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风要延续下去
——访刘伯承元帅夫人汪荣华弟媳黄守英
3月25日,春和日丽,沿着淠河驰行,两岸柳翠鸟鸣,碧水泱泱,成片的油菜花盛开,微醺的空气中漂浮着时浓时淡的花香。在裕安区西河口乡文化站站长王成俊、淠河村主任郭延朋的引领下,我们来到刘伯承元帅夫人汪荣华二弟家拜访她弟媳91岁的黄守英老人。
桃花梨花夹道欢迎,平坦的水泥路一直到家门口,绿油油的茶园里冒尖的茶芽在春阳的爱抚下,闪着金银般的光亮。黄奶奶的媳妇田华正在忙着采茶,见到我们一行来访,急忙回到庭院把奶奶接出来。奶奶慈眉善目、银发满头,很是硬朗,见到村主任就喊“小郭子来啦!”,耳不聋眼不花。黄奶奶把她保留的相片拿出来给大家看,指着其中一张合影说:“这是我77岁到北京时和大姐照的,那年她90岁,次年2008年就去世了。我依然记得65年前1956年第一次带着我大儿子去北京看大姐。大姐一家生活非常俭朴,大姐夫刘伯承在家里穿的衣服,经常是袖口磨破,领口洗得发白,不肯做新的。大姐穿着也十分朴素。我总共去过3次北京看她。特别是困难时期,大姐一家还把省吃俭用的衣服等给我们度过难关。据我家孩子说,现在刘帅的一件老棉衣陈列在皖西博物馆。她总是嘱咐我们不要给政府添麻烦。”
收拾得很干净利朗的小楼院落,是2005年大水后翻建的,没有给政府添一丝麻烦。“大姐的故居年久失修,大姐在世的时候,我们问她要不要重新翻盖作为留念,她就说不要给当地政府增加麻烦,资金多用在给老百姓重建家园,还是不修了吧。我们很舍不得,只能把几件古色古香的老门臼和挑梁保存下来,留个念想。”
黄奶奶丈夫汪发立4年前去世,也是92岁高寿。“大姐是家里老大,比我家老头子大10岁。大姐1917年2月4日出生,1931年5月参加红军后,就被派往外地工作,后来参加长征,九死一生啊,兄弟姊妹都是解放后才有联系!”
“苦丫头,年十三,丢下忙锤把军参。红军医院当看护,火线面前救伤员。人人夸她红小鬼,满脸是笑心里甜。嫩苗逢上及时雨,革命路上她向前!”
据史料,元帅夫人汪荣华1930年加入少年先锋队,1931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四方面军十二师政治部宣传员;1932年11月任红四方面军十二师卫生部医务员;1933年调到四川省委从事青年妇女工作;1934年4月任四川省委妇女部巡视员;1935年3月任四川省苏维埃政府邮政局副局长。根据革命需要,她在每一个新的领域,都积极探索,努力学习,以无畏的精神完成组织交给的每一项任务。1935年秋,汪荣华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两次翻越雪山,3次穿过草地,长征途中,她既是宣传员、战斗员,又是救护员,经历了无数次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她与刘伯承同志结为伉俪。与刘帅一起几十年风风雨雨,出生入死,身经百战。解放后,她历任西南局干部子弟学校教员、高等军事学院秘书、刘伯承同志处秘书;1985年12月离休;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她为人谦虚谨慎,廉洁奉公,严于律己,生活俭朴,对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尤其是家风严谨。“大姐专门在家里的电话间贴了这样一张告示:‘儿女们,这部电话是党和国家给你爸爸办公用的,你们有私事绝不许用这部电话。’”
随行的乡文化站王成俊站长扎根乡里工作23年了,对独山、西河口一带曾经的红色革命核心区域的先烈前辈怀着极深的情感和敬意,平日里注意收集和研学史实资料和红色精神,他介绍道,夫人陪刘帅回六安3次,横排头水利枢纽“丰收之源”就是元帅题写的碑名;自己回故乡4次,曾经在89岁高龄还难忘故土,悄悄回到家乡,连当地政府都没有“打扰”。
“我们这儿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刘伯承力戒子女脱离群众。刘太行是刘帅的大儿子,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降生。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刘帅就得考虑孩子就学的事情。有一天,刘伯承向另一位同志问道:‘听说你的小孩在地方念小学,那个学校怎么样?’‘那个学校设备很差。咱们是不是可以自己办个干部子弟学校?’刘帅沉思着,缓慢地讲道:‘我们自己办干部子弟学校,条件可能要好些。但是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一是会脱离群众,滋长特权思想。二是级别高的干部子弟会有优越感,出现等级观念。这对孩子们的成长不利。依我看,干部子弟能在普通的学校里同老百姓子弟一起念书,可以培养孩子们的优秀品质,建立起深厚的阶级感情,建立起真挚的友谊,长大以后才能密切联系群众。孩子从小养尊处优,那是要贻害他们一辈子的。’”
元帅刘伯承及夫人汪荣华家教尤为严格:“没有大德、大才,就不要去当官,即使当了,也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元帅写给儿女们的信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廉洁的品行,要靠平时简朴的生活养成。”女儿刘弥群(原名刘密群,就是取意密切联系群众)说:“父亲要我下去体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不要让人说我们是‘红墙里的贵族’。””虽然刘帅家风近乎苛刻,但却给子女们留下了克勤克俭、自强自立的优秀品质。刘弥群和其他兄妹全都是干技术工作出身,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成绩。长兄刘太行曾任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大姐刘解先和妹妹刘雁翎分别是总后门诊部和301医院的医生,大弟刘蒙是广州军区装备部副部长,小弟刘太迟在空军工作。
“从严教育子女,大姐夫和大姐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要摆正大家和小家的关系。前年也是春天正是采茶季节,我在摘茶呢,太行打电话来,问我身体咋样?以前通讯不方便的时候,就只能写信,大姐生前始终记挂着家乡,经常写信询问家乡发展情况。”黄奶奶很幸福地回忆着。
淠河村主任郭延朋时常来看看黄奶奶,听听家乡史、革命史。“听老一辈人讲,以前过淠河都是靠骑牛、靠渡船,大概在1988年,元帅夫人汪荣华回家乡了解情况后,向国家民政部门反映革命老区的困难,积极争取解决60万元资金,修建了独山大桥。”
改革开放以来,与时代同频共振,西河口乡面貌也是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和美幸福。“你看我现在四世同堂,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家庭和睦,儿女孝顺,我这几天头有些晕,儿子媳妇连忙带我去医院检查治疗,都是国家给钱哦。”黄奶奶抱起两岁的重孙汪铭玥,抚摸着镜框里与大姐汪荣华的照片,对孙媳妇王蕾说:“孩子大了,你们一定要多给他们讲讲姑太太的故事。我们的家风要延续下去。”(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徐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