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李开文的故事(一)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1-07-02 09:27:33 【字体:

  金寨县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县有10万多人参加工农红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势造英雄。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一时风云际会,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毛主席在延安时的炊事员——李开文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是伟大的革命事业把他与伟人们联系在一起。

  李开文的革命生涯

  李开文同志,金寨县槐树湾乡板棚村人。1897年4月出生,1993年4月病逝,享年96岁。老人1929年参加家乡赤卫队,1932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由陈云、李富春、蔡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开文老人身高不到一米六,但很壮实。由于自幼烧窑,常去离家百里的燕子河租田种地,从而练就一双铁脚板。只要担子上肩,一天可以轻松地走上100多里的山路。因此,1932年9月,35岁的李开文被团长从赤卫队里挑选出来做担架兵,担任第七十三师二一九团担架一班班长。老人回忆,部队是1932年9月19日(农历八月十九)黄昏时分开拔的。恰巧,部队转移时途经他家的屋后。当时,一对双胞胎刚刚出生不久,大儿子李景旭已有8岁。面对8岁儿子的哭喊、牵拉,李开文推开紧拉他的小孩,毅然从军前行,在炮火连天的围追堵截中,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的艰难困苦。漫漫西征路,李开文担架不离肩,在穿越最后一道防线时,抬着伤员一口气跑了60多里山路没换肩。听说终于冲出了敌人的封锁线,他激动地放下担架,突然间,一股鲜血喷口而出,由于过度劳累而吐血。

  1932年12月部队抵达陕西汉中地区,李开文被敌机炸伤,两耳震聋,被战友抬着行军,到达四川通江,住了大半年的医院。伤愈后,被领导安排去红三十一军后勤部做炊事员。1935年5月,随红四方面军离开川陕根据地长征。在三过草地期间,他经常用胸膛焐干湿冷的柴草,为部队做饭。这段经历曾被写入语文课本,教育了新中国的几代人。

  1936年10月会宁会师,长征结束。李开文被调入中央红军兰州保安大队,随部队在平凉、庆阳、安塞一带活动。不久,被派往延安,先在陕北公学当炊事员;几个月后,调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炊事班班长;后又调任中央特灶班管理班长,为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烧饭,与毛主席、周恩来、陈云、李富春在一起生活。1942年在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被评为劳动英雄。1947年2月,老人跟随毛主席、周恩来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延安收复后,毛主席率中央机关离开陕北,东渡黄河,至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这时李开文已51岁,没再随部队去西柏坡特灶班,而被安排到中共中央城工部工作,进入中央干部文化学校学习。苦读半年,老人终于学会了1206个字,基本上能够看报,写点简单的材料。1949年7月,从干部学校毕业,回到中共中央城工部。部长李维汉打算安排他去任天津糖厂副厂长。李开文自认能力不够,坚辞不就,要求回乡。

  解放后,李开文回到六安,地委组织部拟任他为金寨县副县长,他再辞领导职务回到家乡农村,担任响山寺粮站仓库主任。其间,他兢兢业业,克勤克俭,认真管理着国家的粮食,被誉为红管家。1956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系统劳动模范,到北京出席表彰大会。

  1958年,李开文同志61岁离休,在响山寺农村颐养天年。(胡本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