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皖西红色谱系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之际,我们深沉怀念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奠基人、中国共产党皖西建党人蒋光慈及其他革命先烈、先驱。
蒋光慈(1901-1931),谱名蒋儒恒,号北峰;曾用名蒋宣恒、蒋侠生、蒋侠僧、蒋光赤以及众多笔名。他的祖籍为原六安县莲花庵(现属裕安区分路口镇)。民国六年(1917年)六安新修的《蒋氏宗谱》载有蒋光慈父亲蒋敦芳(即蒋从甫)撰写的《源流序》,明确指出:“明季,潮公来六,由贯公分迁,卜居城西武陟山,依山为村。此皋城蒋氏所由来也。”蒋光慈在这部宗谱中也写了《续宗谱序》,序后赫然署名为“十三世孙儒恒”。这里,蒋光慈和他的父亲都明言,他们是“皋城蒋氏”后裔,他们的祖先就住在六安城西的武陟山麓,经历了四百多年,传了数代。
蒋光慈家因贫困流落到霍邱县南乡白塔畈(1932年划归新设立的金寨县)。蒋光慈1901年9月11日,诞生于白塔畈;1931年8月31日,逝世于上海,终年不足30岁。蒋光慈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活得轰轰烈烈。他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无私地献给了中国人民。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160多万字的文学财富《蒋光慈全集》,而且在我们皖西地区建了党组织,点燃了革命的火炬。
蒋光慈的祖父蒋德福,是一个轿夫。他的父亲蒋从甫(1869-1942),自幼未曾读书,十几岁便到河南固始当学徒,跟东家的塾师“剽学”了一肚子学问,晚年曾在白塔畈和莲花庵当过塾师;他的母亲陈氏(1869-1947),是与白塔畈仅一岭之隔的小关村一户贫穷人家的女儿,是远近闻名的贤妻良母。蒋光慈有两位哥哥和一个妹妹。他的大哥蒋儒谦(1891-1931)、二哥蒋儒让(1893-1931)、妹妹蒋如香(1909-1987),都是淳朴、忠厚的劳动者。全家辛勤劳作,还开了一爿商店,家庭景况逐渐好了起来,以致蒋光慈刚满6岁,就能到白塔畈塾师朱丹那儿去读书。蒋光慈自幼便非常聪明,在家乡有“神童”之称。孩提时与人下棋,简直是所向披靡;还写得一手好字。
蒋光慈1912年11岁那年,到河南固始县陈淋子镇的志成小学读书,深受进步教师詹谷堂的影响,逐渐成了学校学生的骨干。1916年暑期,蒋光慈离开志成小学,考入固始县立中学读书。不久,他因不满校长看待贫富学生亲疏悬殊的现象,愤而打了校长而被学校开除。
1917年夏,蒋光慈到安徽芜湖省立第五中学读书。这所学校当时是安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进步校长、教师刘希平、高语罕等人的影响下,蒋光慈积极投身到新文化运动中去。他和李克农、钱杏邨(阿英)、李宗邺、胡苏明等人一起,组织了无政府主义团体“安社”,编印社刊《自由之花》,抨击封建、军阀统治。1919年“五四”运动后,蒋光慈被选为省立五中学生自治会副会长,编辑校刊《自由魂》,并联络芜湖各中等学校,组织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抵制日货,响应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
1920年春夏之交,蒋光慈赴上海,通过陈独秀等革命领袖的关系,进入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这个学社是专门为中国共产党培养干部的。1920年冬,在陈独秀等人的关注下,建立不久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在外国语学社的进步学生中,发展了最早的一批团员,其中有蒋光慈、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萧劲光、李启汉、柯庆施等人。
1921年5月,蒋光慈同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吴芳、韦素园、曹靖华等十余人一道,赴苏俄留学。他们绕道日本长崎,然后经海参崴横穿整个西伯利亚,冒着海参崴附近的漫天炮火和整个行程的忍饥挨饿及风雪严寒,两个月行程7000多公里,终于在7月9日,达到莫斯科,被分配到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学习。在此,他结识了教俄语的瞿秋白,两人有共同理想,且都酷爱文学,成为终生密友。
1922年11月5日至12月5日,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先在苏俄彼得格勒、后在莫斯科举行。中国的陈独秀、刘仁静,作为中共代表出席了会议。12月7日,陈独秀来到东方大学主持召开党员会议,蒋光慈便是在这一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蒋光慈从少年时代起,就疾恶如仇,向往自由,追求解放。通过“五四”运动时代大潮的严峻洗礼,他更懂得祖国和人民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深重苦难之中。作为一个正直有为的青年,应该为真理、为正义献身,应该奋不顾身地拯救危难的祖国、拯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而到了苏俄之后,他亲眼目睹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目睹了农民、工人、士兵等劳动人民当了国家的主人,这使他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真诚地希望在中国也爆发一场像十月革命一样翻天覆地的革命,而这种革命必须由先进的政党来领导。刚过21岁的蒋光慈,迈出了人生关键的一步。从此,他一直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旗帜下,奋进,搏击,胜不骄,败不馁,无怨无悔,直至生命的终结。
1924年6月25日,蒋光慈与萧子璋、华林、萧劲光等10人一道,作为留学苏联的第一批同志启程回国,7月初到达上海,稍作停留后,便回霍邱县白塔畈老家,并赴河南省固始县志成小学发展恩师詹谷堂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詹谷堂又发展曾庆华等同志入党;接着,又在笔架山农校和南溪等地,发展了一批同志入党。当时,这些入党同志都属河南省商城县南部(俗称“商南”)。1932年新设金寨县,商南划归金寨县,属皖西。因此,我们现在常说一句话是“蒋光慈皖西建党”。
那末,有的人可能要问:詹谷堂是何等样人?志成小学当时的建党环境又是如何?
詹谷堂(1883-1929),又名詹生堡,生于河南省商城县南溪镇葛藤山下獐子岩(今属金寨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第四。全家仅靠父亲教书的微薄薪水和母亲及两个兄长的劳动维持生活。因此,他直到14岁才开始读书,21岁那年他和哥哥詹祜堂同榜中了秀才。
詹谷堂为人正直,爱打抱不平。凡是有关对地主豪绅的诉讼,他总是奋力承担。他痛感清廷的腐败和民族灾难的深重,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1905年,他在家乡设馆教书,破例招收女生,穷家子弟则免费入学。1908年,他被丁家埠绅董周凤仪聘至家塾任教。因他公开摒弃旧礼教,反对周凤仪重婚纳妾而致宾主争吵,结果愤而离开周家。接着,他又被聘到固始县吴状元家教书。吴家对他的文才备加赞赏,但对他那些富于“煽动性”的宣传却十分反感。一次,他在“吴大公子”的作文上作了“庶民救国”的眉批,吴大公子反对,他又愤然离职。
两次与学东闹翻后,詹谷堂宁肯在家干农活也不再接受富人的聘请,常同自已的学友和社会上的进步人士林伯襄、詹朗仙等在一起谈古论今,抨击时弊,抒发自已的抱负。詹谷堂虽然在深山隐居务农,但他依然声名远播。志成小学校长李少樵亲自登门聘请他去该校任教。
志成小学位于河南省固始县陈淋子镇的南侧钟集子(今已无集),距白塔畈约25公里,和安徽省霍邱县叶集隔史河相望。该校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原名为“固始县保和镇公立小学堂”,后改校名“志成”,取“有志者事竟成”之意。蒋光慈1912年11岁那年,便到志成小学读书。
志成小学实行新学制,初创时设初等、高等各三班,有师生300余人。高等班的学生年龄较大,差不多都是20多岁。他们是读过“四书”、“五经”之后,插班来上新学的。志成小学推行民主教育思想,老师也多具真才实学。开设的课程都是国文、算术、英语等“新学”,蒋光慈学习用功,进步很快。
詹谷堂1914年秋到志成小学任国文教员,蒋光慈很快便与他相熟、相知。他不仅佩服詹谷堂学识渊博、素养高深,更佩服他倡导民主自由、解除思想禁锢、彻底砸碎封建桎梏的主张。学校以詹谷堂为中心,很快形成了一批进步骨干,詹谷堂经常借一些进步书刊给蒋光慈阅读,教导他要做一个品行高洁、堂堂正正的人。1916年暑假,蒋光慈由志成小学毕业,考入固始中学,但他从没忘记自已的恩师詹谷堂。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志成小学以进步教师詹谷堂为核心,成立了一个读书会,除曾庆华等一些进步教师参加外,还吸收一些年龄较大、思想进步的学生如杜孝芬等人参加。詹谷堂被推举为读书会的主持人。他所教的国文课,已由过去单纯的个人理想的传布,变为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新文化思想糅合起来向学生宣传。随着形势的发展,读书会逐渐发展到百余人。他们活动的形式,也由过去的口头宣传、秘密酝酿而变为公开的行动;活动的范围也由学校内部逐渐转向社会。读书会逐渐成了建团建党的基础。在当时,犹如大旱之盼云霓,志成小学急盼建团建党的点火人!
这里,我们还应该重视这样一个事实:蒋光慈1921年7月到达苏联留学,起初与家庭失联,以致蒋母几乎哭瞎了眼睛,但到1922年6月便与家庭恢复了联系;1923年他给并未见过面、后来成为妻子的宋若瑜写了信;1924年春,他也与同学李宗邺通了信并互相致诗唱和。试想,蒋光慈能不给自已的恩师詹谷堂写信报告伟大苏联人民当家作主的光明盛况吗?可惜的是,詹谷堂1929年被敌人杀害;蒋光慈1931年被敌人迫害牺牲于上海。他们的通信没有历史确证,但他们极有可能通了信,而且蒋光慈对志成小学的情况非常了解,他匆匆回乡到志成小学建党是有备而来。
詹谷堂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又发展志成小学教师曾庆华和学生杜孝芬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与从武汉中学毕业来到志成小学任教的共产党员袁汉铭共同组建了党小组,詹谷堂任组长。1924年寒假前,詹谷堂和曾庆华以讲学的方式,到笔架山农校发展该校“青年读书会”骨干李梯云、周维炯、漆德玮、漆海峰、李声武等人(这些同志后来进入黄埔军校、后改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们回乡按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组织农协会,建立农民武装,1929年发动了立夏节、六霍起义,建立了两支工农红军师,他们都是红军师级干部,开辟了皖西革命根据地,使之成为鄂豫皖苏区的主要区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立党小组,李梯云任组长。不久,党小组扩展为党支部,李梯云任支部书记。这是金寨地区也是皖西地区建立最早的一个党支部。
1925年3月,詹谷堂离开志成小学,回家乡南溪办学。办学期间,他又发展进步教师王凤池、曾昭烈等人入党,并建立了党支部。这年年底,南溪党支部与笔架山党支部合并到一起,发展成为南溪特别支部,詹谷堂任书记。1926年10月,南溪特支属地跨鄂豫皖三省的商(城)罗(田)麻(城)特别支部领导。
詹谷堂在大革命失败后,一面从事教育工作,一面深入农村,继续开展革命活动。1929年2月,他任鄂东北特委书记兼商城县中心县委书记。同年6月,调任红军独立十二师政委。他是皖西革命根据地和红32师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29年7月部队撤离,詹谷堂在地方坚持斗争,由于坏人告密而被捕。
蒋光慈的这位老师,革命意志坚定,战斗作风昂烈。《金寨县革命史》记录了在红32师撤离根据地之后,他率领农民赤卫军与顾敬之反动民团所作的殊死的斗争。被俘后“敌人施尽了严刑,要詹谷堂交出党组织名单,交出农协会武装,遭到詹谷堂的严词拒绝。最后,被敌人三次用铁丝穿胳膊游街,五次陪斩,詹谷堂誓死不屈。牺牲的前夜,他用自已的鲜血在监狱的墙上写了‘共产党万岁’五个大字。第二天敌人来提审时,发现他已停止呼吸,又将其尸体拖出枪击示众。”
詹谷堂不愧是蒋光慈的老师!不愧是皖西地区党的早期的主要领导人!詹谷堂的高大形象宛如大别山的主峰,顶天立地,永垂不朽,万代流芳!
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等人在白塔畈一带采写蒋光慈的革命事迹时,老一辈人常说这么一句话:我们这里的“风”是巧子带来的。
“巧子”是蒋光慈的乳名。“风”,则指革命之风。这句话的意思是,蒋光慈在那黑暗如磐的漫漫长夜,在皖西大地上,乘着十月革命的长风,播下了中国共产党的火种,很快燃起了燎原的烈火。
蒋光慈回家乡虽然是秘密建党,但没有不透“风”的墙。其父蒋从甫一定感到很大的压力,所以才于1925至1926年之间,将家从白塔畈搬回到祖籍六安县莲花庵。就这样,仍然逃脱不了遭受迫害。1931年夏天蒋光慈在上海的病榻上、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查禁了他的所有著作,使他贫病交加,无钱住院。此后虽然借钱以陈资川化名住了院(出殡时化名蒋资川),但其妻吴似鸿也患病缺人服侍。她向六安老家求助,但都石沉大海。事实上,此时老家也被敌人抄家,家人四处星散,怎能对上海伸出援手?而且也就在这一年,蒋光慈的大哥蒋儒谦、二哥蒋儒让并两个侄子,同时死于非命。这四人死亡详情史无记载,只留下了蒋从甫老人诸如“怕临残境发忧白,每到伤心泪滴红”等等的诗句,蒋家所受的沉重迫害可想而知。
1957年4月17日,安徽省六安县人民委员会追认蒋光慈为革命烈士。如今,他的遗骸安眠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个教育示范基地和上海青少年教育基地——龙华烈士陵园。陵园内的龙华烈士纪念馆里,展示着蒋光慈的大幅照片及其业迹介绍;陵园碑林内的大型碑壁上,镌刻着著名书法家书写的蒋光慈的诗作《诗人的愿望》:
愿我的心血化为狂涌的圣水,
将污秽的人间洗得净净地!
愿我的心血化为光明的红灯,
将黑暗的大地照得亮亮地!
愿我的鲜艳的心血之花,
香刺得人们的心房透透地!
愿我的荡漾的心血之声,
飞入了人们的耳鼓深深地!
中国人民尤其是皖西人民将牢记蒋光慈、詹谷堂等革命先烈、先躯的历史殊勋!(徐 航 台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