六路围攻”和长征。在长征途中,夏益善感染了漆毒,全身浮肿,面部流黄水。无奈之下,他用一块破布把整个头部裹起来。由于缺乏医疗条件,夏益善病情加重,他咬紧牙关,凭借着坚定的革命意志,战胜了病魔。最终他同红四方面军大部队一起,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难险阻,完成了伟大的长征壮举。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夏益善编入了由刘伯承任师长的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后又参加了百团大战。在一次战斗中,已经身为营长的夏益善带领将士们冲锋陷阵,敌人的子弹打穿了他的肺部和前臂,巨大的冲击让他倒在血泊中。赶来的卫生员,要剪开了他的衣服包扎伤口,夏益善死活不肯让卫生员剪烂他的军服,因为军装对于他来说就意味军人的荣誉和尊严,就是死了也要穿着军装体面地走。这是夏益善骨子里对革命理想和信念追求的最真情的表白。
解放战争时期,夏益善先后参加了西北野战军所部阻击国民党反动派进攻的保卫延安、青化砭战役、羊马河战役,以及解放西安和进军新疆等重大战役。历任解放军营长、团长等职。1947年在悦乐战斗中立大功一次。新中国成立后,任第6军17师50团团长,第55师副师长,果洛军分区司令员,青海海南军分区司令员,陕西宝鸡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1955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1949年后,夏益善回到阔别20年的家乡寻找父亲。当年离开家乡的夏益善还是个孩子,如今经历了战争的风雨和生死,夏益善想象着父子再次相逢,心情激动不已。然而,当他荣归故土的时候,得到的是他的父亲早已离世的噩耗。此时此刻,他心里有多少话想和父亲倾诉,自己革命二十多年,为了什么,不就是想让和父亲一样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吗,如今和平了,要来报答他的父亲,可是他永远都没有机会去报答他父亲,他没想到自己还能活着回来,却见不到自己的父亲。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原来,夏益善参加了红军以后,他的父亲受到了地主的迫害,积劳成疾,离开了人世。从此,夏益善对父亲的愧疚伴随了他的一生,难以释怀。从此,夏益善把对亲人、对故乡韩摆渡的眷念化作革命的力量不断拼搏进取。
晚年的夏益善,对家乡的思念格外浓重,多次跟子女提到想要解甲归田,回到家乡,多陪陪葬在家乡的老父亲。1966年,夏益善把大女儿送到韩摆渡当下放知青,建设家乡。1990年,夏益善在弥留之际,多次嘱咐子女说:“追求革命理想和信念是我最美好的归宿,等我百年后要魂归故里。”2015年4月,他的子女根据老人生前遗愿,在生他养他的韩摆渡镇,建立了一处纪念堂,名曰“益善堂”,旨在缅怀老人为革命舍小家为大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现如今,“益善堂”已成为当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播红色事迹和革命精神的一处重要场所。(赵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