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深度报道>详细内容

为扶贫洒下科技“及时雨”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12-31 09:10:23 【字体:

  “我们农科所就像是一根藤子,上面连接着国家农科院、省内和省际的农业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下面连着广大老百姓。我们是一个平台、一座桥梁、一根纽带,没有我们,广大农户与上面那些专家教授接触不上,通过我们及时地把最前沿的知识营养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他们,让知识在他们手里落地、生根、开花,最终结出累累果实,这就是我们所有工作的目的。”

  葛自兵,舒城县农科所所长。这位42岁的中年男子,每当谈起工作的时候,总是将这句话挂在嘴边。而在实际工作中,他正是一位积极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到千家万户的践行者。

  葛自兵出生在舒城县棠树乡寒塘乡下,1996年考上安徽农业大学园艺系。从此,他为改变农村和农民的命运迈出了第一步。大学毕业以后,他被分配到县农科所工作,从事水稻和瓜果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工作。

  舒城是合肥的南大门,城区周边群众种植蔬菜面积大,对蔬菜种植品种、技术有迫切需求。县农科所担负着全县蔬菜新品种引进、种苗繁育、技术模式示范推广工作。

  2010年,舒城县委、政府委托中国农业大学对桃溪镇境内9个村集中连片4.1万亩土地做出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决定在这里打造合肥农产品直供基地。并于2012年10月将县农科所入驻桃溪农业示范区,将核心区6000亩由农科所承担运营管理,6000亩之外部分,采用“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模式,共同打造示范区。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和精心培育,2019年8月,经科技部专家组考核验收,评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同时园区创建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获得这些荣誉的县级农科所。

  舒城是全国农业大县,有近100万人口,2019年4月份之前,是全国贫困县之一。2017年初,舒城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政策举措,把大规模发展蔬菜生产基地作为产业扶贫抓手,帮助广大农民依托城市市场,发展蔬菜产业致富。已是副所长的葛自兵决定带领自己的团队,利用农科所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全县的老百姓脱贫致富大显身手。

  一

  汤池镇西河村村民汪泽柱,在浙江温州打工18年,是一家企业的生产厂长。村书记汪泽会跟他说,希望他回乡办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致富。长年漂泊在外的汪泽柱,考虑父母年老、子女上学等问题,也早有回乡创业的想法。于是,技术员丁长书带着他一起来到县农科所,找到葛自兵。听了汪泽柱的想法之后,葛自兵当即表示:你们为群众脱贫致富做事,我会全力支持,要技术给技术、要人才给人才、要种苗给种苗。

  有农科所做后盾,汪泽柱的底气足了。他当即把村里15户贫困户的60亩土地租下来,注册成立了汤池镇昌涛生态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他给这些贫困户的回报是:租用的土地,在租金的基础上每亩每年另加200元;15户将近30人成为他的员工,长年在园区干活,发给工资;年底每户另外享受1000元分红。村民汪泽权72岁,老伴朱少英73岁,两人同时被安排在园区干些轻巧活。去年汪泽权干活挣了2.9万多元,老伴朱少英挣了2.4万多元。老两口激动地说,我原来以为自己老了没有用了,没想到现在两个人一年还能挣几万块钱!村民汪宜春妻子胡凤英是聋哑人,汪泽柱将她安排在园区干活,胡凤英十分开心,现在每天见到人总是笑嘻嘻的。

  对于汪泽柱的合作社,葛自兵和他的团队没少费心血。从最初的品种选择到后期的栽培、管理、黄瓜嫁接、茄子嫁接、无虫害黄瓜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等等,一一给予悉心指导。合作社距离农科所50多公里,葛自兵经常过来察看瓜菜生长情况,还安排一名农技人员作常年指导,并为他们请来一位省农科院知名教授担任首席专家。在葛自兵和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去年汪泽柱年产蔬菜630多吨,产值300多万元。年底,他又拿出8万元,给村里贫困户分红,成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现在,汪泽柱的合作社已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农民专业示范社。

  汪泽柱的做法给了葛自兵一个启示:农科所只有15名技术人员,全县21个乡镇,地域广阔,要想做到一家一户上门指导,肯定是分身乏术,收效甚微。而选择培育大户,将这些大户培育起来之后,再由大户带动贫困户就业和帮扶贫困户,就能带动千家万户走出贫困。因此,近两年他们加大了对大户的培养和扶持力度。

  2018年农科所园区发展350亩芦笋扶贫示范基地,增加就业岗位220个,园区周边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在园区内打工就业,实现人均年收入17000余元。项目间接辐射带动全县6个乡镇新发展芦笋订单产业扶贫基地1000多亩,直接带动贫困户198户394人收益分红278500元。去年,他们又在桃溪、春秋、汤池、万佛湖、干汊河、城关等乡镇发展芦笋订单生产基地790亩,年终,这些大户从收入中拿出40多万元给没有劳动力的300多个老弱病残户“分红”。

  为了帮助大户成长,农科所全力为大户做好服务,2020年上半年累计为周边蔬菜种植户免费发放种苗8万多株。在农科所的帮扶引领下,全县17个贫困村新建蔬菜特色产业扶贫基地5000余亩,带动600余贫困户收益,增加效益6000万元以上。

  二

  位于舒城西南的河棚镇余塝村,属于山区。虽然这里山青水秀,但近年来村里的经济一直没有大的起色。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挣钱。村里有个能人叫林争辉,他打工的地方是浙江的丽水庆元。这里几乎家家户户种植食用菌,被称作中国的菌菇之乡。目睹庆元的菌菇生产盛况,林争辉觉得,自己家乡农作物秸秆、杂木、玉米芯、棉籽壳等适合做菌菇营养基的材料充足,何不也回家搞菌菇生产呢?

  从2017年开始,林争辉在村里租了一块地方,建了几个大棚,搞起了香菇和平菇生产。林争辉在外面看到的只是菌菇生产表面的东西,真正的核心技术并未掌握。结果,在实际生产中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是温度控制不好,出现了烧菌。接着培育的菇子形状开伞,进入市场不好卖、卖不上价钱。春节后的一场大雪,又将他的菇棚压塌了。一连串的问题让他垂头丧气。

  遭遇挫折后,林争辉向农科所求援。葛自兵当即带着一名技术员赶到现场,和他一起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原来菌菇生产从菌种培育到出菇过程,对温度要求很严。比如香菇养菌要求温度在15——25℃为宜,21℃左右最好,高了就会出现烧菌;出菇期间,要求白天和夜里有10℃以上的温差,否则,菇子出来了就会“开伞”。针对问题,葛自兵带领林争辉到湖北、浙江等成功厂家去参观,学习人家的做法。回来后,先从养菌车间入手,将棚顶盖上两层防晒网,而后在山下打一口深井,将车间的四面墙装上水帘,抽来井里的凉水在水帘上循环,用抽风机将室内的热空气排出,这样,盛夏季节进入车间,感觉跟在空调房里一样凉爽。

  林争辉先前自行设计的栽种大棚结构不合理,抗雪压力强度不够。葛自兵建议他在横梁上方增加两个倒八字形的支撑,又在横梁下方正中设置一个可自由收放的垂直立杆——平时收上去,下雪天放下来,很好地解决了大棚抗雪压强度的问题。现在,他的栽种大棚已经增加到45个,经去年冬天的雨雪考验,安然无恙。

  受自然温度影响,菌菇生产具有季节性。夏秋期间,有几个月的时间不能生产,但培育好的菌种不及时移出育种车间,又会影响车间的周转率、影响一年的产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葛自兵指导他将培育好的菌棒移到生产大棚“地栽”:就是将一支支菌棒摆放到地上,覆上浅土,并浇水让地面保持湿润,这样就能较好地让菌种在低温环境下休眠,待到10月份左右自然出菇。用这个办法较好地解决了养种车间使用率问题。由于能够合理利用场地,去年,林争辉累计生产香菇和平菇25万棒,产值100多万元。他的香菇基地带动了本地贫困户40多人就业,2019年底,人均务工收入8000多元。

  为了让林争辉上规模、增效益、更好地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发展,2020年,葛自兵又给他建议:一是香菇出菇方式改良,由常规的多方向出菇改为单一方向出菇,实现优质高产;二是购买封口设备,将袋装菌种的封口实现机械化,提高工效;三是实行立体栽培,按初步设计可以做成7层架构,使亩产产能提高数倍;四是由单纯生产型往管理、服务型转变,即由单纯生产菌菇改为向周边群众提供菌种、指导栽培、回收销售产品,这样既能做大自己,又能带动群众创业致富。在葛自兵的指导和鼓励下,林争辉越做越有信心,目前,他已在邻近的两个村开始他的菌菇种植带动计划。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农民群众有脱贫致富愿望,但是缺技术。向广大群众普及农业科学技术,成了农科所的迫切任务。从2017年开始,他们承担了全县贫困户、大户和职业农民的技能培训工作,几年累计实用技术培训3600人次,其中贫困户培训1200人次。除了他们自己讲课以外,还经常请来全国和全省知名专家,把当前最前沿的农业科技成果传达给广大农户,把全国最好的品种引进到舒城,筛选种植、示范推广。经试种以后,对于适合本地土壤、气候条件的品种,让群众直接拿种苗回家栽培。近几年,累计培育各类瓜菜种苗1000万株,食用菌种100万袋,为全县12个贫困村每年成本价提供优质种苗60万株、菌种8万袋。

  经他们试种、培育之后,蔬菜品种得到优化,产量大幅度提高。仅辣椒一项,品种就达100多个,产量从常规品种每亩两三千斤,提高到六千多斤,而且商品性很好。番茄,是一个比较受群众欢迎的蔬菜品种。但这里以往长期种植的都是属于“有限生长型”(长到一定高度自动封顶)的常规品种,产量不高。经他们跟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合作,引进筛选出了无限生长型品种(株高可达几米),推广给农户种植,亩产达到8000-10000斤,产量比过去有了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通过葛自兵和农技人员的辛勤工作,全县及周边地区蔬菜产业得到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合肥菜篮子优质蔬菜产品的丰富供给提供了支撑。

  三

  通过几年时间的培育,全县的蔬菜基地和种植大户已经发展到200多家。但是,他们在实际运营和成长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靠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仅靠提供技术指导远远不够,必须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才能让他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成长。

  从事蔬菜产业化生产大户,大多是本地的农民,要想发展壮大,很多人遇到的实际问题是缺乏资金。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势必会影响他们发展的后劲。为此,葛自兵依托桃溪农业园区平台,在县财政局的争取下,省财政厅农业担保公司在舒城开展了“劝耕贷”项目试点工作,由县政府、省财政厅农业担保公司、商业银行等三家联合担保,为这些大户们提供免抵押担保贷款服务。在他们的支持下,先后为全县20多个蔬菜经营主体提供贷款1600万元,同时县财政拿出200万元,为蔬菜经营主体贷款提供贴息支持。

  一直在园区从事袖珍菇种植的陶玉武,已经熟练掌握了全套菌菇生产技术,他很想把规模做大,但是由于场地和厂房的限制,一直未能快速发展。得知他的想法以后,葛自兵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帮扶方案,迅速为他解决了场地问题,在陶玉武自建部分厂房的基础上,又给他配套了路渠水电等基础设施。得知他的资金不足,及时为他联系解决了80万元贴息贷款。2019年,陶玉武当年就生产菌菇50多万棒,实现产值100多万元。

  汤池镇方畈村是贫困村。本村青年方德余当兵8年,复员回乡后被安排在乡派出所工作。为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他辞去工作,办起农民专业合作社。起初,他面临着许多问题,找到了县农科所。葛自兵结合宣城市宣州区结对帮扶舒城县产业扶贫政策机遇,带他到宣州区参观学习,回来后又让他选派骨干人员到农科所进行业务培训。然后对他计划种植的20多个蔬菜品种、规模,一项项进行规划、指点,从宣州区请来一位芦笋种植技术员,指导他新发展芦笋订单基地100亩。刚起步时,方德余手头资金不足,葛自兵当即与省财政厅农业担保公司联系,为他提供贷款25万元。在葛自兵和县农科所的精心培育下,方德余的舒城县东升生态蔬菜扶贫产业园的蔬菜种植规模已经发展到160多亩,2019年生产各种蔬菜300多吨,实现销售产值130万元,带动全村70个贫困户人均受益2400多元。他的合作社也分别被省、市、县评为专业示范合作社。

  葛自兵心系大户、贴近大户,已经成了全县蔬菜大户们心中的及时雨。谁家有困难、有需要,就首先会想到葛自兵和县农科所。

  五显镇光明村的纪道明是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他建了十几个大棚,想做蔬菜种植,葛自兵得到消息,为他免费提供小南瓜、小西瓜、辣椒等瓜菜种苗,并给予技术指导。

  经开区青敦村是全国政协扶贫挂职村,扶贫单位为部分有困难的村民兴建了蔬菜大棚,葛自兵当即表示:种苗由我们负责提供,技术由我们负责指导。

  ……

  现在,全县的大户发展起来了,葛自兵又开始思考:如何改变他们的种植习惯,比如引导他们使用生物有机肥料、使用低毒高效生物农药等,真正实现农业生态循环,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环保的绿色蔬菜。

  近年来,葛自兵为舒城蔬菜产业的发展、为全县蔬菜产业扶贫基地助力群众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嘉奖。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安徽省农民创业带头人”“安徽省五四青年奖章”;2016年,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获县农委“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9年,被省委组织部授予“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称号。现在,他已晋升为舒城县农科所所长,享受省政府津贴,在科技扶贫和科技兴农的道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武明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